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乡子》词调探源

2020-08-05吴雪霏

吴雪霏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0 引 言

《南乡子》起源于唐教坊曲,盛行于歌筵酒席间,并有敦煌舞谱流传。该词调从唐五代逐步流行,到宋代进入繁盛阶段,经历金、元、明、清,文人对它的创作热情丝毫不减,题材内容不断扩大,产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本文将对《南乡子》的起源进行全方位解读。

1 《南乡子》起源辨

关于《南乡子》的溯源,大致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该词调与晋国隐士有关,蜀国欧阳炯等人的词作形成于创调之后;其二认为词调首创于欧阳炯,是蜀人“以志风土”之歌。下文拟对两种观点进行辨析。

1.1 “晋国隐士”说

把《南乡子》与晋国隐士联系起来的是南宋陈云龙,他在《片玉集》中为周邦彦的《南乡子》作注:“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1]95这一说法来源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到了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2]卷二十、陈彭年《重修广韵》(1)(宋)陈彭年《重修广韵》,四部丛刊景宋本,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卷二。等著作都有提及,但也只此一句,没有过多解释。至此,“南乡”作为姓氏被广泛接受。后人阐释“南乡”也大多从姓氏角度出发,如清代惠士奇《礼说》:“乡以州名,注云:南乡甀、东乡为人是也。案,《世本》有宋大夫东乡为,似东乡氏而为名,‘人’衍文,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则南乡甀者亦氏南乡而名甀也。贾疏谓甀与为人皆当时乡名,失之。居门者以门氏,居乡者以乡氏,则南乡、东乡皆氏,何疑?”[3]卷十

那么晋国高士所隐居的“南乡”,到底在何处?《诗经·商颂·殷武》记载:“抵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4]1041该诗讲的是商王武丁征讨楚地的事。“荆楚”在今天的湖北一带。而诗中的“南乡”,经学家多将其解释为中国南方,即一个泛指的概念。但“南乡”与“荆楚”的关系不容忽视。

在现存的春秋时期地理资料上,没有“南乡”一名,因此笔者推测“南乡”是应劭《风俗通义》成书时期的常用地名,极有可能出现于汉代。检阅资料,发现《汉书·王莽传》有言:“是月,析人邓晔、于匡起兵南乡百余人。”[5]1568邓晔、于匡起兵时间为公元23年,此时王莽篡权,东汉未立,处于战乱时期。邓晔是析县人,析县位于今天的河南淅川县一带,南乡作为析县下属地区,亦在此范围。东汉时期,政府开始在南乡设县,属南阳郡。其后,曹操又设立“南乡郡”。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记载:“《晋书》:丹水县属顺阳郡,考建安十三年,曹操分南阳,立南乡郡,晋武帝改曰顺阳,预着书时尚未改名耳。”[6]卷八可知建安十三年曹操得荆州后,将南阳郡分出一部分,改作南乡郡。又有《水经·均水注》记载:“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均水又南流注于两水,谓之均口者也。”[7]525均水即今日之淅川,在南阳淅川县,位于河南与湖北交界处。而均水出析县后向南流至南乡,之后与丹水合流,据此可推测南乡在析县以南,均、丹二水合流处以北,位置靠近现在的淅川县(见图1)。

图1 东汉析县位置图[8]42-43

凑巧的是,该区域在春秋时期曾为秦、晋两国所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晋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秦师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晋杜预作注曰:“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鄀县。”又:“商密,鄀别邑,今南乡丹水县也。”[9]357晋代南乡丹水县即今天的南阳淅川县。由此不难判断,该地在春秋时期原属于楚国,后秦、晋伐鄀,楚国大意,只令申公斗克与息公屈御寇带领其军队驻守,果不敌秦晋,城池失守。鄀分为上鄀、下鄀两地,下鄀为晋国所有,在河南淅川南部内乡境,位于河南省内乡﹑陕西商县间。

由以上资料可知,“南乡”在春秋时期晋邑“下鄀”的范围之内,即今天的河南淅川县附近,属于豫、鄂交界处,此地位于长江以北,没有浓郁的南方文化氛围。而唐五代时期的《南乡子》多写南方风物,或多或少带有香艳之风,且未有提及“晋国高士”的隐逸之词。因此,“晋国隐士”的典故与《南乡子》起源关联不大。

