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争 立足泥土忠于时代的艺术表达

2020-08-04刘畅

南风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坡贵州创作

文 刘畅

陈争

1960 年6 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81 年毕业于贵州省艺术学校,1983 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省文化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各类专业学术展,先后获得过文化部优秀作品奖和7 次省级金奖,以及贵州省人民政府文艺二等奖。1987 年以来,应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台湾及马来西亚、法国、瑞士、英国、德国等国家之邀多次讲学或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发表于《美术》《水墨研究》《江苏画刊》《美术界》《雄狮美术》《艺术贵族》《收藏天地》及《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贵州美术》《贵州日报》等国内外报纸杂志逾百件。此外,还发表过数十篇专业学术论文、评论及艺术随笔。

在贵州当代艺术界,陈争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我们常能从各种画展和报刊上看到这位贵州本土艺术家的身影。他敬畏现实却又敢于突破和超越自我的艺术态度成就了其人物画经典的永恒,而他身体力行的自律也将一种行为模式演绎到了极致。从2013 年开始,他的作品“高坡人物”系列先后多次得到国内同行名家的高度赞誉和肯定。他创作的高坡人物已达500 多个,高坡乡的汉子、妇女、青年、孩童……都融入陈争的笔墨中。这些艺术形象来自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的现实生活,在最自然的状态中,体现了当代贵州人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2015 年1 月25 日,《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以《高坡人物是一种时代文本》为题,对陈争所创作的高坡人物肖像系列作了整版报道。大半辈子的时间,陈争都沉浸在创作当中,他不喜欢花过多的时间宣传作品,但他的作品却在全国备受关注,成为人物画界的翘楚。

漫画开始的艺术启蒙

事实上,每个创作者在艺术探寻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彷徨期,迫切地渴望能有一个导师出现,把自己从混沌的沼泽地里拉出来,指引自己灵性的发展,既看清自己真正的精神需求,也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童年时期的陈争,正遇“文革”开始。铺天盖地的漫画环境,培养了他浓厚的绘画兴趣。1997 年,陈争考入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在人生的恰当时刻,遇到了宋剑锋、田世信两位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宋剑锋老师作为优秀的国画人物画家代表,强调不要一味想着跳出现有模式,追求独特,更要着重对本土人物的关注;雕塑家田世信则告诫,绘画是高于现实,却万万不能脱离现实的一门技术活儿。这种扎实的艺术观对陈争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决定了他以后的艺术态度。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即将从学校结业跨入社会大门的陈争也曾“自我迷失”过。受大环境风气的使然,他迷恋上了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的描摹。这种画风当时风靡一时,市场价被抬高到远远超过它自身的价值。然而,这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站不住脚跟,时间一长就暴露了它华而不实的短板。很快看清现实的陈争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钟情于历史题材的绘画。

2005 年,随着自己在绘画界的影响不断增大,加之出国交流机会增多,他的眼界更加宽阔,促进了对自我创作的质疑与反思。特别是在参观外国一些著名美术馆、博物馆,目睹众多国际大师的原作巨迹后,他便开始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这些作品能够长久不衰地屹立于世界艺术的高峰? 和这些艺术大家相比,他感觉到自己的创作还无法用最好的语言艺术去呈现自己所处时代、地域、民族的属性。一句话,创作还缺乏足够的显像特质。

为每一幅画寻找创作的依据

或许,不刻意打造“完美艺术家”的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陈争是“不完美”的,他随性洒脱却不失本真。年轻的时候追求“艺术范儿”,留长发,生活日夜颠倒,为了创作一幅作品可以几天几夜不合眼,认定的事就一个劲地往上冲。现在就变得更在乎生活的细节,每天习惯于有规律地早睡早起,画画遛狗。他说,创作就像酿酒,为了保证陈酿的时间,健康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显得尤为重要,是拥有健康心态的基础。相反,如果一个画家整日病恹恹的,那么看到的世界就不可能是美好的,也就不会画出好的作品。

虽身负要职,但比起那些与画画无关的繁琐的公务,陈争更乐于做一个“宅男”。他在生活中烟酒不沾,每天除了画画,就是锻炼、看书和写作。即使参加活动,也是就艺术而艺术,绝不做无聊的应酬。

陈争坦言:“我每天画画的时间不超过三小时,因为超过了这个时间,精力就涣散了,思维就不可能那么敏锐,捕捉力也不可能那么强。”在陈争看来,画画就像做一道菜,火候要恰到好处,如果一开始就用力过猛,这道菜就会煳,但如果一开始火力不集中,菜最后即便熟了也不是最佳的味道。从开始到成菜,每一笔都有时间秩序,而这种时间秩序,就是笔墨的干湿浓淡,一幅画是否气韵生动,对时间顺序的讲究是很重要的,创作时必须时刻保持特别良好的状态。

