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校创新聚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2020-08-04马丽张邓斓
马丽 张邓斓
通过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建立的“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地方经济发展、创新聚集、高校聚集、市场需求五个元素为主的模型,可以模拟在陕高校聚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陕西高校的现实发展路径提供可靠依据。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鼓励陕西高校的技术创新,更好地实现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各级政府应当不断给予陕西高校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支持陕西高校发展壮大。
引 言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得益于其优厚的地理环境,具有贯通我国各地区的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的大环境下,陕西经济需要迎头赶上,需要不断向西开放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传统丝绸之路的内涵与外延,它为沿线各国互利共通与合作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政策红利,而对于教育产业来说这些红利包括促进地区间的平衡有序发展、改变人才构成模式、促进人力资本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
目前,陕西共有93所高等院校,高校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优势使得陕西成为我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科研人员数量和密度位居全國前列。陕西各高校间的科研与创新资源聚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辐射周边地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陕西高等教育出现了学科布局不合理、科研成果社会转化不充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欠缺等问题。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陕西高校需要紧紧抓住政策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统筹协作、合理规划,实现陕西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文旨在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陕西经济发展重要平台的高校如何发挥创新聚集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针对陕西高校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文献综述
对于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是从高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可以采用“开放创新”的视角开展合作关系(埃斯特和帕尔特Este & Patel,2007[1]),还可以用三螺旋理论来分析高校与企业间的非线性关系(皮尔克曼和沃尔什Perkmann & Walsh,2009[2]),以及提出了产学研联合体新路(朱崇娴2015[3])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巢俊2020[4])等。二是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入手进行研究。认为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是通过出版物和专利等开展的(阿格拉沃尔Agrawal,2006[5]),高校技术转移与大学创业之间具有互动关系(余文博2019[6])等。三是从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入手进行研究。从研究高校聚集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大学城将带动地方GDP产生集聚效应(赵跃先2013[7]、石祥臣2015[8]、许子婵2019[9])。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对于高校资源的需求时,认为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是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李星云,2016[10]),智库建设是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夏易君,2016[11])。从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方面,学者们提出运用“系统思维”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文君2015[12])、高等教育部门应担负“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培养的责任(周谷平2015[13])。还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丰国欣2017[14]),“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郭强2019[15])。
从已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研究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对高校资源、人才培养需求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多,但研究高校聚集作用,将高等教育学与区域经济学相结合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比较少。本文在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熊彼特“创新理论”和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高校创新聚集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为陕西高校的现实发展路径提供可靠依据。
动力机制分析
“科教兴国、国兴科教。”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一方面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因此,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据有不可小觑的地位。陕西虽然在地理区划中是西部省份之一,但其高校资源不亚于我国其他经济发达的优势地区。面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期和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陕西高校要着力推进深化改革,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机遇,助力陕西进入向西发展的前端、拓展开放共赢的发展路径。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重要场所,也是创新聚集的重要空间。在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来源于公、私部门和各项机构组成的综合性网络。以高校创新资源为例,教育产业园区中的学校、科研机构、高级知识人才等要素在某一区域内聚集,建立了与周边企业联系的非契约诚信体系。基于这个体系,教育产业园区内以网络节点和植根为特点的企业,彼此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以及特定政策的指引下,在某一空间内集聚成为创新综合体,不断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改进和扩散,以创新集聚为主要动力,不断推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为更加直观表达陕西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本文基于波特(1990)钻石模型理论,[16]建立了“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地方经济发展、高校创新聚集、企业和科研机构、市场需求五个元素为主的模型,模拟在陕高校聚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几个元素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该模型展示出高校创新聚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格局,它的存在与发展是模型内各项元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多方元素之间彼此双向影响。如上图所示,高校创新聚集水平将影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同时创新聚集的结果将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作用于高校创新集聚。
从上图中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对于高校的创新聚集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科学技术和技术进步是财富创造的要素,技术进步的过程主要需要借助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高级人才等要素聚集产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校聚集的区域中,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都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政策红利作为一种资本的特殊投入形式,其结构是否健全以及其规划是否合理都将从不同角度影响着高校聚集区能否产生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创新综合体,进一步影响着科研人员与高级知识分子的创新动力与源泉。
陕西高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以及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都给高等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增强学校适应能力,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密切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陕西的高校数量众多、人才济济,是陕西地方经济发展有力的科研储备力量。然而,由于学科设置不够合理、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等原因,造成了陕西高校的技术成果转移不理想,而技术成果转移这一指标正是衡量高校创新聚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第一,陕西高校的学科设置不合理。学科是学校工作中最为核心的内涵,学科建设是学校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是国内外知名大学最基本的品质和特征,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最重要的标志。陕西高校受科研旧体制的影响,学科设置比较偏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设置不足。当然基础学科的设置是为未来五十到一百年国家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对于目前来说,应用学科設置不足造成了高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够充分。高校没有有效地通过校企合作来了解相关企业对于高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需求和要求,造成高校研发的相关技术成果离产业化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所以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也会造成陕西高校技术成果转移不足的问题。