1.2 “志风土”说

首倡《南乡子》是蜀人为“志风土”而作这一观点的是南宋周密,该说法如下:“李珣、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词数首,以志风土,亦《竹枝》体也。”况周颐在《餐樱庑词话》中引周密的观点,并在其后列举李珣《南乡子》词,紧接着发问:“珣,蜀人,顾所咏皆东粤景物,何邪?其《巫山一段云》云:‘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河传》云:‘依旧十二峰前,猿声断客船。’则诚蜀人之言矣。”[10]409东粤即岭南地区,而李珣等人都生活在蜀地,按常理推断,应效《竹枝》体,那么“南乡”到底在写哪里的风土呢?清代舒梦兰《白香词谱》中有记载:“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11]133按此思路,只要找出唐代“南中”所指的区域即可知晓“南乡”位置,但查阅资料,发现唐代被称作“南中”的地方不止一处。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二“剑南道中”条记载:“曲州,朱提。下。本汉夜郎国地,武帝于此置朱提县,属犍为郡。后立为郡,在犍为郡南一千八百里,后汉省郡。诸葛亮南征,复置朱提郡。自梁、陈以来,不复宾服。隋开皇四年开置南中,立为恭州,武德元年改为曲州。朱提,山名,出善银。”[12]822曲州的辖境相当于现在的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一带,说明材料中的“南中”至少囊括云南北部。又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得知,“南中”指的是今天大渡河以南的四川南部和云贵高原。唐代王勃《蜀中九日》诗写道:“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13]684便是以“南中”代指蜀中。

然而,同一时期的诗人更多地以“南中”指代岭南。如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其一)》:“苍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14]832诗中苍江又名镇海水,属于珠江水系的分支,而南中在这里专指广东一带。宋之问亦有《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一诗,诗曰:“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岂意南中岐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13]626诗人被贬之地端州属于广东省肇庆,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此外,初唐宰相张说于唐长安三年(703年)为解救魏元忠得罪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救出了魏元忠,自己却被流放到钦州。钦州在广西南部,南邻北海。这段时期的诗歌作品中,很多都带有“南中”一词,譬如《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南中别陈七李十》《南中别王陵成崇》等,说明此时的“南中”也包括广西的某些区域。这些事例足以证明,至少从唐代开始,“南中”已经成了岭南地区的统称,包括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区域。

反观欧阳炯、李珣的《南乡子》,两人现存的25首作品中出现了许多迥异于西蜀地区的风物:如“笑指芭蕉林里住”,“孔雀自怜金翠尾”,“桄榔叶暗蓼花红”,“岛上阴阴秋雨色”,“夹岸荔枝红蘸水”,“越南云树望中微”,“愁听猩猩啼瘴雨”,“越王台下春风暖”,“骑象背人先过水”等句中[15]451-602,就有“芭蕉林”“孔雀”“桄榔”“岛”“荔枝”“越南”“猩猩”“瘴雨”“越王台”“象”等南方色彩极其浓厚的意象和地名。仔细辨识,孔雀和象生活在云南南部,猩猩分布于东南亚一带,桄榔树和荔枝以两广居多,瘴雨也多在岭南。此外,这些词中出现了两个具体位置,一是越王台,为汉代南越王赵佗建造,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上,唐代韩愈有《送郑尚书赴南海》一诗:“货通师子国,乐奏越王台。”[16]3859二是“越南”,此地指百越之南,相在今天的越南附近,唐朝时属于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为南汉所有。因此,欧、李二人的《南乡子》内容涵盖地域颇为广阔,包括两广、越南北部、云南南部,两人同在后蜀为官,在创作方面极有可能相互影响,而远在成都的词人们为何能写出千里外的异乡风物,由于缺乏直接的史料,我们不得而知。李冰若《栩庄漫记》总评欧阳炯《南乡子》:“《南乡子》八首,多写南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记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17]881又评李珣《南乡子》:“均写广南风土,欧阳炯作此调亦然。珣波斯人,或曾至粤中,岂炯亦曾入粤?不然,则《南乡子》一调,或专为咏南粤风土而制,故作者一本调意为之也。珣词……均以浅语写景而极生动可爱,不下刘禹锡巴渝《竹枝》,亦《花间集》中之新境也。”[17]891李冰若在此提供了两种可能性:欧、李二人要么到过南粤,词为纪实之作,要么根据书中记载或传说下笔,写想象中的南粤风土。

根据以上推断,可知《南乡子》的起源与“晋国隐士”无关,而周密提出的蜀人“志风土”观点也颇有疏漏,《南乡子》得以形成,是五代后蜀词人吟咏千里之外南粤风土的结果。

2 《南乡子》异名考

《南乡子》是最常用的小令之一,有别名八种,分别为:《仙乡子》《莫思乡》《好离乡》《蕉叶怨》《拨燕巢》《画舸》《鹧鸪啼》《减字南乡子》。本节拟对这些别名的来源、首创者、作品等方面作全方位探析。

