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庸之道

2020-08-04樊佳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辩证法融合

摘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庸之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产生,二者的研究思路虽有不同,但都是追求真善美,是高效、深邃、科学的世界观和充满智慧的方法论。本文从对立统一与物生有两、质量互变与执两用中、否定之否定与无往不复三个方面进行区分与融合,进一步探求中庸的思想精华和普世价值,对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辩证法;中庸之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Marxist Dialectic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FAN Jia

(College of Marxism,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xi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Marxist dialectics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ve come into being in different times. 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ideas, they both pursu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hey are efficient, profou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full of wisdom methodology.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and integrates three aspects from two aspects: unity of opposites and material lif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quality and duality, negation of negation and no go back and forth.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ce and universal valu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mankind.

Key words: dialectic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tegration

中庸之道,是在中國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变革的社会背景中,对西周以前的文化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关于为人修养、治国理政的方法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在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并有了相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德国古典哲学中代表人物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扬弃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庸之道显示出异曲同工之妙。

一、对立统一与物生有两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物生有两”是一个朴素辩证法的命题。它认为任何事物“皆有贰也”,即有两个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对立面,例如上下、高低、前后等,并且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相互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发展为新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的矛盾特点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正如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正是在解决不同时期的矛盾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事物都有两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易.系辞下》中的“阴阳之为道”“安不亡危,有不忘亡,治不忘乱”,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矣,善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表明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看到了万事万物都有两个方面,道有阴阳,生活有安危、福祸,人有美丑善恶........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从这些矛盾中寻找和谐,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二、质量互变与执两用中

质量互变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又一重要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质变和量变。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执两用中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致中和”,做人做事应合理恰当。一般来说,量变是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则是事物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么结束量变的连续性而发生质变的关节点就是度。度这一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做事把握分寸,处理问题得当,进退有度,避免过犹不及。中庸之道是孔子制定的处事原则。《中庸》有讲“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简单折中,而是因时因地采取不偏不倚、合适的处事方式。孔子主张“执两用中”,但绝不是取消两端,他认为只有正确掌握“两端”后,才能在两端中求得正确的“中”来。孔子曾赞叹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把中庸之道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三、否定之否定与无往不复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第三大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无往不复”强调的是一个发展过程,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甚至是将来。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在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上推动事物的发展。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此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是螺旋上升的。天道有常,无往不复。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有其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们受规律的感召和指引,不断反思,便是扬弃的力量。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到现在,正是因为根植于华夏大地上的反思与扬弃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结语

中庸之道虽然发端于伦理道德原则,但最终转换成了具有普世价值的一般性原则,它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法则,也是治国理政的原则,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庸之道进行比较的目的在于找到不同文化中的共通之处,从而对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最终实现它大到可以用于安邦治国平天下,小到可用于修身立德养心性,这才是天下一家、合作共赢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郑则评.寿山石雕中的“中庸之道”[J].东方收藏,2019(08):51-53.

[2]蔡新乐.内充实才有“形色”:孟子“践形”语内语际译解的中庸之道释义[J].上海翻译,2019(02):27-32+95.

[3]李亚宏.生活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1):70-73.

作者简介:樊佳(1995—),女,山西运城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辩证法融合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浅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平等的悖谬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