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太行山水画的地域性

2020-08-04李亚迪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太行山山水画山水

李亚迪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以山水、自然为模写对象,画家所感受到的山川的美,加以描绘,产生了山水画.它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形象性、故事性和概括性.是我国绘画的主要流派之一。地域性特征对山水画技法及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在设色的技法上也同样受到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色以及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山水画的研究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地域性研究是当代山水画非常重要的不可不重视的研究,那么对于与生俱来的地域性文化,人文风情,都吸引并触动着艺术家的心灵,然而在中国物产富饶的土地上,“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若兴云霞蔚”的地貌特征,或者是风土人情,在当代山水画地域性研究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太行山水画;地域性

一、太行地域性特征

不同的地域也使各地的风俗传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同时对审美取向、价值观念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的地形东边低,西面比较高,像阶梯一样的分布全国。不同的地域,建筑的形式、风格与这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因素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他们是相互影响的。也是相互统一的,更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比如太行山,这里面到处是山石,所以我们能四处看见的石屋;黄土高原我们能看到遍地黄土,我们能看到到处的土窑;在戈壁滩的大漠,风沙特别大的,所以人们就建了地下土窑。

从太行山的地理位置上来说,太行山坐落于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盘踞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太行山在地形分布上位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大致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呈近东西走向;中段呈南北走向;而北段则多是由东北走向西南的斜列式山脉。太行山地势十分险峻,有很多峡谷,主要是由于古老地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块状山脉,

断崖十分明显,山顶比较平坦,再加之河流切割而形成。这里的典型的扇形地貌以及小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洪水的冲积而形成的。太行山的西侧为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的黄土高原,东部为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华北平原,而两侧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植被、土壤垂直带。一提到太行山,我们就会联想到贫瘠、荒芜,其实,当你深入到太行山中时,就会感受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太行山丰富灵秀的地理地貌内容会让你彻底打动。太行山作为中华大地上的名山之一,与其他名山大川在形象、色彩、动态与听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太行山的美并不在于华丽,而是贵在质朴。太行山的山石造型敦厚,山石色彩庄重,山石的动态连贯,无处不透着一种质朴之美。

二、关于太行山的作品

在原始时代和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充满了畏惧和恐怖,所以对山水的形象不敢加以具体的描绘和表现。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化,人们不再把自然山水看作神秘的仙人所居住的地方,山水画逐渐的出现在一些人物画的背景中,山水画脱离人物画而自成面貌,发端于魏晋南北朝之间。东晋时期,顾恺之就著有《画云台山记》,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南朝时期的《画山水序》与《叙画》是两篇最早的山水画论,分别是由宗炳和王微完成的,讨论了山水画的特点和审美作用。王微曾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璋圭之琛,岂能仿佛哉!”宗炳提出了山水画应能够达到“畅神”的目的,在表现自然景物时应能够体现道家思想的“以形媚道”的构造方法,在观察自然山水时要做到“澄怀味像”、“应目会心”的观察方式。从宗炳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开始将透视的原理运用在山水画中,使雄伟高大的山脉“可得之于一图”。可见宗炳和王微已经从理论上认识到山水的意义。山水画发展到隋唐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状态而趋向成熟。隋代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是最早的一幅卷轴山水画,这幅画在构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够成功的畫出深远广阔的景象,给唐代的山水画以深远影响。

太行山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内涵影响了历代山水画家。当代太行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五代两宋时期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派山水对太行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无论是在构图、笔墨、意境、内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不可分割的传承关系。以石涛为代表的明清山水画,也对太行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搜尽奇峰打草稿”这种艺术精神深深的影响了近现代的一批山水画家,如:黄宾虹、李可染、石鲁等。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初,必先深入山林,在自然中寻求启发和灵感,而后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

“笔墨当随时代”,太行山水画正是在时代的召唤下借助于自然生活及地域文化影响,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和发展了当代太行山水画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太行山水画正以其大气深沉、浑厚苍凉、赋予抗争和悲剧的精神,在中国现代艺术中是值得为我们去研究的。

三、结语

当代山水画创作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愈加密切,这就需要山水画家正确合地运用地域元素,深入挖掘山水画表现语言的本质,突破简单的笔墨套用与描摹,更加主动地研究"造化"与"屯、源"的不惇之理。在"全球化"的时代,地域的因素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带来人类对地域的新体验、新认识、新理解,进而赋予地域特征新的内涵。山水画创作要适应时代,更加开阔的眼界,贯通古今,不拒中外,立足中国画艺术的本。

参考文献

[1]俞晓群﹒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编者札记[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

[2]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序[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48﹒

[4]曾昭璇﹒中国的地形[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87-190﹒

[5]郭建平﹒中国绘画史的“地域研究”意识—一种研究思路的提出[J]﹒艺术百家,2007,(3):116-119﹒

猜你喜欢

太行山山水画山水
空蒙山水间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山水间》
《太行山写生》
山水朋友
在太行山上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太行山历险记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