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物明思因物悟人

2020-08-04李孟娜

课外语文·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古代教学

【摘要】在旅游文学教学中,古代山水游记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旅游文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这些文章是表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旅游文学教学中的古代山水游记教学内容,分析古代山水游记的特点,探讨古代山水游记教学的有效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古代;山水游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1-0079-02

【本文著录格式】李孟娜.随物明思 因物悟人——谈旅游文学之古代山水游记教学[J].课外语文,2020,19(21):79-80.

引言

对于高职旅游文学教学而言,文言文是教学的难点,而古代山水游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高职阶段,大部分学生对古代山水游记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对文言语法的学习,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相关素养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古代山水游记教学的效果。

一、古代山水游记特点分析

古代山水游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紧凑、内容集中

现代山水游记的篇幅一般较长,最长可达几万字,最短也要有上千字。而古代山水游记的篇幅则相对较短,一般会在千字左右,表现出结构紧凑、内容集中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现代山水游记是使用白话文写作的,而古代山水游记是使用文言文写作的,白话文的特点是表达详尽,通俗易懂,而文言文的特点是凝练隽永,所以会省略大量的语句。与此同时,古代山水游记的写作目的也与现代山水游记存在较大的差异,古人在写山水时一般不会将写景作为重点,而是更加侧重于抒情与说理,因此在描写景物时很难做到详尽,对于非重点内容,作者可能只字不提。而在现代山水游记中,作者在写山水时则会将写景作为重点,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描写景物时通常会使用较大的篇幅。

(二)表现手法丰富

与现代山水游记相比,古代山水游记的写作目的有所不同,因此在写作内容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古代山水游记中会采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包括记叙、描写、抒情及议论等,大部分以议论为主。而在现代山水游记中,采用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记叙与描写。

(三)内容综合性较强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会包含美景、乐事、情趣以及哲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其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欣赏,才能够真正了解到文章的主旨,体会到作者借景抒情、借事说理的写作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二、古代山水游记教学策略

在古代山水游记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通过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含义

由于古代山水游记是使用文言文书写的,而这种语言形式时代久远,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比较困难,无法顺畅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通过整体阅读理解文章的含义,为古代山水游记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文言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方法,但是,掌握这些内容并不代表真正理解文章含义。这是由于对一篇文章含义的理解需要建立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并且需要对其中的语法进行分析。例如在《钴姆潭西小丘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层级的阅读。第一,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提示与参考的情况下进行基础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文章中标记出难以理解的重点语句。第二,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尝试对这些难点语句进行分析。例如大部分学生会难以理解文章“可以笼而有之”这一句中的“笼”字,这时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对其进行解析,这一句中的“而”是连词,通过连词“而”的用法可以判断“有”为动词性质,进而确定“笼”的用法是将名词作为动词。结合上下文内容,就可以推断出“可以笼而有之”中的“笼”字可以译作“包笼,包罗”。第三,在对文章含义进行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整体含义进行概括。在对文章进行基础性阅读,并对语句含义进行分析后,学生能够根据其中的内容概括出文章的整体含义。

(二)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

众所周知,游记是用来记录游览过程的。但是在学习古代山水游记时,学生很难掌握游记中包含的个人情感,并且只有极少的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视角对游记进行分析。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作者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试图对作者的心理活动进行还原,以便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钴姆潭西小丘记》就不是一篇单纯的山水游记。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中,作者描述了他第一次遇到钴姆潭西小丘的情境,这时的小丘具有原生态的特点,作者对于小丘的描写能够表达出他的心声。重叠的石头相负而下,“若牛马之饮于溪”;高耸突出的石头如兽角斜列往上冲,“若熊罴之登于山”。因此,这样的小丘能够吸引作者来欣赏,而小丘上的石头能够使作者想象出生動的画面。作者是一名特殊的游玩者,他能够通过细腻的心思对景物进行静谧的欣赏,并且可以利用流畅的文字来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文章中的这些比喻是作者对看到的景物进行文学加工获得的,通过这些内容我们能够充分了解作者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建立与作者的情感沟通,文章中描述出了客观存在的景物,同时这些景物也是作者在特定心境下形成的主观审美结果。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描述的景物所融汇的作者的情感,这可以成为学生对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解析的重要依据。《钴姆潭西小丘记》中,“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这一句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境,其中连续使用了“嘉”“美”“奇”三个形容词。通过这三个形容词,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作者在欣赏这些景物时的心境。其中“嘉”与“美”的使用能够体现作者被眼前美丽的景物吸引,而“奇”的使用则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其他心情,是他在看到这些景物时感受到了震撼,因此发出的感慨。

(三)深入挖掘文章内涵

《诗经》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带来了“赋、比、兴”的文学样式,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所有文人也将其作为创作原则,而对于“比”的应用则是绝大多数文人的选择。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比”的应用在事物上寄托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文学创作中“比”的应用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作品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一些作者喜欢在作品中将自己与所描写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比”的运用。在柳宗元的《钴姆潭西小丘记》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是小丘,小丘与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小丘是秀美、奇峭的,而这样的一个小丘却被抛弃在了荒芜的地方,只能被少数人欣赏。文章最后出现的“是其果有遭乎”,具有因其警醒的含义。小丘的秀美与奇峭需要有人来发现,来欣赏它的美丽景色;而作者同样是被贬谪的,没有获得他人的重用。作者通过小丘联想到了自己,再通过自己联想到更多有才华的人。这种推断可以随着作者的叙述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放开自己的思绪,实现自身审美意识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由物及己、由己及人的内涵,实现对文章的有效鉴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旅游文学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古代山水游记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古代山水游记教学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含义,再帮助他们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最后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更好地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心境,有效提高学生对古代山水游记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易斌.试论中国现当代旅游文学特征及其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3(6).

[2]章尚正.古代山水诗与旅游的双向影响[J].绥化师专学报,1996(4).

猜你喜欢

古代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