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崩落采矿法底部结构地压破坏与防控
2020-08-04曹文刚
曹文刚
(北方铜业铜矿峪矿,山西 运城 043700)
1 自然崩落采矿法优缺点
自然崩落采矿法,优点是采矿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炸药、木材等消耗少,工作安全,矿山生产能力大,条件合适时开采强度大,如果放矿控制好,矿石损失贫化小。缺点是初期基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适用的条件苛刻,条件不太合适时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对施工质量和管理要求严格,否则无法控制矿石的损失贫化,产量调节比较困难,增加产量需要较长的生产准备时间。
2 自然崩落采矿法应用现状
自然崩落采矿法因其具备其他采矿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国内有条件的大型地下开采矿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自然崩落采矿法,矿石是依靠在矿体底部进行拉底后,岩体内部应力重新分配而诱使岩体节理不断发育,在拉底面积不断增大的过程中而自然崩落。应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在无有效监测和控制手段的情况下,在临近拉底的区域极易造成各类井巷工程的破坏,甚至是区域性的连续破坏。目前在国内自然崩落法地下矿山,因拉底速度、放矿管理、爆破质量等出现技术管理偏差,或因地质构造等因素,导致地压过度集中,对采区底部结构造成扭曲变形、坍塌等形式的恶性破坏,给后续的生产带来阻断性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内运用自然崩落采矿法进行采矿的矿山,阶段高度已经达到了120m以上,采用铲运机出矿底部结构,出矿设备采用大功率的电动铲运机,矿山生产能力大幅攀升。但对于地压的监测与研究,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理论研究,实际生产中鲜有实践,尚谈不上合理的利用与控制,使其向恶性破坏趋势发展。这一点应足够引起管理者与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3 几种常见的底部结构地压破坏形式与原因浅析
(1)巷道支护工程首先从拱角区域持续开裂、剥落并呈区域性扩张。在此阶段尚处于地压破坏的初期,如不存在其他技术性问题,应适当加大区域内的出矿泄压,一般是可以控制破坏力的持续向恶发展。如图1。
(2)若进行区域性松动泄压尚不能缓解或阻断地压的持续性破坏,一般应对来压原因进行调查,排除爆破质量导致的岩墙岩柱、放矿管理的均衡性以及超标大块过度积压等因素。如不能及时处理,应力的恶性破坏会快速向临近区域发展,并对底部结构呈现整体性破坏,致使井巷工程失去服务功能,生产活动出现停滞。如图2。
(3)自然崩落采矿法底部结构因各类问题交织,而导致的应力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后,巷道出现扭曲变形甚至坍塌,在当前尚无快速有效的技术措施及处理手段,地压的破坏会导致承压段区域性坍塌,给后续的生产活动造成矿量永久性损失或拉底爆破中断等严重后果,或导致地压恶性破坏呈大面积区域性发展。如图3。
图1 矿洞顶板结构
图2 矿洞内具体结构
图3 矿洞坍塌现象
4 浅谈自然崩落采矿法实际生产中底部结构地压破坏防控措施
对于尚未建立有效的地压监测系统的自然崩落采矿法地下矿山,为保证各类生产的正常组织及矿产资源的回收。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降低应力的不良破坏,提高底部结构的稳定性。
4.1 严格控制拉底推进方向与主应力方向的关系
拉底工作是自然崩落法产生自然崩落的前提条件,也是控制地压最为有效的手段。它对矿岩的崩落影响很大。其实拉底是在出矿工程的上部,整体矿岩的下部,进行定期爆破从而建立空间,待该空间的面积变得足够大时,矿岩发生崩落现象。矿块大面积拉底后,会破环矿岩内部应力平衡,这时候需要对拉底推进的方向应和主力的方向保持一致,拉底推进线应与主应力方向垂直进而对应力发展进行合理控制。拉底推进线在平面上以阶梯状布置,且每个台阶均匀向前,相隔间距不可过大。
4.2 拉底爆破的质量管理
爆破质量好坏是保证拉底工作能否有效实施的前提,也是后续生产能否正常衔接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爆破质量管理要高重视。为解决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结合现场地质类型、岩石状况、施工设备等进一步优化中深孔设计方案,包括孔径、孔底距、排距等技术参数确定及布置形式等。二是尽可能保证拉底前拉底道少掉底或不掉底。确保人行进路的畅通,降低爆破前的准备难度。三是爆破周期内中深孔的超前量和积压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中深孔利用率。四是掌握好爆破前的松动出矿量,确保矿岩挤压空间合理。五是做好炮孔的施工质量以及爆破当日炮孔装药质量的现场监控。六是爆破后及时查看爆破效果,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岩柱、岩墙或“楼板”问题。七是要确定合理的拉底爆破周期间隔,避免拉底推进线长期停留,而导致应力长期集中一处。
4.3 严格的放矿控制与管理
自然崩落采矿的放矿管理是拉底爆破后应高度重视的管理工作。首先矿体拉底后,矿岩崩落过程中,仅放出已崩落矿石的碎涨部分(约1/3),并保持矿体下部的自由空间高度不大于5m,以防止大规模冒落或形成空气冲击。再者当拉底爆破后,要计算拉底区域理论的崩落高度,得出应进行的松动矿量,制定合理的放矿计划。另外在覆岩下放矿必须遵循同等比例均衡放矿,并确保区域范围内放矿均衡。而且在整个生产区域,要加强底部结构监测,在个别放矿点出现地压破坏迹象时,要及时恢复出矿,避免出现应力破坏区域性蔓延。最后应注意的是,当局部出现应力破坏时,利用周围区域出矿达到泄压的手段,不但收效甚微,甚至会导致首现破坏的区域发生不可逆转的彻底坍塌,这一点要绝对重视。
4.4 积极处理超标大块
自然崩落法超标大块产出率较高,在放矿过程中大块挤压在放矿口上部出现拱棚效应,致使矿岩在宽度上和高度上过量积存,形成采场压力而破坏底部结构。在日常生产中要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4.5 底部结构的支护形式多样化
底部结构服务于整个阶段生产始末,在支护形式选择上,有条件的矿山可采取刚柔并举的联合形式进行支护。对于岩石结构完整且较为稳固的矿山,首推喷锚网等积极支护类型,但在放矿口区域要进行加固处理,以应对矿岩的长期冲击磨损。
4.6 优化底部结构设计参数提高其稳定性
自然崩落法采矿工艺在设计之初,应结合地质、岩石力学、矿山压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定底部结构的设计参数,适当加大底部结构的规格,以提高其稳定性。
4.7 积极探索、研究地压的监测技术与形式
随着浅表矿产的逐步减少,采矿作业不断地向深部转移,为保证各类采矿工程安全及可持续利用,积极有效的地压监测工作必不可少。当前各种地压监测技术不断前行,对于地下矿山而言,应积极探索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监测手段,切莫忽视。
5 小结
近些年,伴随着矿山生产由浅层的开采慢慢地向深部进行转移,在地下矿山回采过程中,顶板应力集中现象是越来越明显的,采区工程遭受一定的地压破坏频次也在不断地增加,同时强度也大幅增强。对地压进行一定的防治,对于采矿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充分结合地压防控工作研究的理论性知识及经验总结,进一步进行实质性的分析和改善,相信自然崩落法采矿在未来采矿业的发展道路上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