2.1 《仙乡子》

金代词人侯善渊曾创作《仙乡子》七首,体式为“五七七二七”双调体。词均见于《太上清玄集》卷九。关于侯善渊的资料,文献中记录甚少,只知其为金末元初人,是一名道士,号太玄子,居于姑射山神居洞,在今天山西临汾境内。这一时期,全真教创立未久,在王重阳的带领之下蓬勃发展,寻仙问道的风气盛行,王重阳本名王喆,字知名,号重阳子,后世惯称其为“王重阳”。然而,侯善渊居住之地与当时的道教中心山东相距较远,因此侯是否为全真道士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侯善渊诗词受王重阳《重阳分梨十化集》(以下简称《十化集》)的影响较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沿用了《十化集》中的部分词调,如《如梦令》一调,《十化集》中作《无梦令》,符合道家对心无杂念澄明境界的追求,侯善渊词也秉承此种改法,将《如梦令》无一例外改为《无梦令》。二是因袭王重阳自创与原词调相关新题的做法,将某些词调的旖旎之气换为道家风骨,着意宣扬教义。辟如把《长相思》更名为《长思仙》,又如将《南乡子》改为《仙乡子》。纵观《太上清玄记》中七首《仙乡子》,均在展现俗世无可恋、大道贵真淳的状态。以《仙乡子四首》(其一)、(其二)为例:

易遘自然轩,轩外清华混物鲜。秀岭连云飞宇角,灵泉。柳岸烟波接远川。德士隐幽玄,玄览涤除物自捐。内适虚坛真有趣,龙涎。宝篆轻浮弄素弦。

大道本无为,内外恬然处妙机。寂静清虚真有味,扬眉。冷淡灵光处处辉。婥约好容仪,坐卧行居左右随。翼御中天成玉象,无疑。位列南宫现紫微。[18]535

前一首重在描绘修道之地的幽雅宁静和修道人内心的安闲自在,后一首表现大道精微,意在展现道家真谛。传统《南乡子》词中的柔婉气息几乎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对道教道义不遗余力的宣扬。但此名在其后并未流传,遍检古籍,未发现以《仙乡子》命名的作品。

2.2 《莫思乡》

金代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以《莫思乡》重新命名《南乡子》的“五七七二七”双调体式,收录在《重阳分梨十化集》中,共两首,即王重阳与门人丹阳子马钰的唱和词。王重阳出生于陕西咸阳,作为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在教化弟子、传播教义方面做出许多努力,此人饱览诗书,著述颇丰,创作出《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作品。王重阳的词多从具体事物入手,阐明义理。这种思维方式在《莫思乡》中有很好的体现,以王重阳《莫思乡·赠丹阳》和马钰《莫思乡·丹阳继韵》为例:

栗子味堪收,更出馨香是芋头。今后吃时思想定,追求。为甚般般各六筹。细认细寻搜,芋有青苗栗有刍。空外地中归一处,休休。说破玄玄你越愁。[18]264

意马下功收,不放心猿暂出头。一点灵明归太素,何求。通六幽微罢运筹。芋栗更闲搜,知味闻香识破刍。须向空中寻响亮,无休。真乐真欢散尽愁。[18]301

王重阳曾赐马钰、孙不二夫妻二人芋头、栗子,令二人分食,欲使之认识到俗世情感有如饮鸩,跳出去方能长乐。有诗为证:“凤仙五次赐芋栗,夫妇同餐各知悉。大道如同糖与蜜,攀缘宜乎家跳出。……众妙之门深走入,无中婴姹结夫妻。”[19]794两首词以栗子、芋头引出心无杂念方有“真乐真欢”的道理,使得精微之道变得具体可感。而《莫思乡》一名也大有深意,传统《南乡子》词大多写南国风物,保留着“南乡”的地域文化氛围,说到底是家乡的气质,因此《南乡子》的底色是恋乡的。从这一层面上看,《莫思乡》是反传统的,对于“家”的悖离使其更加接近道家文化。另外,该名称中隐含王重阳对大弟子马钰的劝诫,马钰难以放下俗世纠葛,尤其对于妻子儿女的眷恋,他曾言:“重阳师父百端诱化,予终有攀援爱念。”[20]455难弃心猿,因此王重阳在细枝末节处对徒弟的点化,可谓煞费苦心。

2.3 《好离乡》

金代“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将《南乡子》“五七七二七”双调体改名为《好离乡》,存词二首,见《蟠溪集》卷三。两首词本名为《嘲卿学·述怀》,原文如下:

独坐向南溪,一事无能百不知。所爱冥冥烟雨后,东西。云绽峨峨列翠微。苍骨太虚齐,冉冉寒光映日飞。何事中心看不足,忘归。似有膏肓病着肌。

乱草独弯跧,鼓腹高歌自在闲。一枕游仙清梦断,怡颜。笑傲声喧碧嶂闲。日午启柴关,雀跃徘徊望远山。山下有人来问道,知难。雀跃无言笑却还。[18]473

两首词均在表现山中修道时的体悟,放下俗念,无悲无喜,自然畅快。《好离乡》一名出自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的《重阳教化集》,集前有大定癸卯宁海州东牟乡贡进士马大辨序:“重阳真人平昔著述已有《全真前后集》,其游吾乡所著,皆玄谈妙理,裒得三百余篇,分为三帙:上曰《下手迟》,中曰《分梨十化》,下曰《好离乡》。丹阳门人灵真子朱抱一携是集访余,因留其《分梨十化》一帙。”[21]790登州黄山王滋德在《重阳教化集后序》中亦提及:“其(丹阳子)门人虚真子朱抱一等相与裒集编次,计三百余篇,厘为三卷,尝请诸其师,而名之曰《下手迟》、曰《分梨十化》、曰《好离乡》。”[22]788除此之外,营邱府学正师抗宁海州学录赵抗、宁海州乡贡进士刘孝友、东牟乡贡进士梁栋、范怿等亦有序,根据序言中内容可知,《下手迟》《分梨十化》《好离乡》中收录的皆为王重阳、马钰师徒二人唱和诗词,三帙之名则是由丹阳子马钰定夺形成。那么,“好离乡”一词缘何而来?刘孝友在序中提到:“一日,重阳真人指先生(马钰)而诲之曰:‘子知学道之要乎?要在于远离乡而已。远离乡则无所系,无所系则心不乱,心不乱则欲不生,无欲欲之,是无为也,无为为之,是清净也。以是而求道,何道之不达?以是而望仙,何仙之不为?今子之居是邦也,私故扰扰不能息于虑,男女嗷嗷不能绝于听,纷华种种不能捡于视,吾惧终夺子之志,而无益于吾之道也,子其计之。’先生乃攫而悟,顾而笑,即日拂袖去用,能断宿缘,剔尘染,寂然与物无着,杳然与物无累,乘云驭风,飘飘为神仙中矣。先生自受师前言而至于了达,然不敢默默自蓄于胸中,特取畴昔唱和三帙,举其一以名之曰《好离乡》,庶觉诸未悟者,必式此以为进道之阶。”[23]770-771据此可知,王重阳认为马钰无法一心向道的根源在于未能远离家乡,不能斩断俗念,马钰顿悟,拂衣远去,并将离乡断念作为修道之法传于后人。因此,把“离乡”作为修行的基础,于全真教众而言,是自然接受的准则,况且《下手迟》《分梨十化》《好离乡》三帙付梓后,定于教中广泛传阅,深入人心。丘处机与马钰作为同门师兄弟,平日接触颇多,受到的教化几乎无异,将教内常用之词纳入创作中表达相似的理念,教谕后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丘处机之后,马钰弟子王丹桂也有《好离乡》传世。丹桂字昌龄,隐居昆仑山神清洞,早年入道,丹阳训号白云子。原作如下:

聊与话行藏,生死轮回岂尽量。无奈顽心迷爱欲,滋彰。千古悠悠不到乡。幸遇祖重阳,开阐全真岀世方。寄语吾宗当省悟,消详。这个从来不姓王。”[18]490

王丹桂祖居利州,有乡人从利州来,问其为王家哪一宗,王丹桂作词以寄。该词尽言自己归入全真门下后,不再思乡念乡,摒除俗世牵挂。内容与词名紧密贴合。由此亦可知,这一时期,《好离乡》一名在全真教内颇为流行,但后无继者。

2.4 《蕉叶怨》

清代女词人蒋起荣名,见《众香词》御集。蒋起荣为清初泰州人,字素行,曾著《卧松吟》,今存词两首。以该词名为题的词仅有一首,原文如下:

