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摩“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引发的思考

2020-08-04孙卫华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热身负荷密度

孙卫华

笔者有幸现场观摩了本届展示活动,整体感觉这次的观摩课教学更加真实,“表演”的成分少了,回归教学的本源,教学本就不是表演,而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活动,一定会有课堂生成性的行为。此外,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是这次展示活动的一个特点,网络直播、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全程监控、ipad与PPT课件等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本届展示活动所呈现的突出特点,可能会是下一阶段全国体育教育教学的“风向标”。

一、展示课的突出亮点

(一)运动负荷和密度普遍提高

本届大会主办方针对19节展示课进行了全程数据监测,结果显示19节课的平均心率为125次/分,其中高中3节课平均心率为123次/分(其中有1节课过低);平均运动密度为63%,其中高中3节课平均运动密度为58%。值得关注的是,在高中3节课中,《篮球简单战术——半场三攻二;体能:运球抗阻练习》一课的基本部分平均心率达到145次/分,运动密度达到74%,有较好的锻炼效果。对比笔者2017年、2018年日常看课监测的数据,本届展示课数据明显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教师越来越关注运动负荷和密度的问题。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课程,保持必要的运动负荷和密度是体育课的核心特征。

(二)技能运用与竞赛活动占时明显增加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体育学科3个主要方面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无论是运动能力的提高、健康行为的养成,还是体育品德的培养,都离不开竞赛活动。技术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这项技术,更是为了在比赛中运用技术,从而达到真正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目的。本届活动展示的13节高中体育课中,有9節课都设计了较为充分的运用技能的练习。如,篮球“三打二”规定教材教学中,几乎所有课都安排了学生比赛,如3对3半场比赛、3打2积分赛等。通过比赛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掌握篮球这个项目,而非篮球项目的一两个简单技术。

(三)教会比“花哨”更重要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完成技能从“泛化”到“分化”再到“固化”最终到“自动化”的转变,必须有足够的练习次数。过去的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些教师求异求新更多,在新颖的教法和教具上下功夫,甚至一节课使用了七八个教法,每个教法仅做几次练习,且忽略了让学生学会才是最终目标。而本届活动明显不同,执教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明显增加了练习时间。如,《篮球简单战术——半场三攻二;体能:运球抗阻练习》一课,所采用的教法几乎都是教师日常所用,也没有太多复杂的教具,但组合得较好,学生练习效果明显。短短40min,学生的技能明显有所改善,这样的课也是未来体育教学最需要的。

(四)教师基本功普遍较好

参加本届展示活动的体育教师,无论外形还是教学基本功都比较好,能够体现体育教师的“范儿”。阳光、健康、自信,是体育教师应该传达给学生的直观信息。现场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教态自然,口令准确洪亮,示范动作优美,讲解语言精炼,动作技术表述准确清楚。

二、展示课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教师对运动负荷预计能力不足

一般教学设计的最后部分都会有预计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这是一名教师对自己将要教授内容的运动负荷和密度的设计。但是,笔者对比本届活动展示课的预计和实测数据发现,执教教师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甚至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并未作出预计,说明缺少了对运动负荷和密度的设计。过去常常讲备课三要素,即备学生、备教材、备场地器材,笔者认为,现在应该再加上备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必须在课前做好预设,才能保证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完成教学内容。如一节搏击操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本身运动负荷不应该小,教师也预计运动负荷为140~160次/分,预计练习密度为65%,但是由于所采用的方法练习密度相对较小,所以实测这节课的运动负荷仅为111次/分,与教师预计相差30~50次/分,而实际测得的练习密度也只有53%。教师预计和实测差距较大,说明教师对所安排练习的运动负荷估值过高,没有对自己选择的练习方法做预判,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就难达预期。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清楚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练习、练习多长时间,会达到多大的运动负荷,这应该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

(二)热身和放松部分不够有效,未能体现健康行为的养成

热身和放松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有重要意义。科学的锻炼,应该从运动前有效的热身开始,良好的热身对于掌握复杂的技术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而运动后的放松对于中高强度运动后的恢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习惯的养成和练习方法的教授,对于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行为意义重大。

本届展示活动的课热身和放松部分缺少亮点,甚至有的课完全没有达到热身和放松的基本目的。规定内容课只展示基本部分(30min),热身活动场外完成,其中有几节课只是简单活动了一下身体,据笔者观察,只有《横箱分腿腾越及体能练习》一课的执教教师认真组织了热身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针对放松练习一些课流于形式,只是进行了简单拍打,难以达到放松的效果,甚至多数规定内容教学,课后都未安排必要的放松活动。

笔者认为,热身活动应分为3个方面,且有一明一暗“两条线”(表1)。在上课开始阶段,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心理上做好准备,“明线”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暗线”是对这节课充满了学习的欲望。我们通常会用一个小游戏和一个精彩的导入完成心理的准备。身体的准备包括肌肉的活动和神经的激活,体育教师往往会关注大肌肉群的动员活动,而忽略神经系统的激活,实际上一个复杂运动技术的完成,神经对于肌肉的精确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大家用平衡练习、指尖脚尖控制等活动打通神经通路。专项热身是与项目有关的肌肉重点预热,结合项目特点,防止运动伤害。除此之外,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教给学生热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授之以渔”对学生的健康行为养成有重要意义。

放松活动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心悦身松就是放松的目标。身体的放松主要是指肌肉的放松,一节课最疲劳的肌肉必须重点放松,而肌肉放松的方法主要是拉伸和按揉。心理放松通常可用小游戏或冥想类练习来完成。

(三)竞赛活动的设计缺乏实效性

本届展示课的竞赛活动占时明显增加,说明执教教师关注了课堂上技术运用的环节。但是也许因为长期缺少对这方面的关注,教师所设计的竞赛活动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据笔者观察的10节高中课堂中,有8节课安排了竞赛活动,但是6节课安排的竞赛活动有待改进和完善。

1.竞赛内容和学习内容关系不大。安排竞赛活动的目的,首先是在竞赛中运用所学技术。但是,笔者发现有的课竞赛内容和所学技术关系不大,如篮球“三攻二”教学中,竞赛活动安排半场4对4或3对3,这虽然是常见的篮球比赛形式,但是这种情况下几乎很难出现“三攻二”的局面,那这节课所学技术就难以得到运用。

2.竞赛活动缺少竞争的氛围。竞赛活动设计得好,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技术,还能忘我地融入到比赛中,小组内团结互助、互相鼓励,小组间积极求胜、永争第一,而非胜负无所谓的状态。但是,笔者发现两节篮球“三攻二”的课中安排的比赛,学生明显对胜负持无所谓的态度,教师也没有明确说明胜败如何判定,只是有一个简单的比赛过程,这就难以达到通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目标。

3.竞赛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学情。有一些竞赛活动可能因为异地授课,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所以安排的竞赛活动内容学生很难完成。如篮球比赛的教学片段中,先进2个球为胜,负者下场,结果学生在较长时间内都无法完成2个进球,导致下一组始终无法登场。再如,空中接力20次并逐渐增加难度的教学片段中,有一个练习小组连最简单的低难度都未能完成,又接着继续挑战了中难度、高难度,但也始终未能完成,也就失去了比赛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在数量上和规则上作出调整,让学生在竞赛中可以享受乐趣、提高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猜你喜欢

热身负荷密度
生如夏花
商业用电负荷特性分析
警惕热身时易犯的错误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when与while档案馆
运动之前要热身
热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