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共同体场域的知识建构模型(cb-SECI)设计

2020-08-04许力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场域

许力

摘   要:文章从“应用”视角出发,关注教师形成共同体的具体情境,在知识建构的SECI模型框架下,以教师共同体作为知识建构场域,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作为类别,以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作为建构过程,提出基于教师共同体场域的知识建构模型(cb-SECI),以实践共同体项目和广东教育“双融双创”智慧共享社区平台为依托,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和问卷调查法验证了SECI知识建构模型及其因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ECI模型能够有效解释教师共同体情境下的知识建构过程,SECI四类转化过程不仅具有顺序性,而且具有可逆性和相互转化的特征,对知识建构的相关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共同体;场域;知识建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3-0026-05

一、问题提出

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个体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使个体在该公共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与得到发展。[1]简言之,知识建构是以创新教育的方式传授专门知识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建构从知识传递过程发展到认知建构过程,其关注焦点逐渐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知识建构。[2]学习个体首先通过群体交互产生认知冲突,作为促进知识建构的内在推动力,认知冲突在个体和群体中产生,通过不断磨合、探究、经验吸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逐渐形成个体和群体协调的共有性知识。[3]可以说,知识建构的发展脉络逐渐从个人建构主义向社会建构主义发展,从知识形成向认知建构发展,从关注个体向关注集体发展。

当前的知识建构相关研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了知识建构的建构主义本位论[4]、知识建构社区形成论[5]以及知识建构过程的角色分化[6]等,属于知识建构的“形成”视角,但是缺乏对知识建构“应用”视角上的探讨,应用视角应关注对知识形成过程和个体交互关系的相关讨论:一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二是个体发展、群体交互如何影响知识建构的问题;三是作为建构性知识如何产生应用效果的问题。

这类问题直接影响着知识建构后的传播过程和具体情境下建构知识的应用,因此对该类问题进行的探讨能够进一步促进知识建构理论在应用视角上的发展,以及明确知识建构与个体发展、群体发展的关系,在知识建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二、模型建构

1.理论基础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建构者,对教师角色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生成性作用的探讨,是“应用”视角下对知识建构理论探讨的重要补充。[7]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共同体作为具体情境,探讨知识在该情境中建构和传播的过程,实践共同体对教师角色分为熟手(Old-timers)和新手(Newcomers),[8]通过共同体中角色的边缘性参与实践,[9]促进新手教师不断转化为熟手,进而不断使共同体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新手向熟手的转化过程,是对共同体原有知识的学习、建构过程,同时也是新知识的形成、建构过程。

知识建构机制普遍被学界接受的理论模型是SECI知识建构模型,该理论模型首先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提出。[10]SECI模型有三个关键概念,包括场域概念、知识分类与知识建构。场域(Ba),即知识建构的场所,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情境;知识分类包含两种类型,即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知识建构即在具体场域中,知识类型不断转化的四种过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11][12]其中,隐性知识所表达的意思是建构于个体认知的社会经验和行为模式,显性知识所表达的意思是个体将认知的知识理论化地显性表达出来,以支持和促进其他个体的知识建构。社会化是个体将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外化是个体将隐性知识转化为个体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个体将显性知识转化为群体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在化是个体将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

2.基于教师共同体场域的知识建构模型(cb-SECI)(见图1)

借助共同体情境对知识建构的支撑,使知识转化超越个体的局限,形成了教师共同体场域,使知识能够在群体中不断转化和建构,[13]SECI模型解释了实践共同体中不同新手的知识学习程度以及熟手对新手的知识训练、研修过程,[14]进而形成了教师共同体场域的知识建构模型(Communities Ba for SECI, cb-SECI)。关于实践共同体的新手和熟手角色,不论新手还是熟手,其主要的群体性参与活动都是在知识的学习、应用、建构和传授中形成的,所以针对新手的共同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或者针对熟手的新手之间的切磋活动,对知识在共同体中的建构是需要着重探讨的内容。

(1)知识的社会化:个体隐性知识构成共同体边界

隐性知识是个体固有的知识结构,当个体不断组成共同体时,每个个体的知识总和就构成了该共同体的边界,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表示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建构,即建构于个体认知的行为经验或知识理解,通过组织、群体交互、协作的渠道进行交流。而在教师共同体场域下则表示新手之间在共同体的群体中对知识进行交流、传播、转化,新手在加入实践共同体的初期仍然保有自身的学习认知,而这种认知对于其他新手来说有可能是一种新知,在新手对彼此认知的磨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践共同体的组织化认知边界,构成实践共同体最初的形态。

