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汉怀德县小考
2020-08-04王辉
王 辉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藏秦封泥有“坏德丞印”1枚(图一),见傅嘉仪《秦封泥汇考》1279号[1],此枚封泥缺“丞印”2字。又《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48页图129著录“坏德丞印”一枚(图二,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藏),笔划不太清楚;周晓陆《酒余亭陶泥合刊》[2]著录一枚残字封泥(图三),隶作“怀德丞印”。《汇考》191页又著录汉印“坏德丞印”一枚(图四)。“坏德”又见廿一年相邦冉戈[3],廿一年或说是卅一年。
《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褱德”县,颜师古注:“褱亦怀字”[4]。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褱、坏皆应读为怀。毛公鼎:“率褱不廷方。”褱、怀,安抚也。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德经》:“是以圣人被褐而褱玉。”“褱”王弼本作“怀”。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旅》六二:“旅既(即)次,坏其茨(资),得童剥(仆)。”通行本《易》“坏”作“怀”[5]。
“怀德”,感念恩德,或怀有德行。《诗·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高亨注:“怀德,有德。”[6]怀德县有荆山,传说禹铸鼎于荆山下,其人有德,后人怀念其德,县之得名,殆与此有关。
秦汉怀德县的具体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大荔县(秦临晋县)与华阴县(秦宁秦县)之间的洛水、渭水交汇处。今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部分图5-6、15-16即如此标注[7]。马非百《秦集史·郡县志上》[8]亦主此说。一说在今富平县西南十里。
《汉书·地理志》“褱德”下班氏自注:“《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王先谦补注:“段玉裁曰:‘此释“导汧及岐,至于荆山”之荆山也。此曰“北条荆山”,南郡曰“南条荆山”,则知三条之说自古而然。’钱坫曰:‘《禹贡》道九山,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冢、内方、㞶也。马融以汧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为南条。郑康成分四列,汧为阴列,西倾次阴列,嶓冢为阳列,㞶山次阳列。强梁原当作荆渠原,在今富平县北二十里,荆山在富平西南三十里。’徐松曰:‘胡渭云《寰宇记》引《水经注》云:洛水东南历强梁原,俗谓之朝坂。今富平无洛水,朝邑有洛水,历强梁原入渭,原在荆山下,一证也。《同州志》云:“华原在朝邑县西,绕北而东,以绝于河,古河壖也,一名朝坂,亦谓之华原山。盖华原即朝坂,朝坂即强梁原。荆山之麓,直抵河壖,禹治水从此渡河,故《禹贡》曰“至于荆山,逾于河”,若富平则东距河二百余里,与经意不合,二证也。朝邑实西汉之褱德,荆山当在其境。唐人所以致误者,盖由先儒谓漆沮即洛水,而泽泉经富平褱德城北,东南绝沮注浊水得漆沮之名,遂以此为《汉志》东南入渭之洛,并荆山亦移之富平耳。松案:褱德所在,当以胡说朝邑西南者为正。阎氏若璩亲至朝邑县,治在强梁原上,为荆山北麓。然则谓朝邑无荆山者误矣。’吴卓信曰:‘今富平亦有褱德城。《寰宇记》谓后汉及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今有废城存是也。与西汉旧县无涉,谬矣。而《隋志》误载荆山于富平县,李吉甫、宋敏求因之,后人遂沿其谬。’”又曰:“《续志》后汉省。‘云阳’下刘注:‘有荆山。’《帝王世纪》云:‘禹铸鼎荆山,在冯翊褱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据此县并入云阳。《一统志》:故城今富平县西南十里。’”
赞成富平说的有《后汉书·郡国志》左冯翊云阳下南朝梁刘昭注、《隋书·地理志》、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而主张最力的是清人钱坫《新斠注地理志》。主张朝邑说的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之“渭水”“沮水”、清胡渭《禹贡锥指》、清徐松《地理志集释》、清吴卓信《地理志补注》。
我以为要弄清楚秦西汉怀德县的地望,关键是要弄清荆山的位置。
《说文》:“荆,楚木也。从艸,刑声。”王筠《句读》:“荆,楚。谓荆一名楚也。木也。以字从艸,故云木,盖此物不大,故从艸,好丛生,故楚从木。”荆本是一种丛生灌木,西周金文中初文作,像以刀割取荆条,西周中期金文鸿叔簋:“(鸿)弔(叔)从王员征楚。”后加声符井,作或,、是之省变。金文史墙盘:“宏鲁昭王,广楚。”过伯簋:“过伯从王伐反。”士山盘:“出惩鄀、㓝方。”师虎簋:“嫡官嗣左右戏、繁、㓝。”五祀卫鼎邦君厉监付裘卫田者有“㓝(荆)人敢”。隶作荆,里耶秦简J1(8)134:“以求故荆积瓦。”[9]
