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引导毛泽东读书的第一人
2020-08-04
说起读书,首屈一指的当属第一届全国政协主席毛泽东。“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早在1954年,毛泽东就提出把学习作为政协的五大任务之一。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亲临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深刻阐述党中央发起学习运动、加强干部教育的重大意义。他针对干部学习中存在的“工作忙”“看不懂”两大问题,巧用木匠“钉钉子”“钻木头”原理,生动形象地进行了阐述和动员,成为中共党史上的经典故事。
那么,谁是引导毛泽东读书的第一人呢?他就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第一任馆长、无党派人士符定一。1912年,符定一在长沙创办公立高等中学并担任校长,时年19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当时,符定一面对毛泽东的答卷,不敢相信一个穿着土气、来自湘潭农村的年轻人,能够写出如此才华横溢的文章。于是,他叫来毛泽东当场考试,发现这个青年目光炯炯,语出惊人。符定一喜出望外,认定此人日后必成大器。他赠予毛泽东一套《资治通鉴》,嘱其用心阅读。这使求知若渴的毛泽东如获至宝,天天诵读,其中的许多章节都能背下来。对于这本书,毛泽东晚年曾说:“看过17遍。”
师生来往甚密,情谊深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请符定一出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符定一说:“这个职务只要老而贫的文人当就可以了。”而毛泽東则恳切地说:“还要才、德、资,需要您这样有学问和德高望重的人啊!”
毛泽东读书有三大奥秘:苦读书、巧读书、善用书。他在延安时期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他一生中读书涉及的门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籍也多有涉猎。其中文、史、哲书籍读得比较多,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手不释卷。
“无巧不读书。”在茫茫书海面前,毛泽东进行了真正的读书革命,实践并实现了“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三大变革。他读书的指向性很明确:“改造社会、改造中国。”在读书方法上,毛泽东采取广读与精读相结合,以精读为主。有的书一般浏览,略知其义;有的书却深入研读,探其真谛。
毛泽东广博的读书与涉猎,常常转化在他的文章、讲话与实践中。那些深邃的典故、精辟的寓言、雄健的诗词,让“毛式风格”出神入化,独树一帜。在井冈山时期,他把《孙子兵法》《三国志》《三国演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延安时期,写《新民主主义论》时,他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十几遍。他还熟读曾国藩的《家书》《日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为八项注意)就是从曾国藩的“爱民歌”中得到的启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学英文,毛泽东找来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对照起来读,在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里,还留有他的批注。
从1972年开始,毛泽东细读圈点129种“大字本”线装书。这些书籍涉及史传、政论、诗词曲赋。一次,他阅读大字本《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其中有一段记述了吕蒙在孙权激励下发奋学习的内容:“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毛泽东立即将这段文字批给中央领导,以此强调重视学习,认真学习。
毛泽东读书的目的,先是为了“修学储能”,然后要寻求“大本大源”,最后是要找“主义”。他读书有“两个根本方法”,一个是实事求是,另一个是对立统一;“一个根本主张”,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朱权利荐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