(2)知识的外化:知识整合的新手共同体向熟手转化

当新手在共同体中不断进行边缘性参与时,他们学习到了共同体的隐性知识而不断成为熟手,同时促进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通过共同体的支撑促进其由新手转化为熟手,该过程即知识的外化过程。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表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即建构于个体的认知经验通过组织化的整理显性地向群体传递、交流的过程。在教师共同体场域下表示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熟手将个人隐性知识认知通过显性的整理向新手传递,另外一层含义是新手通过不断观察、模仿、训练将内隐的知识进行显性化的整理向其他新手同伴传递,在有限定的共同体边界范围中,熟手和新手将认知贡献于共同体知识库,使共同体能够以固定的知识结构向所有新手进行传播,以培养新手变为熟手。

(3)知识的组合化:熟手的知识体系构成实践共同体

当新手不断成为熟手,其知识也由个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共同体的显性知识,由知识内涵的变化促使共同体的成员成为熟手,该过程即知识的组合化过程。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表示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即个体将已经演绎、整理好的显性知识再次进行整合、归纳、总结,以促进知识向理论层面升华。在教师共同体场域下,新手基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学习新知或重新认知旧知、通过知识外化的过程整理个人知识,这样新手在类似于情境化学习、社会实践和全面参与的过程中将认知进行了理论升华,逐渐在共同体认知范围内成为了熟手,认知结构基本达到了共同体的认知边界。

(4)知识的内化:熟手的共同体知识影响力向外扩展

由熟手组成的共同体,其知识结构也成为共同体的显性知识,成熟的共同体具有足够的知识影响力向外扩展,不断吸收新手,扩大更大的共同体边界,使新的新手获得由共同体的显性知识转化为新手所理解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即知识的内化过程。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表示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即个体将归纳、整理的理论知识向其他新手传播的过程,该过程将有助于促进个体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在教师共同体场域下则表示成熟的共同体通过成熟的知识体系影响外界,影响非共同体成员,使他们能够加入其中,扩大共同体的已有边界,也促使新手获得对已有显性知识的隐性理解,扩大了共同体知识的边界。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样本

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实践共同体项目的80个参与项目成员单位,教师共同体的协同实践以广东教育“双融双创”智慧共享社区平台为支撑,在2019年7月至12月的共同体交互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材料、记录和视频课程,根据材料整理,提出了12类材料作为知识建构来源,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师共同体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整理了平台积累的相关材料,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ISM)对材料类别进行关系赋值,建立各类别因素两两关系矩阵,通过邻接矩阵、可达矩阵的求值以及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构建知识建构模型要素关系,以上求解过程利用Ucinet软件计算,进一步明确在教师共同体场域中知识的建构过程;最后根据平台中的具体课程以知识建构模型为标准进行评价,根据因素描述建立七维评价问卷题目(“1”代表非常不符合、“7”代表非常符合),根据问卷信度(α)、因素平均数(Mean)、标准差(SD)以及SECI知识建构过程的相关性(r),验证知识建构模型的应用效用。

四、研究过程

1.知识建构模型的因素确定

根据教师共同体平台中所积累的材料进行分类,邀请了28位共同体牵头单位负责人进行因素意见征询和关系赋值,为12类材料确定关系,如表2所示。

该评价描述关系中,“1”表示两因素描述有关系,例如S1行S7列的1表示从S1到S7存在指向关系。确定因素两两关系后,将两两关系表转化为邻接矩阵,对邻接矩阵进行计算求得可达矩阵,如图2所示。

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首先求出矩阵的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可达集合R(Si)表示可达矩阵中模块Si对应的行中,包含有1在内的矩阵所对应的集合,先行集合Q(Si)表示可达矩阵中指标项Si对应的列中,包含有1在内的矩阵,进而求出交集A=R(Si)∩Q(Si)。知识建构模型因素的区域分解与级间分解如表3所示。

