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2020-08-04魏慧莉凌洁
魏慧莉 凌洁
摘要:徽州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当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徽州传统音乐文化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处境中多数音乐品种面临失传的境地,且发展总体上呈现衰退的趋势。因此,近年来,发展与传播徽州音乐文化成为部分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徽州音乐文化发展与传播之路,有利于徽州音乐文化的推广,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徽州音乐、了解徽州音乐,从而提升徽州音乐在区域文化中的影响力。本文以徽州民歌为例,考察徽州音乐文化发展的现状和传播途径,在保护与传承徽州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徽州音乐文化向新的台阶发展。
关键词:徽州音乐 文化传播 徽州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042-04
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山区,现今称黄山市。徽州文化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传统音乐作为徽州文化中的一个类别,不仅有着丰富的体裁形式、浓厚的生活气息、独有的审美情趣,而且涉及徽州人民的文化生活、思想情感、风俗习惯等,充分体现了徽州民间的传统生活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和學术研究价值。由于徽州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徽州地区地理环境、宗族门户、民风民俗等区域文化特性的影响,使其发展、传播、保护、传承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徽州传统音乐文化种类繁多,受到文章篇幅限制,笔者选择以徽州民歌为例,对徽州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进行探究,为徽州传统音乐文化走出去,提升徽州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做一点贡献。
传承和保护好本土特有的文化,这一理念的提出,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保护发展本土文化的重要战略措施。随着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强烈,逐渐撼动了本土文化在当地的主导地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本土文化是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更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比如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对于徽州地区来说最显著的就是徽文化,而徽商又是徽州文化的“酵母”。徽州的音乐文化是徽州地方文化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徽州音乐文化的发展受徽商影响很大,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一、徽州音乐文化
中国历史上,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深厚影响的是“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起源于古代徽州,历史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这三大学派并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三大经典地方显学。在徽学的众多学派中宗族文化是目前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问题。而音乐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也是值得研究的领域。徽州的音乐文化从1999年被中国音乐学院的齐琨教授研究,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2000年学者在研究中阐述了对礼俗音乐文化传承、变迁、社会因素等的关注,到有学者对徽州礼俗音乐文化变迁的全面关照与人文思考,纵观其发展是可以看出,徽州音乐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学者对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本土音乐主要指的是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独具特色的、典型的、反映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而文化则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里特指的是精神财富。因此,文化是一个集合名词,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文化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本土的音乐文化是某个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在该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自发的、自觉的、刹那间创作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某地区生产生活的真实状态和现象。这类音乐作品不仅展现出了当地的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不断创造出的伟大精神财富。徽州的民歌,蕴含了最真挚、最纯真、最质朴的古典徽州文化,以及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徽州文化精神。
二、徽州民歌文化的发展
徽州民歌是徽州音乐文化中最为古老的一种声音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徽州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是徽州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它的传承与发展,是对徽州人乐观向上生活态度、自然朴实生活作风、顽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徽州民歌的种类之繁多,除了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之外,还有戏曲中的歌曲、习俗中的仪式、佛教、道教等各种形式。一首徽州民歌或描绘徽州优美的风景,或诉说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或体现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记录徽州人的家常小事。
(一)徽州民歌溯源
徽州民歌诞生于文化浓郁和风光秀丽的徽州大地上,其发展和传播与徽州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州文化由程朱理学开始,贯穿了从宋到今的漫长岁月,涵盖了艺术、建筑、经济等多个领域。长期以来在徽州这样一个安逸宁静、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徽州民歌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从而使得徽州民歌更多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二)徽州民歌搜集
20世纪80年代开始,徽州音乐文化的研究工作者开始投入到徽州民歌的挖掘、搜集、整理、保护等一系列工作中,然而,在搜集民歌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徽州民歌的方言种类较多,对于研究工作者来说,要搜集民歌,就必须克服方言的障碍,同时,徽州民歌搜集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他们年龄上的老化,有的不愿意接受采访,这给搜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徽州地区大多山路崎岖,而一些最原汁原味的民歌往往产生并流传于最偏僻的地方,由于当时交通工具的缺乏,使得民歌搜集遇到了诸多困难,从而使得徽州民歌这些动听的旋律陷入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也造成了原本品种繁多的徽州民歌数量逐渐的减少。
(三)徽州民歌发展
徽州民歌因其具有独特的方言特色和文化底蕴,于2008年被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也推动了徽州民歌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随着徽州民歌传承人老龄化程度加剧、年轻一代对徽州民歌的冷漠和忽视,给徽州民歌的发展与传播蒙上了沉重的阴影,究其原因,与徽州地区经济、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徽州人的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有关。目前,影响徽州民歌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其具有徽州方言独有的特色,这样方言的差异导致了徽州民歌难以快速的在全国发展和传播。
三、徽州音乐文化的功能作用
古徽州地区,家世较好的女子都会去宗族里的私塾读书,这样就可以识文断字,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嫁给徽州商人后,因长年独守空房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盼望着丈夫能早日归还,就用民歌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苦楚唱出来。这样的发泄方式在那时的徽州属于普遍现象,成为了徽州民歌独特的功能,徽州类似的民歌有《十送郎》《送郎》和《十别》等。如下《十送郎》歌词:
“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沿坐坐添;三送郎,送到槛闼边,打开槛闼看看天,有风有雨快点落,留我的郎哥歇夜添;四送郎,送到房门边,左手摸门闩,右手按门闩,不晓得门闩往哪边;五送郎,送到阁桥头,左手搭栏杆,眼泪往下流,右手担起罗裙楷眼泪,放下罗裙透地拖;六送郎,送到厅堂上,左手帮郎哥撑雨伞,右手帮郎哥拔门闩;七送郎,送到后门头,望望后门一株好石榴,心想摘个石榴给郎哥吃,吃着味道好回头;八送郎,送到荷花塘,摘片荷叶拼张床,生男叫个荷花宝,生女就叫宝荷花;九送郎,送到灯笼店,别学灯笼千个眼,要學腊烛一条心;十送郎,送到渡船头,叫一声撑船哥,撑船哥,帮我家郎哥撑得稳端端。送郎送到小桥头,手扶栏杆望水流。船家啊,今天撑俺郎哥去,何时撑俺郎哥回?”
