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视阈下的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2020-08-04董晓黄裕花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6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团体心理辅导高中生

董晓 黄裕花

【摘要】积极心理旨在唤醒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全寄宿制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决定了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自我激励与积极调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常用的心理干预方式,需有机结合积极心理上的研究成果,遵循“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彰显“助人自助”的价值导向,汇聚“尊重差异”的关注焦点,执行“整体架构”的工作常态,形成“家校合力”的协作氛围,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全寄宿制;高中生;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10-03

【作者简介】1.董晓,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启东,226200)教务处副主任,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黄裕花,江苏省启东市折桂中学(江苏启东,2262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同时又承受着学习任务重、竞争强度高、情绪波动大带来的激烈挑战。在这个关键时期对高中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增加心理弹性,积聚更多的正向能量,对于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成长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固本培元:积极心理的教育启示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股抗争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如同太极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关键看个体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心理生存环境。因此,积极心理旨在激发人们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和卓越的品质,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实现美好生活。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个性化成长与社会化融入的平衡,即内在个人追求与外在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生活满意度等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因此,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有必要以发展为取向,增加对学生正向意义的心理培育,提升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在乐观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同时,实现与社会的融合、与他人的共生。

二、痛并快乐: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写照

全寄宿制高中生在学校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对于提升独立意识、规矩意识、合作意识、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有着更多的现实需求。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寄宿生活,他们需要依靠尚未成熟的心理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较为贫乏的集体生活经验,去独立应对生活、学习上的压力,易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各种心理及情绪问题。有研究表明,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存在更多的焦虑及抑郁倾向,更容易出现行为和学习问题。

三、合、活、易、广: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优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等方式,基于学科导向和班级授课制,知识、技能的传授多,情感、实践的体验少;讲授、叙述的方式多,参与、互动的交流少;一般、普适的内容多,个体、生本的课程少,学生往往会出现知行不一的问题。而一对一的个体咨询、心理答疑等方式,虽然针对性强、双方沟通多,但高度依赖咨询师的个人能力及咨询者的心理认同度,并存在外援不多、受益面小、效率不高等先天不足。心理绘画、心理沙盘、心理扑克等方式,虽然形式有趣、体验性较好,但受限于学校的设施设备及师生的能力、精力、时间等各方面,难以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较以上心理干预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融合、灵活、易用、面广等典型优势。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分享、体验、感受,借助团体的力量,促使个体调整认知、增进沟通、提升自我,切合“用集体来发展个人,用个人来成就集体”的教育原则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团体心理辅导的规模介于全班授课与个体辅导之间,团体人数、成员组成、活动方式等灵活多变。对寄宿生而言,集体生活的经历使他们的集体责任感、角色体验感、团体规范感等更丰富,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认同、接受和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这一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以人际互动为主,教师可以快速学会或借鉴相关的理念、技术、方法,并在课堂教学、班会课等较为熟悉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易于推广和普及。

四、立德樹人:团体心理辅导的育人宗旨

习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航船的“灯塔”,规定着教育的总航向。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应该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前提,其目标毫无疑问定位在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服务,一切行动也必须围绕这一总目标而开展。要深入挖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密切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不断丰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厘清和落实学生不同阶段重点培养的关键品德,做到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关联、严丝合缝。

五、助人自助: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指向

在今天,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扫除文盲,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为了使世界以及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变得更有生机、更幸福,并为明天的幸福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曾提出幸福的公式:幸福=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个体可控行为。每个人天生的智能结构、水平有所不同,我们不可能通过基因编辑等违背伦理的方式改变自己的遗传特点。积极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生活环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收入、外表、身体健康、社会阶层等外因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呈低度相关或无关,而乐观、积极、自尊、感激等内因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呈高度相关。塞利格曼还提出了“积极情绪、投入工作和生活、人际关系、意义和目标、成就感”的幸福五要素。由此可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幸福与否的根本因素。

相较走读生而言,寄宿生更迫切地需要自立、自主,对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大目的是授人以渔,助人自助。因此,要以人文的关怀帮助他们在应对外界刺激时感受到力量和希望,更多地聚焦于积极面,综合发挥环境和教育因素应有的作用,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

六、尊重差异:团体心理辅导的关注焦点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出色的,只不过出色的方面有所不同。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的不同潜力。同样,每个人的心理特质和积极心理品质类型也有所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成长有着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相较走读生而言,寄宿生的地区文化、家庭背景、生活方式等差异更明显,他们比走读生有更丰富的心理类型、更具差异性的心理水平。

因此,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时,在对学生性格短板进行适当的补偿性教育,避免其成为影响终身发展明显阻碍的同时,更应该顺应学生已有的心理人格基础、身心发展规律、自身发展需求,对不同个体个性化的思维类型、表达方式、展示内容、成长期待等给予更多的倾听和理解,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或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看待学习、生活、他人,在自我的“同化”和“顺应”中,心理成长到新的“平衡”状态,身心持续健康发展。

七、整体架构:团体心理辅导的工作常态

团体心理辅导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科学性;要有在校学习阶段的整体规划和学年、学期方案,细化教学目标和实施,体现全局性;要“一个也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全面性;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活动,满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体现针对性。

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工夫应该在课外,需要有多渠道、全方位、宽领域、长时程的心理成长环境。要建立积极心理理念下的、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校园文化和集体氛围,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师,更需要具有健康心理的全体教职工。要与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活动形成合作机制,开展多样心理互助活动。要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生活服务、师生互动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及各环节中,全体教职工运用正面的奖惩方式,营造轻松和谐、良性竞争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和心理弹性,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养成积极的解释风格,合理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八、家校合力:团体心理辅导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积极行为或消极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寄宿生的内心深处更渴望家的温暖,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开展家长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亲子拓展活动等,提升家教水平,为学生打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团体心理辅导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