荆山最初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我推测,荆山原来可能在周原一带,指汧阳、凤翔、岐山北边的山系。五祀卫鼎提到“荆人敢”,荆为地名,肯定在周原。周原有地名楚,楚亦荆。周原甲骨文H11.83:“今秋楚子来告父后哉。”楚为本国事远涉千里来告周,不合情理。此楚必在周畿内,而不在江汉一带。又周原甲骨文H11.4:“其微、楚□氒(厥)燎。”微在今岐山、眉县一带,微、楚连言,必相距不远。《史记·楚世家》:“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史记》之《鲁世家》:“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拙文《西周畿内地名小记》[10]说:“此楚也是畿内之楚,而非江汉之楚。此时熊绎已迁至江汉,畿内楚地直属王室。周公之奔楚,乃回故地隐居,示无野心。”
五祀卫鼎和史墙盘的荆都从刃或刀,井声。推测或可省作井,最初与井地有关。西周金文地名有井,与奠(郑)地相连,免卣:“惟六月初吉,王在奠。丁亥,王各大室,井叔右免。”奠地唐兰以为在扶风、宝鸡一带[11]。卢连成以为在今凤翔县,即秦德公所居之大郑宫[12]。关于井地,徐中舒师说:“畿内井邑旧不详所在《散氏盘》。记载散之田界云:‘道以西至于䲨、莫、眉(辉按此字今多释作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则井必与散接壤。”[13]拙文《西周畿内地名小记》说:“这为我们寻找井的位置指出了一条道路。散盘记载夨方交割土地给散方,夨既在汧水以东的凤翔一带,而奠、井亦必相距不远。”[14]
井、㓝、荆既在汧水以东凤翔、岐山北部,则最初的荆山也可能指今关中盆地北缘之山西部。此山沿凤翔、岐山、扶风东北行经乾县、淳化、富平、蒲城、澄城,直达黄河岸边的韩城,后代其分段地名或称岍山、岐山、梁山、北仲山、嵯峨山、文王山、武王山、频山、庙山、尧山、黄龙山等。比之渭河以南的秦岭山系,此山系山势较缓,不似渭河以南秦岭山脉之陡峭险峻。
随着荆楚人的东移、南移,荆楚地名也不断东移南移。《尚书·禹贡》:“(雍州)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孔氏传:“此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又云:“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陆德明释文:“岍音牵,字又作汧,山名,一名吴岳。”荆山与岍山、岐山相连,在岐东,肯定是指关中北部山系。秦西汉怀德富平说北距此山系不远。朝邑西北距富平二百余里,北距关中北部山系亦百余里,其地平坦,说有荆山当属讹传。渭河南之秦岭北麓又绝无荆山之名,故朝邑说理由不充分。《禹贡》“这部书是战国之世走向全面统一前夕的总结性的地理记载。把当时七国所达到疆域算作天下……这是对当时地理作一理想式的规划。”[15]《禹贡》反映的是战国末的情形,秦西汉初距之不远,其所说荆山位置应是可信的。到了东汉,怀德县已不存。《后汉书·郡国志》左冯翊下无怀德县而有云阳县,该条下刘昭注:“有荆山,《帝王世纪》曰:‘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可见怀德县并入云阳县。云阳《地理志》作云陵,清《一统志》说“故城在今淳化县北二十里”。淳化县与富平只隔三原县北部一角,靠近关中北部山系,距朝邑二百余里,亦可见后说之不可信。《太平寰宇记》说此地东汉三国时还有,是有道理的。
《禹贡》说“(雍州)漆沮既从,沣水攸同。”然后说“荆岐既旅”,则沮水亦与秦西汉怀德位置有关。《诗·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毛传:“沮水,漆水也。”[16]《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集解引徐广曰:“水在杜阳。”[17]此漆沮在今邠县、岐山一带。后来漆沮水之名东移。《水经·沮水》:“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北,东入于洛。”郦道元注:“《地理志》曰:沮出直路县(辉按在今陕西富县西)西,东入洛。今水自直路县东南,径谯石山东南流……又西南径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又得黄嵚水口,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又东南流径祋祤县(辉按即今铜川市耀州区)故城西……又西南流径祋祤县东,西南流径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沮水。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东径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东径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东注郑渠。……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城在频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沮水。……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18]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沮河,即宜君水,出陕西耀县北境,东南流合漆水为石州河。”