(一)教育的功能
首先,徽州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徽商的引领下,徽州的音乐文化用来帮助徽州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引导徽州人将儒家思想文化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儒学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止,徽州人对于家庭和睦、向上向善等思想观点都十分的重视。
(二)娱乐的功能
徽州的音乐文化除了具有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显著的娱乐功能,在徽州,人们常用民歌、古诗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在劳动的山间田野、务农的间隙高歌一曲民歌或者民谣,可以舒缓心情,缓解劳作之苦,这些即兴作曲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被流传到现在,大多数徽州人将民歌、民谣等作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因此,徽州音乐文化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
(三)民俗的功能
徽州人民自己在生活和实践中丰富发展的音乐文化,成为徽州地区典型的民俗之一,其中,徽州民歌具有独特的民俗功能,这种民俗功能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仪式性的功能,另一种是祭祀性质的功能,仪式性的功能,大多体现在婚丧嫁娶等方面,还包括一些宗族方面的礼仪需要。而祭祀的功能则主要体现于宗教等活动以及祭祀祖宗等具有形式意义的活动中,多用来祈祷健康、长寿、风调雨顺等,这些祭祀性质的活动,也充分体现出徽州人对于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徽州民歌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重视不够,传播意识不足
从20世纪80年代徽州民歌发掘工作开展以来,徽州地区的音乐文化工作者们进行了挖掘、搜集、整理、保护等一系列工作,直到2008年徽州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期间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了徽州民歌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搜集民歌的过程中,民歌的传播并未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缺乏有效的徽州民歌保护与传播机制,既没有专人重点负责,也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从而使得保护与传承工作处于一种民间音乐爱好者及少数传承人自发的状态。再加上徽州民歌的地域性特征比较明显,特别是演唱上的一些方言用语,致使大部分现代徽州人对徽州民歌比较陌生,从而产生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导致其在文化传播意识上明显不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徽州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与传播道路任重而道远。
(二)传播专业人才匮乏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的,由于音乐的创作者、传播者理论水平低下没能产生完善的记谱,导致现今仍然只能以口传心授这样一种音乐传播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又由于徽州民歌具有显著的方言特色,因此,熟悉徽州音乐文化的具有复合型的民歌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据调查能够演唱地道徽州民歌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已经所剩无几,这使得徽州民歌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阻碍,从而使得很多人认为徽州民歌只能当一种娱乐性节目消遣,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
(三)徽州民歌资源开发
在徽州民歌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对于徽州民歌很多潜在的资源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在教育领域中,有关徽州民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学术成果难以转化为徽州地区音乐化建设的实际驱动力。在民间资源中,一部分徽州民歌仍然处于比较散乱的状态,亟待进行整合利用。在传播方式上,对徽州民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利用不够充分,开发力度还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民歌文化产品体系,应在在保留民歌传统精髓基础上,结合多元的表达方式,让古老的徽州民歌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讲,过渡开发必然会削弱民歌的原生性特质,使其演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文明的更替,古徽州地区已经形成的徽州音乐文化及其社会功能依旧存在,这些文化及其功能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徽州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的徽州独特的音乐文化,因其形成和发展具有典型性的特征,因此,很多文化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得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史一丰.基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视野对徽州民歌传播的推动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2]王毅聪.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徽州文化的国际推广[D].合肥:安徽大学,2012.
[3]韩建予.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规划[J].徽州社会科学,2005,(04).
[4]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音乐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