画家陈争是个不喜欢打着艺术的旗号来吓唬外行的人,但在谈论他所有可爱的猫狗们时,他会得意地滔滔不绝,喜不自胜。没有灵感的时候,陈争宁可一个人坐着发呆,读读书,翻翻画册,或者干脆玩一玩,也不愿意随意提起画笔。对于画画和动物,他是忘我的,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对方的表达体系里,有着对应的神态情绪。

立足泥土忠于时代的艺术表达

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陈争的创作源泉绝大多数源于贵州得天独厚的多元民俗文化和丰厚的民族艺术资源。尤其是人物画,更是体现了为数不多的写意品质。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身艺术信念的坚守。他通过绘画与世界交流,更加关注作品的观念。每幅作品背后所要传递的思想是首要,其次才是绘画技巧。

陈争的经典代表作无疑是“高坡人物”系列。之前,画册、杂志、书籍中已看过“高坡人物”系列无数次,亦爱上它无数次了。展览大厅,我安静地伫立在每幅作品面前,它们被定格在了某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透过冰冷的白纸,我分明感觉到画中的一个个灵魂渗透到我的每个毛孔,那一刻,我被震撼了。

陈争第一次前往高坡是1995 年,那时的高坡乡刚刚通车,依然保留着苗族生活的特性,陈争很快就迷上了那里。之后,现代文明的冲击,高坡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但陈争却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着自己的采风和创作,并通过对笔墨的各种尝试、实验,用独特的语言记录这里的点滴变化。陈争说:“一开始这种变化让我无所适从,因为已经颠覆了我到山区寻找原生态的初衷。这些土生土长的人似乎是处在一种辞旧迎新的节点上,他们的面相、劳作和祖先虽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他们的穿着、视野和接触的信息又是他们的祖先所没有的。所以我后来又变得非常兴奋,甚至将他们作为时代的标本进行解读,一下子画了10 年。”

大山的节日

因为陈争持续地画高坡,提高了高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至许多外地观众和艺术家也开始对这个地方感兴趣,会去旅游和采风。陈争说:“高坡人由于长期劳作,女性非常矮,腰很粗,所以就显得很有力度、很敦实。她们现在爱穿牛仔裤,但由于腰粗只好买大号的,这就使得裤腿很长,但又舍不得剪掉,所以她们的裤脚都会挽得很高。因此,我画面里的很多人都是矮矮的身材、粗粗的腰、高高挽起的裤脚,鞋子是她们钟爱的颜色——大红、嫩绿、柠檬黄,虽然有点俗气,但也特别有趣。”

陈争创作的大量人物画作品,大多来自于乡野世俗、市井草野的平凡人物,在他笔下呈现了百态各异的艺术形象,人物那种复杂纷繁的内心,通过描绘神形兼备的外部线条,展示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高坡人物”很好地呈现出了陈争关于写意人物画的诸多理解和判断,以及对于中国画关于时代性问题的审美阐释。陈争认为,笔墨语言一定要对应所表现的对象,即使它与传统笔墨的理念和规范会有一些冲突、颠覆,甚至犯忌。所以在“高坡人物”系列中,陈争放弃了原先那种高古的、君子风的、儒雅敦厚的笔墨,转而运用一些比较生猛的、短促有力的线条,包括使用荧光桃红、嫩绿这些非常俗气的颜色等。经过无数次的探索,陈争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自己的笔墨特色。西南大学美术学教授陈航曾这样评价陈争的写意人物画,他说:“在画家那里,‘形’与‘写’是一种永恒的郁结,强化‘写’易失于‘形’,注重‘形’,‘写’将退变。‘形’的功能性与‘写’的非功能性的契合点成为画家一生都在追寻的一种宝贵的‘判断’,陈争似乎最善于处理这样的问题。他有效地驾驭了‘形’与‘写’复杂纠葛,不囿于‘形’,不疏于‘写’。”

或许,用“谦和”这个词来形容陈争并不是最合适的。他的每一幅作品背后似乎就是他本人生活中的缩影,他心中所向往的最简单、淳朴的生活状态都在画中展露无遗,他用眼光独到的凝视和别样韵味风格的水墨语言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意蕴丰富的世界。

贵州斗牛 180m×400cm 2017 年

高坡乡场水墨速写 69cm×138cm

立秋 69cm×138cm

山民——高坡乡人 69cm×138cm

山民——高坡乡人之二 69cm×138cm

山民——黔西人 69cm×138cm

小满 69cm×138cm

猜你喜欢

高坡贵州创作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之歌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过黄土高坡
《一墙之隔》创作谈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创作随笔
花溪高坡醉游客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