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图书编辑活动中文化性与商业性关系

2020-08-04仇鑫绮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性商业性

仇鑫绮

摘要:图书编辑活动同时具备有文化性与商业性的性质。在当下,图书编辑活动的商业性增强对文化性带来了诸如图书思想性和创新性不足、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等问题,如何在保持编辑活动的文化性同时,实现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保证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对图书编辑们来说是一个难题。

关键词:编辑活动;文化性;商业性

图书出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依然承担着其提供教育与服务、传承文化与知识的重要任务,图书编辑活动是一种编辑工作者对作品素材通过选择、加工、优化等手段使之符合相关标准,宜于传播的创造性文化活动。一方面,编辑活动具有明显的文化性,这也是编辑活动应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文化性是实现图书社会效益的保障;另一方面,在过去,编辑活动中的商业性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刻意的避而不谈。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媒体的快速融合与进步,消费者对图书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形成了一种需求上的升级。随之变化的则是图书出版的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所以图书编辑活动的内容也不同于以往,也就对编辑工作者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编辑活动也有了更多的要求,达到这些不同的需要才可以适应出版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的冲击,这就使编辑活动中的商业性的重要日益凸显。

一、图书编辑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出版业的经营形式也逐渐转向现代产业化模式,图书出版中的编辑活动受到了由此带来的商业化的冲击。知名出版人陈颖青认为,在图书编辑活动中,“编辑的工作也从凡事自己来,转变成事务统筹与品质管控了,换言之(用工业时代的术语来说),编辑变成一个负责采购与验收的人”。[1]这样的变化,使图书编辑活动的文化性受到了挑战,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

1、图书缺乏思想性和创新性

目前国内出版业,图书出版的速度在加快,每年出版图书种类众多,出版的图书册数更是惊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全国共出版图书品种51.9万种、总印数100.1亿册(张),这些图书创造了巨额码洋。然而,在表象的背后潜藏着严重的问题。图书出版跟风严重,图书同质化问题明显。“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0年前推出《小学语文四库全书》后,连续出版了‘读写四库系列达8种,累计销量超过百万册。由于这块市场蛋糕新鲜,销量不错,很快就有5家出版社跟风出版‘读写四库的书,内容大同小异。”[2]随之而来的是图书成本上升、印数下降、折扣降低、利润减少、库存上涨,所出图书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这种图书生产活动缺乏编辑在选题中所应体现的思想性和创新性,编辑的能力往往得不到发挥,只需要简单的“粘贴复制”,即可实现经济效益,编辑活动变成了一种流水线般的生产,这对编辑能力的培养堪称是一种灾难。

2、编辑工作者未能尽责

受出版产业化的影响,编辑除了负责稿件内容以外,由于工作的性质,编辑需要对图书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和整体把握,所以编辑往往还要兼顾成品的营销工作。此外,在商业性的驱使下,为了实现图书的经济效益,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的喜好,而出版文化含量较低、社会效益较低、品质较差图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是编辑未能对其工作的文化性负责,未能尽到编辑“文化把关者”的责任,也致使了娱乐化、肤浅化、碎片化的图书涌现。

由此可见,由于商业性膨胀给图书编辑活动中的文化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出版的某些图书思想性和创造性不足,使其原本所要传播的文化价值难以实现。

3、图书编校质量下降

这些年来,出版物质量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在每年的自查、抽查中都会出现大量不合格品,这些不合格品不但实现不了图书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在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同时还可能触犯了相关法律。

图书编校质量的下降不仅破坏了作品原有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而且对出版社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我国出版家罗竹风先生曾言:“当编辑是一个辛苦的工作,无名无利,为他人做嫁衣裳很不容易。”但面对图书中所出现的越来越离谱的错误,编辑必须承担责任。出版产业化的发展,使出版业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加之近些年科技的突飞猛进,融出版、自出版等新形式的出现,外界资本注入出版业,经济因素对编辑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编辑已不能也很难以简单的专心做书了。加之很多出版社进行了转企改制,改变后竞争压力较之前更大,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出版资源,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出版社不断加大出版数量,虽然数量明显增加,但是质量却日渐下降。编校人员迫于压力,只能被迫加大工作量,对其中大量的书籍已经无法仔细编校。[3]

二、正确处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方法

尽管以上两个问题的出现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都与近些年出版业发展中编辑活动受到商业性的影响密切相关,这种变化削弱了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影响了编辑活动的价值选择。那么,如何坚守图书编辑活动中的文化性,保障图书品质呢?

1、提高编辑力,培养创新力

编辑力是一名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体现在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图书编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图书品質的基础。编辑要通过这一能力在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将优秀作品展现给读者,将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达给读者。

在提高编辑力的同时,要培养编辑的创新力。周浩正在《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中提到,“在任何竞争激烈的市场,你必须与众不同,显示自己(产品)的独一无二”。而要做到“独一无二”就要能创新,“在书市中寻找薄弱之处切入,凝聚特色,做出差异”,[4]这也是编辑活动中文化性的体现。

2、践行工匠精神,加强责任意识

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一书备受好评,其核心内容“匠人须知三十条”阐释了一种可贵的观念,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其内涵主要包括严谨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5]图书编辑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其产品是文化的载体,图书发行是对文化的传播。编辑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想要做出更好的产品,需要学习和贯彻工匠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重视产品的质量,从词源学来看,“编辑”和“工匠”同根同源,而且二者在起源处就已经和“艺术”发生了本质性关联, 做好编辑工作,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及其深层底蕴,甚至将其升华为行业的价值取向标杆。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将职业转化为一种信仰,并努力提升自身技术素养和业务能力,[6]尤其是培养自身的专业精神,从而在确保图书编辑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的专业含量、艺术含量。

3、正确认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随着出版产业化的发展,对图书这种文化商品,人们已经注意到并越来越重视它的商业性,甚至因此对其文化属性有所忽略,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图书编辑活动中的商业性的重要。“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它应该像其他商品一样遵循营销的律则,要让购买的人知道它是特别的、最好的、别人没有的。”所以,应该明确图书编辑活动中必须具有商业意识,并以此为指导适当调整编辑活动,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使编辑成果符合市场需求,推动图书从精神产品向物质产品的转化。

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文化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出版业针对行业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通过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调整出版产品,保护优秀出版物,严格整治不合格的出版物,规范出版行为的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出版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出版企业的现代化市场进程,保障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个热潮中,不仅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对图书出版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体现了出版的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对具体的图书编辑活动有指导意义。

文化性和商业性作为编辑活动中的一对矛盾而存在,二者相辅相成。其斗争性对编辑活动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需要编辑主体有意识地克服;其同一性则能够使二者相互促进,并蒂开花,推动编辑活动的良性发展,推动精品图书的打造。在新形势下,应当将文化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促进图书编辑活动良性有序进行,推动产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编辑活动应始终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秉持打造精品图书,满足读者需求的理念。当我们的精品力作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我们的编辑工作便也做到了文化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陈颖青.老猫学出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60

[2]陈爱梅.出版产业化背景下科普圖书编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传播2016,8(17):29-31.

[3]刘丽.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J].新闻传播,2018(20):74-75.

[4]周浩正.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7:96

[5]坚喜斌,申永刚.“工匠精神”在出版行业的传承与创新[J],2016(06):78-81.

[6]李金正,陈晓阳.论编辑“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及其当代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9(04):18-23.

猜你喜欢

文化性商业性
文化自信:凸显英语教学的时代特点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版权视野下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与法律规制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从《丽水金沙》看民族歌舞发展中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博弈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
论新型技术环境下电子游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