[19]所谓“石州河”今名石川河,自今富平县西,东南流经富平城南,再东南流注入渭河(古代曾注入洛河)。值得注意的是沮水(石川河)先流经怀德城南,后流经汉太上皇陵北。“汉太上皇陵,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20]。栎阳在今西安市临潼区与阎良区界上,在富平县城东南。要说秦西汉怀德县城在朝邑,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大辞典》又曰:“漆水源出陕西同官县(辉按即今铜川市)东北大神山,西南流至耀县。沮水一名宜君水,出县北分水岭,东南流来会,是为石州河。又东南流经富平、临潼,折西南会清谷水注于渭。按漆沮旧与洛水合流入渭,故亦谓之洛水。孔传于‘导渭’下云:‘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自郑渠湮废,二水隔绝,漆沮遂无洛河之名矣。”[21]是很有道理的。
因漆沮经郑渠(荆渠)汇入洛水,漆沮一名洛水,故后人皆以今之西洛水下流当之。《水经注·渭水》:“渭水之阳即怀德县界也。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非矣。《地理志》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这同上引《沮水注》的说法自相矛盾,是郦氏把漆沮之别名洛水(漆沮为洛水支流)混同于洛水之干流洛水,把高阳城误为秦西汉怀德城。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楚人逐渐南迁,一度“居丹阳”。丹阳在丹水之阳,今陕西丹凤县(古商县),秦西汉上雒县(今商县)皆其属地。于是这一地区就有了“楚山”“楚水”的地名。楚即是荆。《水经注·丹水》:“《竹书纪年》: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22]
此后楚人又南迁,于是荆山、沮水之名又移到了今湖北南漳、保康间。《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孔氏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禹贡》又云:“荆河惟豫州。”孔氏传:“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汉书·地理志》南郡临沮县下班氏自注:“《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补注王先谦曰:“《禹贡山水泽地篇》:荆山在临沮县东北,与《志》合……段玉裁谓阳水即沮水。”《左传·哀公六年》:“江、汉、雎(沮)、漳,楚之望也。”
[1]傅嘉仪.秦封泥汇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91.
[2]周晓陆.酒余亭陶泥合刊[M].东京:艺文书院,2012:32.
[3]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图四十七.1.2.
[4]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42.
[5]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505.
[6]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28.
[7]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8]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572.
[9]王辉主编.秦文字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5:112.
[10]王辉.西周畿内地名小记[J].考古与文物,1985(3).
[11]唐兰.用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J].文物,1976(6).
[12] 卢连成.周都棫郑考[C]//考古与文物丛刊第2 号古文字论集,1983.
[13]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59(3).
[14]同[10].
[15] 陈高华,陈智超等.中国古代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6:45.
[16] 阮元校勘.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509.
[17]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1 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194.
[18]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3:389-390.
[19] 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香港商务印书馆重印:511.
[20]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424.
[21]同[19]:1100.
[22]同[1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