APP下载

6 060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2020-08-05王雪超李雨雨崔玉晗郭志华王盛

山东医药 2020年20期
关键词: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王雪超,李雨雨,崔玉晗,郭志华,王盛

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山东淄博255400

耳聋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也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据我国流行病学统计,每1 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例聋儿,并且每年以3万人的速度在增长[1,2],因此非常有必要应用耳聋基因检测联合听力筛查来预防耳聋的发生。目前,国际上共鉴定了97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152个相关位点[3]。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主要针对4种常见的耳聋基因,包括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GJB3[2~5]等进行检测。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增加基因检测种类,如针对9种常见的耳聋基因甚至更多耳聋基因进行检测[1~5],以期及早发现耳聋基因突变。临淄地区二孩政策放开后,出生人口增加35%以上。临淄地区自2017年7月开始进行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临淄地区6 060例新生儿的18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的100个位点,全面、快速分析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为先天性、迟发性、药物性耳聋提供治疗依据和预防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0月在临淄区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出生并自愿接受耳聋基因检测的6 0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儿中,男3 092例、女2 968例,出生Apgar评分7~10分;母亲年龄19~42岁,出生孕周37~41周。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新生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集出生3~7 d充分哺乳的新生儿足跟血,制成≥8 mm的干血斑,于4 ℃保存。采用Mag Pure Blood DNA LQ Kit提取耳聋血片中的模板基因组DNA,并利用Qubit荧光计(Invitrogen)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引物-特异性标签序列进行多重PCR技术构建DNA文库并定量,利用One Touch2自动化乳液PCR仪扩增测序模板并使用ES磁珠纯化仪进行富集,采用Ion PI Hi-Q Sequencing 200 Kit上机测序,进行数据分析。共检测18个基因(GJB2、SLC26A4、GJB3、MT-RNR1、MT-COI、MT-TL1、MT-TS1、MT-TH、DSPP、GPR98、DFNA5、TMC1、MYO7A、TECTA、DLABLO、COCH、MYO15A、PRPS1)的共100个位点。BioelectronSeq 4000高通量测序仪购于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对于阳性位点再使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分析数据打印报告。另外,对于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的患儿,再采集父母双方的外周血进行家系突变位点的验证。

2 结果

2.1 耳聋基因单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结果 6 060例受检新生儿中,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者404例,突变携带率为6.67%。单基因杂合突变391例,其中GJB2突变携带者157例,携带率2.59%(157/6 060);SLC26A4突变携带者169例,携带率2.79%(169/6 060);GJB3突变携带者18例,携带率0.30%(18/6 060);线粒体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携带者46例,携带率0.76%(46/6 060);MYO7A突变携带者1例,携带率0.02%(1/6 060)。见表1。

表1 6 060例新生儿耳聋基因单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结果

2.2 两个及以上耳聋基因位点突变筛查结果 404例耳聋基因突变者中发现13例两个及以上耳聋基因位点突变,突变携带率0.21%(13/6 060)。其中,GJB2基因c.299-300delAT纯合突变1例,GJB2基因c.235delC/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1例、双杂合突变10例,以及罕见的GJB2/SLC26A4 c.235delC/c.299-300delAT/c.2168A>G三个位点突变1例。见表2。同时,对这些特殊新生儿进行定期随访并提供遗传咨询和指导,分别采集GJB2基因c.299-300delAT纯合突变、GJB2基因c.235delC/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c.235delC/c.299-300delAT/c.2168A>G三个位点突变新生儿父母的外周血,进行Sanger位点验证,发现3例基因突变均来自新生儿父母双方。见图1。

表2 6 060例新生儿两个及以上耳聋基因位点突变筛查结果

注:A为GJB2基因c.299-300delAT纯合突变;B为GJB2基因c.235delC杂合突变;C为GJB2基因c.299-300delAT杂合突变;D为SLC26A4基因c.2168A>G杂合突变。

2.3 追踪随访结果 对6 060例新生儿于出生后3~7 d使用美国产ALG03I(AABR)听力筛查仪进行听力筛查,56例新生儿未通过听力筛查,转诊至听力检查中心。生后6个月确诊听力异常患儿12例,其中双耳重度耳聋6例,左耳轻度、右耳重度耳聋4例,左耳重度、右耳中度耳聋2例。12例患儿中,携带耳聋基因8例(66.67%),GJB3基因突变3例,GJB2基因突变4例,SLC26A4基因突变1例。

