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的领导优势研究
2020-08-04王若涵
王若涵
摘要:“优势”是在比较中产生,“中国之治”的优势正是在与“西方之乱”的比较中得以彰显,要发挥“中国之治”的优势,核心是发挥党的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领导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优势,制度层面的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领导优势;马克思主义;制度
“中国之治”的词义溯源可以追踪到古代的“华夷之辩”,在狄夷观念的影响下的“中国之治”主要是指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礼仪之治。发展到近代,“中国之治”一类是以鲁迅为代表,指与封建专制落后相联系的社会景象,还有一种则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象征国家治理的繁荣景象。直到近代,尤其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中国之治”才开始作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一、问题的提出
发挥好党的领导优势在实现“中国之治”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那么什么是优势,是破解党的领导的优势这个命题的关键。“优势”是指在比较中产生的对己方有利的态势,与西方国家治理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乱象相比,党的领导优势得以凸显。
(一)对“优势”的解释
从词源学意义上来说,新华字典中对“优势”的解释有两种:1.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2.指超过同类事物中其他情况的形势。这样看来,“优势”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需要产生对象性的比较,二是在比较中形成对己方有利的态势。因此,“优势”一词总的可以理解为在和对方的比较中产生的一种对己方有利的形势。
优势来源于比较,但比较的对象不是任意产生,比较的前提是对象的平等性,起码要求是在同类事物的情况下进行,分类是比较的前提。正如人与人之间或者物与物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但是人与物之间不能进行比较,在类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毫无意义。在类相同情况下,比较就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求其异同,找出存在其中的某种规律。从比较中发现优势的的途径有多种,从时空上可以对事物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选择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或者截取某一个特定内容的特定阶段展开;从功能性上可以研究同一有机体中各部分在位置和相互关系上的特点,功能性比较研究是建立在时空性比较研究基础之上的一种动态研究。
(二)對“领导优势”的解释
从实现“中国之治”的动态意义上来讲,“领导优势”具体体现在党治理国家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优势,这些优势同样是从比较中产生。比较的对象是有要求的,以类相似为前提,中国作为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位居国际前列的社会主义大国,与朝鲜、古巴、埃及等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毫无意义,而是要与发展水平同样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尤其是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才能凸显出领导优势。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上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政治上彰显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吸引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社会生态上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中国之治”呈现出光明前景的时候,反观西方的国家治理,频频出现乱象,领导人不安常理出牌、黑天鹅事件频发引起的政治局面动荡;金融危机、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引起的经济领域动乱;恐怖主义、难民危机引发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
二、党的领导优势来源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领导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马克思主义的优势。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其科学性来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党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一)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方法论的科学与否关系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是党的优势的理论源泉。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科学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党坚持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通过适应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夺取世界社会主义胜利的事业还需要艰苦探索。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自身制度的缺陷和吸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其整体生长趋势还处于繁荣生长阶段,但是我们始终坚信“两个必然”,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终会将其碾压在消逝的浪花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会欣欣向荣,共产主义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夺取胜利的核心力量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发挥,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掌舵人。
(二)自我革命的先进性
执政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执政的方式和地位。中国共产党具有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因此在国家建设中始终保持领导核心地位。马恩从共产党建立之初就指出,党是无产阶级最先进的部分。共产党属于工人阶级,又有别于一般的工人阶级,它具有独特的先进性。
不管政党理论在后续怎样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一点是完完整整延续和传承下来的。列宁在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时同样强调先进性建设,在中国,各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进行党的建设时着重抓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深化执政党建设规律。
革命时期,受环境影响,党内吸收的很大一部分成员是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党内很大程度上存在非无产阶级思想,对此,毛泽东提出思想建党原则,从根源上保证党的纯洁性;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理论问题继续探讨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主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虎”“拍蝇”惩治腐败,一方面要求要求共产党人在精神上“补钙”,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从精神上不想腐,另一方面从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发腐败体系,保障党员干部行动上不敢腐,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
三、以制度保障党的领导优势
实现“中国之治”的关键就是要把国家治理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制度保障优势作用的发挥,实现党的领导优势作用亦是如此。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立党的六大制度体系,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
(一)“中国之制”是“中国之治”的基础
当代语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了“中国之治”的内涵,二者之间具有内在关联,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的命题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首次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占有基础性地位。要实现“中国之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发挥制度层面的优势,以制度保障国家治理的水平的提升。
在讨论制度优势作用发挥上,“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写入中央文件是在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同时,首次使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指出要用制度保障党的领导。从制度建设上突出强调了党的领导。一方面党自身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宗旨和原则决定了党始终代表的是人民利益,所作出的决策都是为了民生福祉,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方面,辩证地强调党的领导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不是毫无关联,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构成“众星捧月”的格局,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自觉维护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二)推动建立党的六大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最根本的还是党的领导制度优势。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对此,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从六大方面论述党的制度体系建设要求。
一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在全党掀起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党的理想信念热潮;二是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四是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通过制度完善牢牢把握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阶级地位;五是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党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既会体现出治理优势,同时也会暴露出一些治理短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全面增强党的领导本领;六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仅仅是从思想上进行廉政建设是不够的,权利天生具有腐蚀性,必须用制度的硬设施来保障。以党的自我革命和党外的监督体系建设展开,确保党的形象廉洁先进。
参考文献
[1]许耀桐.新时代开启“中国之治”的 重大理论创新--解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六大建树[J].东南学术,20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