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意愿就业区域与实际就业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8-04饶玲蔡雯雯王丹丹李文欣

今日财富 2020年22期
关键词:意愿毕业生区域

饶玲蔡雯雯王丹丹李文欣

本文突破以往思路,在已有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从大学生视角入手,以安徽省典型高校为例,对其毕业生意愿就业区域和实际就业区域进行调查,运用SPSS等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并尝试提出建议,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措施,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意愿提供思路。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40多年的高考,为我国造就了大量的高等人才,也使得高等教育由最初的精英化完成了向大众化的转变。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所提升,但在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差异,以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发展速度较为迅猛,中西部地区总体水平较为落后。经济发达地区自然会吸引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目光,优厚的薪资待遇、稳定的职业发展,但当所有的大学生都把目光放在一个地方,势必会造成大量人才过剩,毕竟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优质企业是一定的,能提供的岗位也是有限的,这便会使得众多大学生退而求其次,选择二线、三线城市,实现先择业再就业。在中西部地区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吸引大学毕业生落地就业,逐渐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不断周而复始,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人力资源的匮乏变成了社会问题,引发社会矛盾,滞后社会发展。本文以安徽省典型高校为例,首先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典型大学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考察途径,全面了解大学生意愿就业区域与实际就业区域差异的现状。其次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SPSS,MATLAB等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描述,找到导致大学生意愿就业区域与实际就业区域不同的因素,从原因入手,尝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将会为大学生群体就业区域意愿的实现提出相关建议,解决其意愿就业区域与实际就业区域不符合的矛盾,提高对就业区域选择的满意度。

二、调查情况及结果

研究初期,笔者搜集了大量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着重对大学生意愿就业区域与实际就业区域的差异情况做了统计。在调查过程中,选择了安徽省极为典型的六所高校(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问卷1362份,有效问卷为1297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2.64%,调研周期历时4个月,从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通过运用SPSS,MATLAB等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处理,对可视化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对其他指标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其他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第一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大量大学毕业生趋之如骛般的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虽然在大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竞争也较为激烈,但就业的机会也众多,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大学毕业生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晋升通道、薪资福利水平远高于三、四线城市,如此可以弥补之前损失的机会成本,而且预期收入也高于其他地区,涨薪周期较短,平均一年有3-5次涨薪机会,涨薪幅度也比较大。同时,地区的经济结构也是影响大学毕业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发达地区有明显的产业优势,需要较多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吸引大学毕业生的根本。

(二)社会因素

就目前的高等教育而言,大学所开设的专业、大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以应用型为主,具有很强的城市适用性,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培养的大学生都是应对城市发展,可以说是专门为城市而生。然而在不同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在为人处世、日常交往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使得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得他们在意愿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有了倾向,在潜意识上有了选择。同时随着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在就业方面不会只关注高薪资和高福利,更加关注工作环境和晋升通道。

(三)个人因素

十年寒窗只为一朝成名,可以说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就业。经济发达的城市给了众多学子快速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在个人素质、职业水准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其次在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方面,现代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之下,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也受到很大影响,尤其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方面更加倾向个人利益,变得务实,追求物质享受。同时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毕业生带着整个家族的希望,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亲戚朋友的影响,追求社会地位高薪资水平,或者是回到家乡就业,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假思索的就确定了就业区域。

(四)其他因素

社会主义体系多元化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发展,不同的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大学生在当地受到多年的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习惯,在为人处世、就业选择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同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在传统观念之外,大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职业以及就业区域的选择也有着个性的需求选择,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陷入了两难地步,就业区域环境的差异不断在人们意识中留下印记,这份印记伴随着大学生步入社会逐渐显露出来。

四、造成大学生意愿就业区域与实际就业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评估过于良好

“眼高手低”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代名词,随着近些年高等院校的扩招,每年600多万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可谓是進入了舒服圈,很多人便放松了起来,从大一到大四,每天打游戏、睡觉,干着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情,而临近毕业季,拿着并不丰满的简历投向他们心仪的地区,得到的回应却是石沉大海,渐渐放弃之前经济发达地区优厚的薪酬福利,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先在三、四线城市找到工作,通过几年的辛勤努力来弥补自己在大学时期荒废的时间,沉淀之后再向意愿就业区域进军。

(二)学校就业引导力度不够

就业指导课程每个学校都会开展,但许多学校只是教授了一些表层知识,例如:个人简历的制作、学校就业情况、面试礼仪注意等,在学生个人认知、职业选择匹配、薪资职业选择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指导,将相应的程序都转嫁到了学生个人身上,学生只是在校园的温室里安稳渡过了四年,缺乏社会的磨砺,很难在意愿与适合之间做出选择,往往是缺乏主见、从众心理作祟,致使和优秀的同学攀比,别人报什么你报什么,导致长时间处于待就业状态,无法选择心仪的企业。

(三)家庭、生活的牵制

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是影响一个人最深的地方,父母的教诲、亲戚的嘱托、家风的熏陶都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就业区域的选择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由于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三家人、六个长辈的呵护下,生活压力自然不大,而长辈也不希望孩子过于辛苦,便想在孩子毕业后将孩子留在身边,在孩子的就业选择事情上施加过多自己的看法,渐渐忽略孩子的感受,致使孩子的意愿就業区域与实际就业区域偏差过大。或者是由于男(女)朋友升学、工作的原因,不想面临异地恋的危机,而选择了妥协,去往了另一半所在的城市工作。

五、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推动 “政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新途径。同时政府还可以在高校内部设立就业办公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帮助,通过公布市场调查报告、就业现状统计,对未来市场进行合理预测,帮助的毕业生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大学生的落地就业提供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条例,避免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到就业歧视等问题,使得大学生的权益受到相应的保护。

(二)高校层面

在教学课堂上,将理论结合实践,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意愿为导向,促进优秀人才培养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用性,代课教师可将上几届的就业信息做成报告,包括专业对口、职业发展等对应届生进行信息教育,帮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培养正确的择业观。还可以在校内举办相关职业类比赛,在大赛过程中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予以纠正,使得理论与实践不断交融,逐步完善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三)企业层面

企业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不能一味看中学历、学校就将优秀的毕业生拒之门外,也需要考虑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根据毕业生的个人特色和发展潜能选择录用。同时企业要深入学校内部,了解学校的培养方式,掌握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过程,可以为个别学校设立学生实践单位,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观察学生的个人能力,做到提前签约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还可以根据学校特色,进行相关合作,努力做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互利共赢。

(四)个人层面

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校期间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综合能力,拥有自己的思想,眼光不能只放在一线城市,学会取舍,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区域、职业才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的建议可以参考,学会取舍,必要时间可以做到先择业再就业,对工作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正视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以求寻到心仪的工作。(作者单位:1.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意愿毕业生区域
分割区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擦桌子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区域发展篇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