3 讨论

研究发现,引起耳聋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因素(约占60%)和环境因素[3]。在所有遗传性耳聋中,约70%为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余30%为综合征型耳聋,即除耳聋外还伴有其他相关器官或系统疾病[1]。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6 060例新生儿的18个耳聋基因的100个位点,共发现耳聋基因突变404例,突变携带率6.67%,高于北京市海淀区的4.7%[5]、长治地区的5.15%[6]和珠海市的4.2%[1]。临淄地区耳聋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与检测基因位点多、覆盖面广、各地遗传背景存在差异有关。

6 060例新生儿中,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基因)的常见20个位点突变携带率为4.9%。该携带率略高于韩萍等[5]研究的4.7%(北京海淀区90 816例新生儿,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9个位点);高于潘丽等[1]研究的4.2%(珠海市9 775例新生儿,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20个位点);略低于李晓泽等[6]研究的5.15%(长治地区19 113例新生儿,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9个位点)。这表明检测相同耳聋基因和位点,所得到的突变携带率与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4,7,8]。

GJB2基因是导致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最常见的突变基因,该基因位于13q11~q12,编码缝隙连接蛋白26,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7]。该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双耳先天性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年龄主要在婴幼儿期[8]。本次筛查共检出157例(携带率2.59%)GJB2单基因杂合突变、6例双杂合突变;同时检出1例纯合突变、1例复合杂合突变、1例三个位点突变,对这3例患儿进行重点随访,目前患儿均在1~2岁,对声音反应较好,可能为迟发性耳聋,建议定期监测听力,如发现异常需尽早干预。SLC26A4基因位于7q31,编码穿膜蛋白Pendrin,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突变会导致先天性或迟发性耳聋,通常伴有前庭水管扩大,建议避免头部外伤和感冒等[9]。本研究筛查发现169例(携带率2.79%)SLC26A4单基因突变,4例双杂合突变。GJB3基因位于1p33~35,编码缝隙连接蛋白31,属于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10]。本研究筛查发现18例GJB3基因杂合突变,该突变均关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或成人期,一般表现为进行性高频听力受损,少数患者表现为中重度耳聋[10,11]。线粒体耳聋相关基因属于母系遗传,突变者本人与母系成员均应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避免发生药物性耳聋[12]。目前线粒体耳聋相关基因研究最多的为线粒体12SrRNA的1555A>G和1494C>T位点。我们在这两个位点基础上增加4个基因的6个位点,共检出46例(携带率0.76%)线粒体耳聋基因单杂合突变,5例双杂合突变。MT-RNR1 1555A>G突变共有31例,突变携带率0.512%,其主要引起药物性非综合征型母系遗传性耳聋,为双侧性,程度不等,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有关,关键在预防[13~17]。对以上筛查新生儿追踪随访,显示对声音反应较好,嘱家长注意定期监测患儿听力,避免药物性耳聋等。听力异常患儿耳聋基因携带者占66.67%,提示有一部分新生儿虽然携带耳聋基因,但现阶段对声音反应较好,与临床表现不符,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特质、药物性、迟发性等有关,而关键在预防[17]。

比较全国其他地区,如长治地区、北京市海淀区、珠海地区等,临淄地区筛查的18个耳聋基因的100个位点,除常见4个耳聋基因热点突变位点外,我们发现以下基因位点突变携带率相对较高,如GJB2基因c.257C>G 10例(携带率0.165%),SLC26A4基因c.919-18T>G 12例(携带率为0.198%、有1例双杂合突变)、c.697G>C 10例(携带率0.165%),MT-CO1基因m.7444G>A 9例(携带率0.149%)。可能由于筛查的位点较多,临淄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总携带率为6.67%,高于其他地区[15~17]。

总之,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全面、快速、准确、高通量的特点,在耳聋基因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检测位点多,检出比率较高,可预防的对象多,能够尽早对患儿进行干预。对于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健康用耳,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再婚育时配偶需行耳聋基因检测[14,15,17]。同时对孕妇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及时发现耳聋缺陷,避免聋儿出生。另外,通过大规模基因筛查,可以建立本地区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的分布和发病情况预测模型,对耳聋防控有实际意义[16]。以上研究数据也将为全国其他地区耳聋基因筛查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杂合耳聋基因突变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耳聋左慈丸治肾虚老年耳鸣
耳聋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是什么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