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通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模式建构探究
2020-08-04李丽洁
李丽洁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凝练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音乐与舞蹈”作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六大必修模块之一,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核心素养理念下“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音乐与舞蹈”模块的“三引两导”教学模式,本文将从此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设定及理念、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使用、教学实施举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供同行借鉴探讨。
一、建构“三引两导”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我国学者尹爱青教授对音乐教学模式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她认为:“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上的应用,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构的、具有相对稳定而简明的教学机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范型。”笔者提出的“三引两导”课堂教学模式(即引言、引思、引动、导行、导情),是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所提倡的“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教学基本理念指引下,综合音乐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构建。情感模式是以音乐美学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教学中。行为模式是以动作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有目的地将示范技能作为有效刺激,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技能的操作程序和原理,该模式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起到示范、指导、组织的作用。
二、“三引两导”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及理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三引两导”教学模式紧紧围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设定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目标及相对应的内容。
三、“三引两导”课堂教学的程序设计
“人类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程”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总结等阶段。“三引两导”课堂教学模式程序的设定对应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过程和阶段。具体而言,包括了“引言、引思、引动、导行、导情”5个基本程序和阶段。一是引言阶段,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与舞蹈艺术;二是引思阶段,通过新课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三是引动阶段,通过动作模仿、指导学生实践,以帮助学生巩固获得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四是导行阶段,通过自主编创、释疑领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五是导情阶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深化情感体验。
“三引两导”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各个环节层层推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强调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三引两导”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与使用
“三引两导”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问题导向法、聆听操作法、模仿表现法、比较法、选择配乐法、讨论法等,在教学过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一)引言阶段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先生说过:“音乐体验是在感觉基础上的深刻体验”,而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直接影响舞蹈的情感表现及音乐的运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先要让学生从感知开始,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借助直观教具、生动的语言、经典舞蹈作品片段欣赏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引言阶段获得感性认识。
(二)引思阶段
感性认知只是表象认知,教师需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如,初步赏析舞蹈作品,感受到的作品悲伤的,这是感知阶段,那么作品为何、怎样表现悲伤的情绪,这便是理解。因此,在引思阶段要深挖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舞蹈基本动作有何风格特点,以及创作背景的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理解教学内容。
(三)引动阶段
从感知到理解,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历时短暂,学生掌握的不够牢固,容易遗忘。那么,在引动阶段教师需要多种形式及时引导学生练习,进行深刻体会,反复记忆,巩固学生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四)导行阶段
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的知识,对学生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认知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导行阶段可以用到让学生参与群体或个体的舞蹈表演实践,为自己编创的舞蹈片段选配音乐,用学到的节奏为同伴伴奏,判断教师播放的舞蹈片段属于什么舞蹈种类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导情阶段
音乐与舞蹈艺术都具有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的特点,强大的感染力可直达人的心灵。经过前面4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并与优秀作品展现的艺术情境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导情阶段,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小组)的表演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分享学习感受,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三引两导”教学模式下的课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以花城版《音乐与舞蹈》第三单元第1节维吾尔族舞蹈为例,探讨“三引两导”教学模式下的课例设计与实施。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设定
维吾尔族舞蹈在我国舞蹈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风格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多彩、舞姿热情而又细腻。维吾尔族舞蹈与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音乐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弱拍处常进行强奏的艺术处理,突出了舞蹈风韵和民族特点。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特征、基本动作、音乐特点,还能让学生了解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起源、发展及相关文化知识。在国家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传播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操。
本节课根据音乐学科三大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情境创设、舞蹈作品赏析,学生能从整体上认知维吾尔族音乐的节奏特点、舞蹈的风格特点及相关文化背景,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2.艺术表现:通过“切分”“附点”节奏型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通过“脱帽”“绕腕”“立腕横手”“垫步”“三步一抬”等舞蹈动作、步伐的学习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及风格韵味;引导学生将所学动作进行自由编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
3.文化理解:学生能够从感知和表现的作品中,说出维吾尔族舞蹈与音乐、历史、地域、人文等的关系,表达出对我国名族民间舞蹈的喜爱,增强名族自豪感。
(二)教法选择与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用到欣赏教学法、问题导向法、模仿表现法、对比编创法等。具体教学过程见下图:
六、结语
“三引两导”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艺术实践、开发创造潜能、深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尽管“三引两导”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音乐与舞蹈”模块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为学校开设“音乐与舞蹈”模块提供教学参考。
教学有模式,但不要模式化。在“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过程中,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授课对象等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发展规律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从实际出发,优化教学模式,将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始终贯穿于教学当中。
[本文系河源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项目“普通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号:hy18048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蔡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研究[J].音乐研究.2018(6).100.
[3]尚宜佳.普通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研究[D].河南大學,2011.
[4]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