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域下的计算机网课教学模式探索
2020-08-04王思义
王思义
摘要:思政视域下计算机网课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完善就是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的建设改革方案,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计算机网课课堂,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以及全员的协同育人模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实现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要结合计算机网课的特点以及国家“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方案,有效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以实现计算机网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本文首先介绍“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以及价值意蕴,之后分析计算机网课的教学现状,最后就是提出基于课程思政如何实现计算机网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思政视域 计算机网课 教学模式探索
引言
思政视域下计算机网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就是强调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下,实现计算机网课教学的高效化以及思政教育的有效化。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知识水平的提高。要对思政视域即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以及价值意蕴进行深入的把握和理解,积极探索实现高效教学的路径,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1 “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
1.1其前提基础是做好言传身教,让教育者先受教育
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利于高校教师切实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而且其前提是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我的示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忘坚定信念,提高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
1.2其实施效果是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思想
“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从广义上而言是对道路自信、理沦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提升,是深化学生对道路、理论、制度理解的重要一环。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将这种自信融入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1.3其实践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引领的潜移默化
“课程思政”的核心应该是在授课的过程之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计算机网课的授课教师要积极探索以及深入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以及育人元素,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之后有效融合思政教育以及专业教学。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实现思想引领,促进学生深化思想认识,提升价值观念。
2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2.1解决的是高等教育的方向性问题
高等教育的方向性问题就是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方向,其中“课程思政”建设是探索思政视域下计算机网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理论以及指导思想,所以需要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明确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2.2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价值观问题
如果把不紧理想信念这关,就容易导致我们的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挑战诱惑面前不能坚守信念和底线。因此要在我们教育和培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国家同发展共前行,铭记自身由谁培养、为谁付出,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3解决的是思想教育的连贯性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思想的碰撞愈加激烈,教育的内容、方式、对象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往的专业课教学方式很难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发展需要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甚至在一些专业课中出现了课程与思政教育不连贯、相分离或者相对立的局面,导致冲突时有发生,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学生的三观会受到影响。所以就需要贯彻“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内外联动使两者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政治觉悟,使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由“两层皮”向“一盘棋”转化。
3 计算机网课教学的现状
3.1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通过计算机教育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工具,为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走向工作岗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而奠定基础。但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和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教学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会造成两极分化,增加教学的难度。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学目标,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心应手,存在不够学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教学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没有建立联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比较差。现有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之后就布置一些操作任务,这些操作任务并没有在课本上直接显示出来,而学生在进行操作时并不能有效操作。此外,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上的脱节,安排学生学习跨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导致学生不能适应。
3.3计算机网课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及时沟通
计算机网课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并没有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的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并不能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3.4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高校教师在开展网课教学时更多的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或者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并没有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即学生只掌握了课本上的内容,无法进行创新型的学习,操作的要求稍有变化,学生就无法进行操作。
4 思政视域下计算机网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4.1要做到理想与实际的结合
思想教育所要影响的主要是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等,关键在于与他们心灵的沟通,在于与他们生活经验和现实境遇的契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所讲的内容,不是马列经典原著选读课,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深入挖掘所授学科、所讲内容中的有利于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内容。把诸如产生背景、发展历史、出现意义、未来前景等,用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话语、案例等形式讲解出来,让学生不必需要拥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复杂的论证推理就能够听懂,能够理解,让学生对于所讲述的内容,稍稍用心就能可触可及。
4.2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知识内容,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更新变化比较快。此外,课时是有限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复杂,课堂上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此外,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高校教师要因材施教,确保层次较高水平的学生可以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避免浪费时间,较低层次的学生可以安排配套的基础教学,使其可以由浅入深地掌握计算机的知识。
4.3制定分级教学的目标,营造教学资源立体化的环境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具有导向作用,要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制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此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切实制定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4.4要做到智育与德育的结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之一,而德育又是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引導学生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我们开设的计算机网课在实现智育的同时,应该挖掘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学生不仅会应用专业知识,更是拥有良好的品行,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积极探索思政视域下计算机网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从多个角度出发寻找解决措施,并且切实贯彻落实,最终确保计算机网课教学的效果以及适应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怡婷,郭秀兰.浅析大思政视域下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政的结合[J].大众文艺,2020(08):223-224.
[2]黄江虹.课程思政视域下开放教育宪法课程教学的重构与实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1-6.
[3]魏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与重点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03):28-29.
[4]潘艳艳.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17):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