雨霁晚烟收,嫩绿微黄映小楼。占得妆台新寿样,眉头。长伴佳人翠黛钩。青眼为谁投,瘦尽纤腰只带愁。日永三眠浑未起,悠悠。万缕情丝漾钓舟。[24]3013

此名与本词内容相关,词中“嫩绿微黄”指的便是芭蕉叶。而整首词透露出来的女子愁绪,又与“怨”字相通。因此,作者以《蕉叶怨》为调名,既雅致又切题。

而“蕉叶”作为诗词中经典意象,其内涵之丰富也是词人用作词调名的重要原因。首先,蕉叶题诗的传统由来已久。白居易《春至》诗曰:“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25]390方干《题越州袁秀才林亭》诗云:“坐牵蕉叶题诗句,卧看藤花落酒杯”[26]7478两首诗均用了蕉叶题诗这一语典。该典故可追溯到南朝梁刘令娴《题甘蕉叶示人》一诗。唐代书法家怀素于绿天庵种芭蕉练字,从而有了“芭蕉书纸”的说法。宋代曾慥《类说》卷五八引《法书苑》:“陆羽撰《怀素传》云:‘疏放不拘细行,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贫无纸,乃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27]759陆游《雨后散步后园》:“芭蕉绿润偏宜墨,戏就明窗学草书。”[28]431就直接用了怀素的典故。其次,以芭蕉叶卷或雨打芭蕉表达愁绪的诗句极其丰富,如李商隐《代赠二首》:“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29]6181杜牧《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29]6008可见,在晚唐,以芭蕉表现愁绪的写法就已经普遍。这种典型模式在宋词中呈现得尤其多,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30]48,把伤心愁闷如数倾吐出来。又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31]1673

从蒋起荣仅存作品看,她的词风清丽婉约,是词之正体,而另拟新名的做法,大致与清代创作者求雅求奇的风气有关。

2.5 《拨燕巢》

吴藕汀、吴小汀著《词调名辞典》中对该别名结论如下:“周邦彦《南乡子》有‘自折长条拨燕巢’句,故名。见《片玉词》卷下。”[32]831检索毛氏汲古阁本和钦定四库全书本的《片玉词》,发现“拨燕巢”为小字,在词名的位置,词牌位置是一“又”字,由于前几首相邻的词都是《南乡子》,故以“又”字代词牌,而“拨燕巢”仅为切合词章内容的具体题目,不能算作“南乡子”之别名,这一点从词的内容上也能看出。原文如下:

轻软舞时腰,初学吹笙苦未调。谁遣有情知事早,相撩。暗举罗巾远见招。痴騃一团娇,自折长条拨燕巢。不道有人潜看著,从教。掉下鬟心与凤翘。[33]106

词描写了一名娇憨妓女情窦初开的种种情态,“自折长条拨燕巢”一句将其年幼活泼的样子刻画得细致入微,因此以“拨燕巢”的点睛动作为词题,再合适不过。而将之作为《南乡子》别名引入辞典,实为一误。

2.6 《画舸》《鹧鸪啼》

两个别名均来源于吴绮、程洪编著的《记红集》,因欧阳炯词中有“画舸停桡”句,李珣词有“岸花零落鹧鸪啼”句,因此改故为新,将两首《南乡子》分别更名。另拟新名的具体原因在《记红集》凡例里有所提及:“或调名间有未雅,亦取本调丽句易以新名,仍注旧名于下,以免淆惑。盖古人已破此例,非感故为更张衒异也。”(2)吴绮、程洪《记红集》,清康熙二十五年大来堂刻本。由此可知,《记红集》的本意是在求雅,然这种雅只粗浅地局限于字面层,与词雅正之神韵关系不大。

除去上述两词名,该集将毛文锡《诉衷情》(桃花流水漾纵横)改名《桃花水》,韦庄《归国谣》(春欲暮)改名《玉龙鹦鹉》,新创之名多达几十处,大多选取词中美丽的意象为新题,但取名过于随意,无甚因袭,全凭喜好,这也给包括《南乡子》在内的别名众多的流行词调增加了辨识负担,使得词名更加混乱。因此,这些名称只出现于该集中,并未流传下去。

2.7 《减字南乡子》

该名仅出现在明代卓人月汇选的《古今词统》中,查阅现存最早的明代崇祯六年(1633年)刻本,在《南乡子》第三体的题解中这样写道:“前后段起句或有四字者,名《减字南乡子》。”(3)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选《古今词统》(卷八),明崇祯六年刻本。

由于《减字南乡子》的体式相较于《南乡子》其他几体改动较小,且与创调之初欧阳炯单调体的格式相同,仅在单调的基础上重复一阙,变成双调,出于各方面的考量,《钦定词谱》只将其列入《南乡子》别体类,未入异调,笔者遵循此原则,将《减字南乡子》列入异名类。

3 结 语

有关《南乡子》的起源探究,对理解该调的流变历史和具体风格,认清词调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