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思益智 让学于生
2020-08-04赵明安殿伟
赵明 安殿伟
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力、想象力、观察力、分析力、批判力、表达力等诸多能力。让生命个体充满智慧是如今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提出“让学于生”就是在体育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观察、讨论、评价、发表成果等方式,培养学生以上“六力”,从而启发思维、增益智慧。
一、让“思”于生,唤醒学生思考力
俗话说:“问题驱动思考,思考带动发展。”教学中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是要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技术动作该怎么样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在跨栏跑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学生掌握过栏技术,不能只靠讲解示范。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块小体操垫子立在另一块小体操垫子上面来代替栏架,通过移动上面一块垫子的位置,学生会随着起跨点的变化而逐步做出攻栏的动作。再让学生连续跨越3~5个障碍,同时思考“如何才能快速连续跨越障碍?”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得出快速跨越障碍需要保持水平速度,而要想保持水平速度就要在栏上尽量不停顿。这时教师又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做到在栏上不停顿呢?”学生尝试通过摆动腿积极下压、起跨腿快速提拉来提高过栏速度。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断地思考,悟出动作与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最终实现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唤醒学生的思考力。
二、让“问”于生,开启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间相互帮助解决提出的问题。如在一节九年级《篮球——掩护配合》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这个战术谈谈自己的理解与困惑。学生A首先提出:“为什么我给我的同伴掩护,裁判员吹罚我阻挡犯规(移动挡拆)?”学生B提出:“如果比赛中进攻方采用掩护配合,那么防守方该怎么破解呢?”学生C又问:“我给我的同伴挡好人后,我是拆还是不拆呢?”从上面3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基本上问出了掩护配合的难点。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遵守比赛规则的前提下,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同伴提出的困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对学生B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总结出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防守方采用交换防守对象的方式;二是采用绕过或者挤过做掩护的人,仍然去追防自己的防守对象。这样的学习过程必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脑洞大开,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三、让“观”于生,锻炼学生观察力
观察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的思维活动。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众所周知,体育课中个人练习是有间歇的,间歇的过程对同伴练习进行仔细观察,以及听取同伴练习中教师给予的及时性点评,这正是相互学习的好时机。如在篮球行进间传接球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告知学生传球要有提前量,但到底什么叫提前量?什么样的提前量才合适?传球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进行观察,通过仔细观察来分析、思考行进间传接球的核心要素。如根据同伴的身高、跑动速度、防守队员所处位置来选择调整传球的方式、路线、力量、高度等进行传接球。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篮球比赛中也需要队员观察比赛,根据防守队员和同伴移动与落位,做出判断来选择进攻方式。课堂上教师应抓住这样的契机,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进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四、让“论”于生,提高学生探究力
讨论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是思维碰撞的过程。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自主探索、建构答案。如在一节弯道跑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在半径为8m和12m的同心圆上跑动,速度不断加快。让学生探究在圆上跑和直道上跑有什么不同?怎么样在圆上跑得更快?A小组某同学说他在圆上跑的时候感觉自己身体很难控制。这时该小组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得出在圆上跑会产生离心力,又通过练习和体会得出半径越小速度越快离心力越大;B小组成员认为要想跑得快需要想办法克服离心力、增大向心力,可以通过向圆心方向倾斜重心和加大外侧手臂摆臂幅度等办法来让自己在圆上跑得更快。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仔细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交流讨论,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练习方法架构。可见,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能力都明显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五、让“评”于生,培养学生批判力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发生变化,评价时既要有师评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从而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原有只重视结果的教师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是充分认识自我、深入分析理解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例如在体操技巧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习的肩肘倒立动作进行展示交流,同时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在相互评价的過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肩肘倒立的动作精髓,如有个别学生立起后没有绷直脚尖,还有的学生由于叉腰的手型和部位错误造成支撑不稳定等问题。这时小组间相互点评、提示,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通过同学的评价与提醒,调整动作姿态,改进技术动作,逐步让自己的倒立更加稳定,姿态更加优美。学生通过互评的桥梁,双方产生接纳和共鸣,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同时评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还有敏锐智慧的回顾性反思,也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六、让“媒”于生,增强学生表达力
夏雪梅博士针对项目化教学模式发表观点,学生的学习是在经历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中发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可以“发表”的成果。发表成果的过程就是“自媒”,学生要把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经验通过自己的语言分享给他人,以寻求他人的理解和认知。在这个展示介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这一知识或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分享。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如何调整呼吸、控制节奏的做法跟同学分享交流。学生A说“我的呼吸节奏是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学生B说“我是三步一呼,三步一吸”,说完又给同学进行了演示。可见这不但是对技术动作要点进行总结,更是对自身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每一个学生的观点、经验、能力都有所不同,对于一件事情、一个技术、一个知识,也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经验分享出来,同学间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涤非,杨建荣.开发益智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J].辽宁教育,2019(1):27-30.
[2]凌志芬.以问题为载体,全力打开学生思维“大空间”[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52.
[3]贾云凤.学生思考力培养“九思”[J].福建教育,2018(5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