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暖的呵护

2020-08-04朱瑛

上海故事 2020年6期
关键词:老方刘峰敬老院

朱瑛

需要就打我电话

“张院长,张院长,王老伯又把鼻饲管抓掉了。”护工小李急急地来到敬老院长办公室。

张燕华听闻,立即掏出手机,迅速输入一串号码后,却又停了下来。她抬手看了看表,已是下午5点半了,犹豫了好半天,最后还是按下了拨号键。

周浦医院泌尿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刘峰,做完手术刚准备换衣服下班,手机响了,一看是张院长打来的,他就知道敬老院那边又有老人需要他了。

为老年痴呆病人插鼻饲管,可是一项难度系数较高的技术活。当胃管插入咽喉部位时,病人不仅不

会配合做吞咽动作,反而表现为极度恐惧,所以,刘峰每次为王老伯插管,都是保持着足够的耐心,一边想方设法和他交流,一边用手轻轻刺激他的下颌和喉结部,等他的注意力分散了,再瞬间将胃管通过咽喉部,成功插入到胃里。

忙完这一切,已是七点多钟了。刘峰水也没喝一口便匆匆告辞。目送着刘医生的背影,院长张燕华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下沙敬老院是浦东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敬老院,也是上海市挂牌残疾人养护基地,有500余张床位,入住的多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智障、残疾、孤寡老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些瘫痪、昏迷、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长期置留鼻饲管和导尿管。每次送这些老人去医院更换鼻饲管和导尿管,都是张燕华最最头痛的事。因为他们不同于正常人,必须得叫救护车,得有护工陪同,还得通知家属,有的老人体质非常虚弱,搬动、颠簸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风险。

怎样才能减轻换一根管子给这些老人们带来的折腾呢?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峰得知下沙敬老院的这一困难,主动联系了张院长,表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为这里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他对张院长说:“需要就打我电话。”

需要就打我电话!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从此以后,刘峰的手机便无数次地响起敬老院打来的电话。

敬老院有位叫杨美娣的老太,因脑中风长期昏迷。刘峰第一次为她更换鼻饲管时,发现她面色特别差,身体也特别弱。于是他每隔十天半个月,主动抽空去为她更换。渐渐地,杨老太的脸色红润起来,体质也越来越好。在他和敬老院的精心照料下,杨老太的生命延续了六年。要知道,一般像她这类插鼻饲管的病人,生存年限也就是一到两年。

随着刘峰往返敬老院次数的增加,老人们都喜欢上了这个40多岁,话语不多又没有架子的医生。头疼脑热要找他问问,磕了碰了爱找他瞧瞧。

有一次,敬老院里一个智力残障的病人摔了一跤,刘峰为他缝合伤口,不料病人却狠狠地咬住他的胳膊不肯松口。血渗透了他的衣服,但他还是忍着痛坚持把伤口处理好,所有在场的人都心疼得说不出话来。家属要请他吃饭,他连连摇手,敬老院要送他礼物,他推辞拒收。

酒不喝,礼不收,刘峰的心里收获的是付出的快乐。

名副其实的“私人医生”

刘峰的免费服务,并不仅限于敬老院里的老人。2008年,老方80多岁的母亲突发脑梗摔倒在地,经抢救命是保住了,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长期插着导尿管生存。

老方住在周浦镇一个老式小区的五楼,上下楼没有电梯,他自己腿有残疾,每次送老母亲到医院更换导尿管,都需要弟妹们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帮忙。时间一长,弟妹们有时这事那事脱不开身,给老母亲换导尿管也就一拖再拖。拖到最后,母亲尿道感染引发了血尿。

刘峰接治老方母亲的时候,她的尿道已经化脓感染,散发阵阵臭味。刘峰一边为老人治疗,一边责备老方护理不周,并一再强调要及时更换导尿管。

面对刘峰的叮嘱,老方向刘峰吐露苦衷,希望医院能提供上门服务。看着身有残疾的老方,刘峰思忖片刻后对他说:“目前医院还没有这方面的服务,你的困难我只能以个人上门服务的方式为你解决。你放心,我是免费的。”

作为一名医者,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帮助别人,对刘峰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刘峰第一次到老方家,还是被他家的困难给震撼了。原来老方不仅母亲瘫痪在床,妻子也患有乳腺癌。残病的老方照料瘫痪的母亲就力不从心,现在还要拖着残疾的腿,东奔西走,陪妻子求医。除了身体上的累,老方的心更觉得累。整天围绕着两个重病号,老方越来越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面对老方的状态,每次刘峰去老方家,都要和老方聊聊天,用一个医者的鼓励,给老方足够的信心。

