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民间歌舞资源打造文化名州品牌

2020-08-04才项多杰

新西部 2020年7期
关键词:酒曲藏族文化

才项多杰

长久以来,藏族民间“勒卓”文化在海南州地区根深蒂固,甚至家喻户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勒卓”这一文化名片,对于唱响海南州“文化名州、文化大州”品牌,彰显海南州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勒卓”民间艺术的类型及特点

“勒卓”即藏语,译为歌舞,“勒卓”在藏族民间艺术中所包含的类型很多,其中酒曲、拉伊、则柔、弹唱、嘛呢唱经调、赞歌、礼赞、劳动歌、安多锅庄、格萨尔唱腔都是“勒卓”的一种表现形式。青南藏区的“勒卓”文化大多源自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生活性、群众性和风俗性等特点。这些歌舞大多数语言通俗易懂,动作优雅欢畅,内容丰富多样,极具内涵,特别是在海南州地区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生长土壤。

1、酒曲

藏族酒曲在全国藏区影响较大,流布广远,是青海藏族民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藏语称之为“勒”。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赞颂自然山川风貌的,也有赞颂尊老扶幼、忠孝仁义、人伦道德和表达人情世故的,是青海藏族人民在节庆、娱乐、聚会时所咏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因多在婚庆筵席等庆祝性的活动中演唱,并以相互敬酒、表示庆祝为特点,故称“酒曲”。

青海藏族酒曲,尤其是流传于海南州地区的酒曲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形成了与其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而不同于其他藏区酒曲的独特风格和特点:一是演唱内容十分丰富。 青海藏族酒曲主要分为《乔勒》(赞歌)、《勒卡才日》(逗趣歌)、《勒西合》(讽嘲歌)、《开勒》(谜歌)、《勒扎喜》(祝福歌)等种类;主要曲目有《格萨尔出征》《赛马成王》《啊啦啦母》《香佳罗罗》《阿妈勒呀》等种类;二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青海海南藏族酒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近现代藏族社会的人文精神、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特殊价值。200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拉伊

拉伊在青海藏族聚居区种类繁多,题材丰富,是一种表达爱情为主题的藏族山歌。其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对歌设有一定的程序,如引歌、问候歌、相恋歌、相爱歌、相思歌、相违歌、相离歌和尾歌等。拉伊的曲调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沉、悠扬,形成自由、婉转的悠长型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咏风格等。拉伊历史悠久,与藏民族的成长历程同步,承载着民族的创造力和灵感,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拉伊不但显示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重要的文化价值。2006年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則柔

则柔即歌舞,是一种歌颂家乡、自然风光等为主的歌舞组合娱乐形式。它具有强烈的自娱性和非常浓厚的庆典性、仪式性和超高的表演性。其中尚尤则柔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老藏族艺术传统,解放后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在继承和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由于尚尤则柔具有广泛的民众性和社会基础,风格独特,表现丰富,在藏族舞蹈艺术中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舞蹈作品结构、节目表演形式方面均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其种类、曲目的储藏量很大,居藏族舞蹈之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尚尤则柔的古老性和深邃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体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它以很强的凝聚力、激发力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出它的独特作用。

4、扎木聂弹唱

藏族扎木聂弹唱广泛流传于青藏高原,是藏族群众喜爱的弹唱艺术。在19世纪-20世纪中期,其流传区域曾经覆盖了海南藏族自治州以及青海湖环湖地区。扎木聂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弹拨乐器。藏语“扎”是声音,“聂”为悦耳好听之意,“扎木聂”意为悦耳的琴声。扎念有四弦琴、十六弦琴、二十弦琴、六弦琴等种类,其中以六弦琴最为普遍,最为著称。

海南藏族扎木聂弹唱独具风格,既保留海南地区藏族民间音乐的成分,也吸收了当地说唱、舞蹈音乐的旋律,十分优美,其特点是两个乐名和引子,基调属本引乐段,来回反复,有唱有白,节奏整齐,活泼流畅。

民间弹唱的主要曲目有《格萨尔王出征》《格萨尔降魔》《赛马称王》等。也有即兴演唱的曲目,唱词见景生情,其内容比较广泛,有对壮丽的雪域高原的赞美,也有对可爱故乡的眷恋,有对美妙传说的叙述,还有对幸福生活和爱情的美好祝愿和殷切期望,形成了扎木聂弹唱独有的艺术风格。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嘛呢唱经调

青海藏族唱经调主要流传于青海各藏区寺院及农牧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每年春播及除草前,藏族农家的男女老少都背着经文,唱着嘛呢式唱经调,转绕村庄及田地,祝福来年祛病除魔,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海南兴海县流传的藏族唱经调由“嘛呢式唱经调”、“米拉日巴与曲拉哇·贡保多杰对唱式唱经调”、“护法神迎接式的唱经调”三部分组成。乐曲分声乐器和器乐曲两种。现存的唱经调约有100多种。特别是流传在海南兴海县赛宗寺的唱经调有迎接护法神时念诵的《米拉日巴传》,其内容丰富、语言朴素、形象生动、手法写实。2008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还有赞歌、礼赞、劳动歌、安多锅庄、格萨尔唱腔等,种类繁多,内容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海南州依托民间歌舞资源,打造文化名州品牌的重要资源。

海南州打造“勒卓”文化品牌的优势及重要意义

近年来,海南州为打造“文化名州、文化大州”品牌,大力推进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民间丰富的歌舞资源,从而使海南州境内的文化惠民和文化富民效应逐步凸显出来,文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勒卓”作为海南州广大农牧区妇孺皆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特色文化形态,对打造海南州文化名州品牌,提升文化品牌效应,加强全州各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主要优势

