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饼人技术应用于高中心理课的实践探索

2020-08-04段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段越

〔摘要〕姜饼人技术将绘画治疗和游戏治疗相结合,能帮助学生自我表达,降低自我防卫,进入潜意识,促进宣泄;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解自我;还可作为收集资料、评估、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姜饼人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姜饼人;绘画治疗;自我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生涯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1-0052-02

绘画治疗可以帮助来访者将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冲突与情感呈现出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想要到达的未来,从而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1]。绘画治疗的形式多样、媒介丰富,可根据实際情况进行选择,而且不受来访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易被来访者觉察目的,有效降低了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姜饼人技术属于绘画治疗的技术之一,本文对这一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操作及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

一、姜饼人技术的基本理论

姜饼人通常被用来作为性别学习和性教育的工具,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来访者更深地了解自我,唤醒自我意识[2]。此技术将视觉艺术治疗与游戏治疗相结合,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帮助咨询师与来访者相互认识。

2.帮助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正向的咨询关系。咨询师在对青少年进行咨询时,除了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外,更要追随青少年在咨询当下的节奏,在信任、成长、有意义的气氛下加强彼此的互动。

3.帮助咨询师收集来访者的背景信息。作品可展示出来访者对于自己的身体意象是如何认识的、来访者的个性如何、来访者的喜好等信息。

二、心理课上如何使用姜饼人技术

1.材料准备。班级提前分组,每6~8人一个小组,每人一张姜饼人轮廓图(图1)。在绘画媒介的选择上,一般为蜡笔或油画棒,这两种笔可以使学生在绘画中更接近潜意识,将被压抑的情感更多地显露出来。当然,也可允许学生使用其他媒介,例如水彩笔、彩色铅笔等。

2.导入环节。每位学生选择一支自己最喜欢或者最能代表自己个人风格的蜡笔,并在小组内简单分享选择的原因(从浅层思考“我是谁”的问题),逐步在团体内自我开放。分享结束后,请学生拿起面前的纸,熟悉纸上姜饼人的轮廓,想象假如纸上的姜饼人就是自己,那会是什么样子,一分钟之后开始自由绘画,可以任意使用颜色。

3.创作阶段。创作时间约为15分钟。在开始绘画时,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提示先从外貌特征开始,例如你的发型、五官、服饰等。如果有学生提前完成,可提示学生将周围的留白补充完整,例如,你认为你当下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你的周围有什么人?等等。

4.组内分享。创作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依次在组内分享。教师提醒学生,在组内分享时,不要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例如,“你画得好难看”“你应该用别的颜色而不是这个颜色”),可以提问(例如,“你这里为什么这样画”)或者反馈(例如,“你的画和我认识的你有些不一样”)。教师可以先在班级里进行自我开放和如何分享的示范。

5.教师总结。由于姜饼人技术涉及更多潜意识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解释时一定要小心且适度[3]。因为学生可能会根据教师说的只言片语来对号入座,由此引发其他学生的议论。教师简单说明绘画目的,告诉学生此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对自身的认识程度,那些无法解释的部分及与其他同学的反馈不一致的部分,是自我认识的契机和切入点。

三、解读姜饼人作品

1.将身体意象与年龄相结合进行解读。高中生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对自我的认识是偏向于成人化的,但是他们正处于成长的断裂期,往往会表现出偏幼稚的一面[4]。因此,当作品呈现出与年龄不一致的身体意象时,需要特别注意。

2.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一种情绪。在解读作品时应注意学生对色彩的运用,但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叙述来进行判断,不可主观臆测。例如,一名学生用棕色涂抹姜饼人的身体,这可以被解读为排泄物、对自我的排斥,也可解读为泥土、稳定的力量。高中生的作品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身体的大部分涂成黑色,有些作品会用黑色覆盖在其他颜色之上;另一种是用非常丰富的颜色涂满身体内部。这两种情况实际上都体现出了高中生自身强大但无序的内在力量,这些力量在不断地推动着他们去探索自我。

3.要注意那些“不小心画错”的部分。当作品中出现修改或者打叉的部分,学生往往解释为自己画错了,教师应加以注意,这部分可能是当潜意识出现时又很快被意识压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义”。

4.“内伤”和“外伤”。部分作品可能会有姜饼人受伤的情况,当伤口出现在内部时,可能与曾经的内心创伤有关;当伤口出现在皮肤上时,需要考虑遭受身体虐待和暴力的可能性,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

5.关于媒介的选择。

(1)粉彩笔:如果和母亲关系不好,可能会抗拒使用粉彩笔。

(2)蜡笔:更加接近潜意识,学生如果没有准备好进入内心世界,会抗拒使用蜡笔。

(3)水彩笔:训练抓握能力、控制力、注意力,常用于低龄段,不能叠加颜色和反复涂画。

四、姜饼人技术运用于心理课教学时的建议

1.注重营造氛围,强调课堂约定。教师应在课前重申心理课“尊重、倾听、保密”的约定,在创作过程中播放舒缓、放松的背景音乐,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积极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安全和开放。

2.要求学生画自己,并且独立完成。个别学生心理防御较强,或者没有理解教师的要求,故意将姜饼人画成表情包、某位人物,或者让其他同学替自己完成,教师在指导语中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3.对没有使用任何色彩的学生要特别注意,教师应仔细询问原因,鼓励他们用蜡笔进行绘画。

4.当发现组内分享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可打断或省略分享环节,进行“20个我是谁”的环节。

5.作品不涉及美丑、好坏的价值判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告诉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画得不好而限制表达。

五、姜饼人技术的应用价值

1.姜饼人技术可作为筛查特殊学生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心理教师面对的学生人数较多,在课后对所有特殊作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的工作量过大,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完成“20个我是谁”的问题,教师将文字和画作结合起来,评估那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

2.姜饼人技术还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己,此技术可以运用于自我认识系列课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关于“我”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3.姜饼人技术在高一新生入学和高二选科分班后的应用效果和学生反馈都较好,这两个年级的共同特点是面对新变化,此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目前所处的状况;除此之外,姜饼人技术还有助于学生之间彼此了解,增强亲密度,释放压力,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六、总结

姜饼人技术拥有绘画治疗与游戏治疗的特点,与高中生追求有趣、流行等内在特质相符,切合高中生追求同伴认同、自我认可的心理特点。它提供给学生补偿、自我整合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多重面向。创作姜饼人的过程也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使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疗愈;而作品可以作为收集资料与评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玉婷.“雨中人”绘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2018(A):147-148.

[2]张琳,马晓辉.“雨中人”绘画在高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3):11-12.

[3]王哲婷.绘画心理投射技术在中学心理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20):23-25.

[4]赵艳英,王国臣.自画像投射技术在心理健康课自我意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辽宁教育,2018(4):52-5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苏州,215021)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