直到老方母亲病逝,刘峰的上门服务,整整坚持了五年,他成了老方家名副其实的“私人医生”。

将刘峰当作“私人医生”的,还有下沙敬老院88岁的张三囡。

2011年的夏天,张三囡感冒咳嗽身体不适,住进了周浦医院。张三囡没有子女,老伴的身体也不好。当医生告诉她,肺部检查有可疑的阴影时,她吓得哭了起来,不知该怎么办。

刘峰得知这一情况,来到张三囡的病床前安慰开导她。为了排除老人的疑虑,也为了进一步診断病情,刘峰带着张三囡的胸片前往上海肺科医院,通过专家读片研究,最终排除了肿瘤的可能。当刘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张三囡时,老人激动地拉着他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张三囡就此视刘峰医生为自己的亲人,看病只认刘医生。

积善之家有余庆

刘峰热爱医学,更敬爱老人,他始终无法忘怀他学医的初衷。那年,他最亲最爱的外婆患了癌症,看着外婆被病痛折磨,无奈心痛之后,他下定决心要报考医科大学,要救助更多像外婆那样的病人。

1992年,刘峰医科毕业进了周浦医院,他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外婆生病求医乃至临终期间,他深切体会到,如何缓解病人躯体的痛疼,安抚他们那种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才是对临近终点的脆弱无助的生命最好的关怀。

那是2011年6月的一天,85岁的王一工老人被诊断出前列腺癌,住进周浦医院,刘峰担任他的主治医生。通过交谈,刘峰得知,王一工老人早年就读复旦大学,后来在杭州当老师,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因家庭成分原因,终身未娶,现住在香柏爱老院。

多年来,刘峰有一个职业习惯,那就是不仅仅关注病人的病情,还会尽可能多地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等,因为这些外围的因素,往往对病情的治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王一工手术出院后,有天他的护工刘桂红给刘峰打来电话。说老人情绪低落,不愿说话,不想行动,也没有食欲,整天躺在床上昏昏欲睡。下班后,刘峰就拎了礼品来爱老院看望老人。刘峰知道,身患绝症的老人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孤寡的老人更容易封闭自己,产生忧郁。此时如果不能尽快让老人走出阴影,对病情的康复十分不利。

刘峰隔三岔五就去看望王一工,时间久了,刘峰的关爱,让老人的脸上绽放出笑容,渐渐地他们成了忘年交。

2013年的冬天,王一工老人癌症转移,病情恶化。刘峰的关怀,让老人在生命的冬日里,感受到的不再是孤寂绝望。生命临近终点,老人的内心一片祥和,亲情已悄然成了他离开人世间的牵挂,他惦记着刘峰的女儿就要参加中考了。

老人临终的惦记,让刘峰心生惭愧。刘峰的妻子是周浦医院皮肤科的医生。在医生的同行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医生护士谈对象不能找同行,否则将来没人管家。意思是说,医生护士的工作是超负荷的,没有时间和精力管家。

这一点,刘峰和妻子是深切体会到了。女儿出生后,先是两家老人帮着带,后来老人身体不太好,女儿渐渐大了,他们就干脆让女儿住读。

有多少次女儿周末回家,刘峰答应去接她,结果却去了敬老院;

有多少次刘峰许诺要陪女儿去逛逛书店,看场电影,结果却去看望老人;

有多少次的晚餐,妻子和女儿都是等了又等,结果刘峰却是在赶往敬老院的路途上……

这些,刘峰都记不清了。

他能记得清楚的是,女儿拿到上海市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时对他说的话:“爸爸,我将来也要考医科大,也要做一名像您一样的好医生!”

他能记得真切的是,女儿寄给他的新年贺年卡上写的几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望爸爸爱惜身体,去救更多的人!”

尾  声

老人的需要,家人的支持,給了刘峰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的勇气。他常对身边的人说: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将来我们也都要老的,趁着年轻,多献一份爱心吧。

刘峰的爱心奉献没有豪言壮语,甚至是默默无闻的。直到2013年,敬老院将一面锦旗送到周浦医院,同事们才知道。14年来,刘峰为敬老院200多个老人提供了服务。他用一名医生的天职和良知,温暖了大众的心。

(插图/陈伟中)

猜你喜欢

老方刘峰敬老院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老方的“安全经”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三缺一
敬老院的微笑
年老方识老人心
爱心送到敬老院
火场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