基于对因素可达矩阵的逐层分解,获得了六个层次的知识建构因素关系,根据两两因素关系表以及层次关系,构建得到基于教师共同体场域的知识建构模型及其因素关系,如图3所示。

2.对知识建构模型的应用

根据知识建构模型因素描述设计“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评价问卷”,问卷包含SECI四类过程的共43道题目并重新进行编码,对教师共同体内63名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教师利用共同体平台的知识建构过程,如表4所示,其中男教师占比30.2%、女教师占比69.8%。首先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检验,获得克隆巴赫系数(α)为0.973,信度较高。

根据调查问卷各类别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调查教师普遍对其利用共同体平台进行知识建构表达了较高的符合度,普遍达到“5”以上的均值得分,尤其是学习记录类(均值=6.07,标准差=1.03)、反思日志类(均值=5.93,标准差=1.06)、教学记录类(均值=5.80,标准差=1.10)、微课类(均值=5.84,标准差=1.06)和专递课堂教学(均值=5.90,标准差=1.06), 表明对于文字记录类材料资源,由于其存储量小、传输速度快、不受高带宽限制促进了该类知识建构稍优于其他类别,对于微课类和专递课堂教学,属于当前基于网络教学的主流方式,反映当前教师关注焦点所在。

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社会化(S)、外化(E)、组合化(C)、内化(I)四个类别相关性分析,如表6所示,根据分析结果,四个类别相互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社会化”与“外化”存在显著正相关(r=0.890**)、“外化”与“组合化”存在显著正相关(r=0.862**)、“组合化”与“内化”存在显著正相关(r=0.908**)、“内化”与“社会化”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4**),同時SECI理论模型的顺序由于其相关性显示是可逆和交叉关系,为教师共同体场域下知识的相互转换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撑。

3.假设验证

通过以上研究过程验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形成的问题(假设1),本研究通过SECI知识建构的理论模型提出在教师共同体场域中,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的过程实现知识建构;个体发展与群体互动影响知识建构的问题(假设2),研究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提出并验证了知识建构四个过程中的因素关系;建构性知识产生应用效果的问题(假设3),基于SECI知识建构模型和因素关系,设计并发放了“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评价问卷”,得到各因素均值和标准差结果,以及SECI四个过程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SECI知识建构模型效用。

五、研究结论

知识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个体知识学习和认知建构提供了理论解释,当前知识建构相关研究中普遍关注“形成”视角下的理论与实践,缺乏在具体应用情境下的“应用”视角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基于教师共同体的场域下,开展SECI知识建构模型设计与验证。本研究以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实践共同体项目所包含的80个教师共同体项目为场域依托,以广东教育“双融双创”智慧共享社区平台为支撑,细化SECI知识建构模型的材料类别,对共同体项目的28位教师进行调查,应用解释结构法明确SECI知识建构模型架构及其因素,设计了“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评价问卷”,向共同体内的63名教师进行知识建构情况调查,根据该问卷评价了共同体参与教师的知识建构程度。

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在SECI知识建构模型框架下进行多维度知识建构,并验证不同学科知识对教师共同体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在教师共同体场域下展开SECI知识建构模型研究,能够在“应用”视角下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研究,解释了教师在共同体情境下作为个体和群体的交互过程,为知识建构形成、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9-15.

[2]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18.

[3]李海峰,王炜.经验认知冲突探究法——一种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深度协作知识建构学习策略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0(1):99-106,121.

[4]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4-20.

[5]张瑞,生蕾等.知识建构社区中生成性角色的演变过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2):53-59.

[6]陈羽洁,张义兵等.知识建构社区外组中间人的形成特征及作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2):38-44.

[7]杨惠,吕圣娟等.CSCL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对学习者高水平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4-68.

[8]李党辉.我国教师培训模式文献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59-61.

[9]王红艳.论新教师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8):36-39.

[10]Nonaka I, Toyama R, Nagata A. A firm as a knowledge-creating ent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the firm[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0, 9(1): 1-20.

[11]Nonaka I,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 2000(1):5-34.

[12]Hosseini S M. The application of SECI model as a framework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virtual learning[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11(2):263-270.

[13]Lee C S,Kelkar R S. IC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perspectives from the SECI model[J].Electronic Library, 2013(2):226-243.

[14]杨卉,王陆等.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體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2(2):56-60,76.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