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传统,厚德慧智

2020-08-04金旦

知识文库 2020年13期
关键词:运河品格课程

金旦

1 美好遇见——“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常州市西仓桥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47年的二规制城中老校,学校100%均为二代移民,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家庭生活和交往对象的局限性使孩子们的道德意识薄弱,道德习惯亟待修整;家长观念的滞后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生源的特殊性,也融合了领导的关怀、政府的关爱、社会各界的关心!长期以来,学校与常州市公益助学联合会、光大银行、三堡街社区、勤业社區、运河五号等共建单位携手,成立了多个关爱西仓学子的培育项目。

2 初识品格——“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2017年始,学校自主加入了杨文娟局长领衔的省级“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经过大数据分析,明晰了学生品格教育的缺位,立足校情,提出了“建构‘育德大课堂,争做‘运河美少年”的品格项目总目标,梳理出了8大品格核心要素。

2018年8月份,我们又有幸加入了杨局领衔的省前瞻性项目的子项目“价值体认工程”项目,一场甜蜜而又踏实的研究之旅就此开启。

3 结识品格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品格的养育的摇篮,为此学校坚持文化育人,努力探寻“读书明理”的路径。

3.1 创建育德环境

学校架构了“三级书网”,着力建立了班级必读书库、年级好书漂流、学校分类书架。“三纵二横”的楼道文化、“移步换景”的阅读文化、“经典诵读”的操场文化、“经典浸润”的家庭文化,学校的每块土地、每块墙壁、每个空间都成为了育人、塑造人的活教材。

3.2 打造育德课程

在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学科协作类”、“主题活动类”、“生命哲学类”这“三大类型”的育德课程。

从学科到跨学科,从书本到生活,从实践到感悟……阅读触动着心灵,也引领着孩子们的价值成长与精神成长,学校成为了儿童健康成长的学园和乐园。

3.3 开展多元高峰体验

学校开设了适合学生的“多彩运河娃”走班课程,在多元的体验中促进品格生长。

“多彩运河娃”是学校所有学生社团的总称,是建立的各具特色的、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社团,社团囊括了体育活动课程、艺术活动课程、劳动实践课程、文明礼仪课程、学科趣味课程五大类课程20多门活动可供选择,于是,每周五中午的走班课程,学生在更多样的体验中,个性被极大地激发和唤醒。

尤其是开设的“劳动实践课程”,最受学生们的喜欢,课程包括“厨房高手”系列之“食品质量鉴别”“挑选新鲜食材”“面条的烹调”“蛋挞的制作”“烘制红薯”“ 煸炒家常菜”等;“护校使者”系列之“浇灌花草”“清洗碗筷”“桌椅消毒”“垃圾分类”等;“创意手工”系列之“整理档案”“制作个人成长档案”“创意衍纸”等,我们在推行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一是意识化: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美好;二是可操作:认真设计孩子参与学校及家庭劳动的多样性;三是多元化:将劳动从学校、家庭拓展到社区等公共场所;四是仪式化:收获成果,分享快乐;五是创新化:将“会做饭”延展到拼盘和烘焙,从“护校使者”引发对如何手洗餐具最节约水,如何垃圾分类等的思考;六是习惯化:行为养成,打卡进行,及时反馈。2019年11月,学校被授予“常州市首批劳动实践基地及课程群研发与实施领衔学校”的称号。

3.4 拓宽共育路径

学校尝试开创了“家校共育”微信平台,每周将核心品格中需要培育、训练的内容放在平台上,供教师、学生下载使用,比如“尽责任”中“主动担当”品格教育主题,我们在平台上以宣讲、主题游戏、研讨互动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学会“主动帮助爸爸妈妈”、“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等,让平台不仅起到传递、交流互动的作用,更起到信息反馈、舆论宣传等功能。在学生生活、 家庭生活形成品格实践机制,时时用、处处用,全程、全员、全方位实践并评价,形成“训练—— 运用——实践——习惯”的培训方式,将品格外显行为转化为自觉动力定型。

此外,为满足社区居民,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亲近社会的情感,学校部分社团联合学校周边的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创设了“社区服务驿站”,开展系列化志愿服务和便民服务活动。“社区服务驿站”每双周周日准时开始,成员们利用周末时间,深入社区开展环保绿化、帮老助幼、文明创建、心理辅导、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

3.5 创新德育评价体系

结合常州市“七彩假期”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开设了校本化的“八礼四仪”“运河五号”“小小讲解员成长营”,并将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在卡,场馆、学校、学生等多角度对服务表现进行实事求是的星级认定,这种通过服务时长认定、活动记录、星级志愿者表彰等方式,创新可视化的思想品德评价机制,让品格的提升看得见、摸得着。

此外,借助“运河娃道德银行成长积分”活动,学校从“礼仪、学习、责任、环保、感恩、才艺”这6个方面梳理出了评价细则,要求每一位孩子能学会一项礼仪,学好一门功课,承担一个岗位,节约一点水电,怀有一颗善心,精通一种才艺,活动中储蓄优良品格。

4 深入品格 —— “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运河文化”是规划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学校专门成立运河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研究组,积极探索运河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的有效路径。

4.1 “运河五号”实践课程

学校借助一墙之隔的优势,聚焦实践活动场馆的开辟,带领学生穿梭“运河五号”,从“体验场馆”“创意课堂”两个层面进行课程的开发,包括“大运河记忆馆”、“古运河水上游”、“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12课时的内容,汇编成了社会实践系列“紫色众创空间”课程《走进“运河五号”》。开题、实践、交流、展示,参观各大场馆,争做“小小护档志愿者”,培训“小小讲解员”,组建“护河小分队”。此外,活字印刷、古法造纸、面塑等创意手工是学校重点开设的课程。依托“运河五号”,学校不断将课程做精做好做口碑,服务好、体验好、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在一次次走进“运河五号”的过程中,学生“爱家乡、勤实践、乐分享、能创新”的品质在不断养育,想象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在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运河五号”实践课程的推进,还逐渐增加了家长的力量,除了“讲解团”有家长的加入,我们还开设了“学做DIY巧克力”“传承匠人精神,体验古人技艺!”“神奇手作”等亲子体验课程。逐渐将教育向四面八方打开,将各方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助推孩子的成长,从而形成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生长。

4.2 “跟着运河娃游中国”游学课程

学校自主开发了《跟着运河娃游中国》的游学课程,通过玩一玩,访一访,做一做,读一读,拍一拍,写一写,夸一夸等,让游学真正成为一堂连接祖国山水和书本知识的实践课程,一条社会资源转化成教育力量的有效途径。

从遇见到初识,从结识到深入,从触摸到成长,在菁菁校园,在寒舍小屋,在“运河五号”实践基地,在钟楼、在常州的各个角落,处处闪现着运河娃朴素的身影,因为“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同城教育的美丽生活”成了我们每一个西仓人永恒的价值追求!

本文系课题《运河文化滋养下二代移民品格提升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市西仓桥小学)

猜你喜欢

运河品格课程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冬季暖男必备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