海南州歌舞资源极其丰富,在整个安多藏区实属“勒卓”文化的富矿区,以牧区为代表的民歌、拉伊、扎木念弹唱和以农区为代表的则柔、酒曲等歌舞种类竞相斗艳、各具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海南州民间歌舞文化在该州的各个县茁壮成长,体现了极强的活力。由海南州申报的藏族拉伊、藏族扎木念弹唱、藏族唱经腔、尚尤则柔、藏族酒曲等“勒卓”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涌现出很多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歌舞爱好者。由海南州文化局、海南州歌舞团、共和县文化局和文化传播中心共同编排的《海南锅庄Ⅰ、Ⅱ》,多以民间的则柔为元素,因其曲调优美、动作畅快而在藏区家喻户晓,成为安多锅庄舞的主要代表和青海地区诸多广场舞中的流行舞种;由海南州歌舞团编排并展演的民间大型歌舞剧《千里和缘》,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格萨尔歌舞剧《霍岭大战》和《姜岭大战》等剧作,当时在整个藏区影响深远,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歌舞资源,与其他藏区相比,优势非常明显。

2、重要意义

流传于海南州各县境域的藏族民间“勒卓”,长久以来在该地区根深蒂固、家喻户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海南州诸文化品牌的凤头和金字招牌。就像黄南州所打造的热贡艺术文化品牌一样,海南州“勒卓”特色文化能够代表这一地区的主要文化品牌,体现海南州的文化形象。海南州共和县被称为“拉伊之乡”,贵德县被誉为“则柔之源”,其中河西镇下派村的尚尤则柔最为著名,贵南县同样酒曲和则柔非常兴盛,其沙沟乡石乃亥村农民民间艺术团,以丰富的民间“勒卓”资源为创业动力,通过文化名流和艺术家们的精心打造,在全国不同层次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得到了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认可。同德县在扎木念弹唱、酒曲等方面人才济济,涌现出多杰才贝、南卡(大、小)、叶忠措、杨毛卓玛、多青加等一批批名扬藏区的优秀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兴海县的嘛呢唱经调独具特色,保留和丰富了藏族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宗教咏唱风俗。这些民间歌舞类型和不同体裁,充分彰显了海南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因此,海南州若以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勒卓”打造文化品牌,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对促进海南州文化繁荣发展,将会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海南州打造文化名州、文化大州品牌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近几年来,海南州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大部署的良好契机,为地区文化建设搭建平台,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形象,发展文化产业和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形象方面,仍有问题需要探索和落实,主要表现在:

1、对特色品牌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从战略的长远目标来看,无论从国家层面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藏羌彝产业走廊”,或从省级层面的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和“生态立省”“文化名省”的总体要求,以及从全州层面立志要打造文化名州、文化大州的总体规划出发,海南州都应将能够体现海南州文化情结和人文特色、精神气质的某一特定文化现象,通过政府运作和全民推崇,打造成该地区的文化招牌,使其不仅成为宣传弘扬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成为海南坚持文化自信、文化改革、文化惠民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海南州却没有把“勒卓”特色品牌文化建设纳入新一轮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尤其对海南州“勒卓”特色品牌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仍有待加强,对“勒卓”民间文化现象的影响力和独特性,以及文化优势没有进行全面深入地调研,因而,无论从政府还是制度层面上,都没有对品牌文化建设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

2、打造特色品牌文化主体不突出、亮点不明确

文化作为一个人、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各项活动的“基因”,一旦内化于心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若能尽快树立起来,其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近年来海南州在文化名州建设中将重点放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园区建设上,对打造品牌文化方面重视度不够,并且仍未选定一个能够代表其整体文化形象的明确主体。虽然藏绣艺术、宗日文化、服饰文化、射箭文化等内容曾一度成为海南州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主体,这些民间文化现象在海南州也确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影响力和传承分布,但它们只能代表局部地区或某一群体的一种文化现象,无法从物质、精神或理念上涵盖海南州民间文化的全部内涵。因此,在群众中无法树立文化自信,在现实中不能发挥品牌效应,并且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中没有明确的品牌目标,缺乏鲜明的文化亮点。

3、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措施不力、执行力不高

文化品牌是一個地区或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是人们在发展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那个区域人们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地域风貌的总体形态,是某一地区的灵魂和文明的主要标志。海南州近年来虽然在贵德、海南州城北新区,以及为了招商引资,耗资修建了以香巴拉广场为核心的藏文化产业基地和贵德的文化产业园区,但对文化实体的整体发展帮助不太显著,加之缺乏特色文化品牌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内涵,因而显得势单力薄,无法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实体和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加之境内文化品类较多,政府在文化品牌的定位上思想不统一,措施不得力,缺乏发展后劲。尤其是文化品牌对区域文化建设和文化大发展的战略影响方面认识不够深刻,若与玉树州打造的康巴文化,黄南州打造的热贡艺术文化品牌,果洛州打造的格萨尔文化相比,海南州试图打造的宗日文化、藏绣艺术、安多服饰文化形象,在文化的跨域辐射和文化名气、文化影响力、文化底蕴,以及树立地域文化品牌效应上逊色很多。并且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似有舍近求远,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海南州的“勒卓”文化不仅在当地影响深远,而且具有很高的挖掘和打造潜力。

猜你喜欢

酒曲藏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古人喝什么酒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谁远谁近?
浓香型高温酒曲中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种曲微生物技术与酒曲改造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