第二,陕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足。高校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不但可以带动地方中小企业技术飞跃,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腾飞。据统计,每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三分之一,国家授权专利的专利实施率只有10%,这其中企业转让所占比例能够达到80%,其余部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有数据表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比例在逐年增加,但这个比例在高校所拥有的科研成果总数中占比非常小。陕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在于陕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相关的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比如陕西政府对于高校创建“创业园区”的投入力量不够,没有积极鼓励高校通过创建创业园区来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导致学校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缺乏必要的生存环境和土壤,陕西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充分。
第三,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陕西许多高校将发展水平的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以拥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研究水平为标志,同时能为学生提供培育科研、创新精神的学术、文化环境。因此,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由于学科设置偏向基础学科的原因,陕西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对学生系统地指导和培训较为缺失。虽然高校目前有“互联网+”比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但对于学生实际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相关技术转移的问题,高校没有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造成了目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欠缺,不能充分实现学生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转化。
结论和政策建议
陕西高校要想在未来中国高等学校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能有一席之地,需要从现在开始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就要求陕西高校需要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及教育发展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陕西高校的发展必须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鼓励陕西高校的技术创新,更好地实现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各级政府应当不断给予陕西高校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支持陕西高校发展壮大。
第一,服务陕西地方经济发展,陕西高校的学科设置需要向应用型学科倾斜。陕西高校要有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及高水准的科研基地,能反映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反映高校教学和科技实力的高水平标志成果。各高校要对人文学科给足条件,对社会学科给够政策,对基础研究重视进入核心层进行原创性研究与科研主流接轨,对应用研究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当前,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具有的高校优势资源并不匹配。为更好地服务陕西地方经济发展,陕西高校在学科设置方面可以向应用型学科倾斜,政府与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设置科研奖励用于激励高校形成特色的创新能力。学科设置的合理布局以及提供经济激励措施,有利于充分施展陕西高校聚集形成的创新科研能力与知识人才集聚的优势,建立前沿性与科技化的教育产业体系,加速陕西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转换,从内部产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陕西经济发展。
第二,为促进陕西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政府需要支持陕西高校大力创建创业园区平台。陕西地方政府应当从各方面政策入手,鼓励陕西高校独自或者联合起来建立创业园区。陕西高校需要从政策方面积极鼓励转化科研成果,重点扶持应用性强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创业园区能够成为陕西高校适应地方经济转型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利平台,能够不断提高为陕西中小型企业服务的能力。在创新园区中,陕西高校应当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为师生们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成功孵化出一批高技术的企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科技成果的转化中。
同时,陕西高校应准确定位自身的高校职能,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在高校创建创业园区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当高校与企业合作间的桥梁作用,比如政府需要更好地实现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合作互动中的信息共享、人才集聚以及资金流动等要素间的连通,提高高校技术转移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在高校创建创业园区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给予高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陕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水平,在技术支持层面为陕西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服务当地经济,陕西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倾斜。创新的教育需要依赖教育的创新,然而教育的创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关键的因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陕西高校教育本身就需要体现创造性,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去创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陕西高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經济社会发展,陕西高校相关应用型学科可以将一二年级作为理论基础训练阶段,三四年级作为创新创业培训阶段。比如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开设“卓越人才培训班”,让学生到创业园区中,深入工厂车间、企业生产线、农村田间地头等参与实际的生产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与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体会,尝试运用各种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和创业的意识。然而,要顺利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政府能够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背景下,给予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大量政策支持,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从而让高校毕业生可以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崇娴.河南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艺术科技,2015,28(09):26.
[2]巢俊.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06):11-13.
[3]余文博.高校技术转移与大学创业互动性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9(12):93-94.
[4]赵跃先,徐山惠.大学城对周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以山西大学城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36(01):66-68.
[5]石祥臣,顾晓慧.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以扬州大学城为例[J].现代商业,2015(18):119-120.
[6]许子婵.优势视角下山西大学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模式构建[J].晋中学院学报,2019,36(04):45-49.
[7]李星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5):1-5.
[8]夏易君,潘登.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66-69.
[9]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05):153-160.
[10]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10):4-9.
[11]丰国欣.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1):99-102.
[12]郭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3):86-92.
[13][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马 丽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张邓斓 西北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