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毅院士

2020-08-03许雯

科学大观园 2020年15期
关键词:毒株鼻咽癌艾滋病

许雯

著名病毒学家曾毅院士,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

“分离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病毒毒株的人走了。”曾毅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媒体以这样的标题缅怀他。

作为我国艾滋病研究开拓者,他分离到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病毒,培养中国第一批艾滋病研究学者,耄耋之年仍为艾滋病防治奔波。

有人说,他是和魔鬼交手的人。艾滋病病毒、肿瘤病毒,曾毅一生都在和危险病毒打交道。

1981年,艾滋病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首次被科学家发现。到1983年,艾滋病病毒被作为法国疾控中心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分离出来。“国际上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者多是肿瘤病毒研究者,曾老师长期研究肿瘤病毒,从国际同行那里很快得知了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消息。”他的学生、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说。

邵一鸣回忆,当时国内“谈艾色变”,大型医院、科研机构都“退避三舍”,“谁都不愿意碰”。曾毅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一个研究艾滋病病毒的实验室。

病毒无国界。曾毅深知,艾滋病病毒传到中国已经无可避免,不过时间早晚。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1984年起,曾毅开始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选,以捕捉艾滋病病毒。1985年,浙江医科大学感染科向曾毅实验室送来了4个患者的样本。4个样本来自杭州的4名儿童,他们使用了美国Armour公司生产的血液制品——“Ⅷ因子”。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1982年至1984年间,美国Armour公司将一批“Ⅷ因子”赠送给中国部分血友病病人免费使用。但未曾料到,这批血液制品已被艾滋病病毒污染。

“样本送到我们这里,检测发现有作为诊断依据的艾滋病病毒的抗体。”邵一鸣说。

同年,北京协和医院送来另一份样本。样本来自一名在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他在登完长城后就医,收治入院短短一周内即病亡。经检测,确诊这名游客死于艾滋病。

这便是我国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的历史记录。

1987年,一名美国艾滋病患者在云南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赶赴昆明,采来了血样。有了样本,就可以进行病毒毒株分离。分离出一个活的艾滋病病毒,既可以用于研发诊断试剂,也可以用于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意义重大。

邵一鸣跟随老师,参与了这次不寻常的实验。

在那个艾滋病病毒刚发现的年代,艾滋病研究者都在条件简陋的普通实验室中做实验,包括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艾滋病病毒发现者之一、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曾毅也不例外。他和团队只能在无菌操作间进行首次艾滋病病毒毒株分离,而非防护严密的BSL3(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我国第一个由德国引进的BSL3在曾毅实验室建成,已是多年以后。

一般而言,实验中应尽量少用玻璃器皿,多用塑料器皿。但当时全国科研经费有限,实验中还是使用了不少玻璃器皿,玻璃一旦碎裂,研究人员将面临感染风险。

步入实验室前,曾毅并没有特别叮嘱,虽然这是他和团队第一次直面凶险的艾滋病病毒。实验顺利,仅用一周多的时间,曾毅带领的团队就成功分离到第一个中国艾滋病病毒毒株。

随后,曾毅和团队研发出我国最早的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这样的快速诊断方法为全国大范围的艾滋病诊断、防控奠定了基础。

公众并不熟知的是,曾毅在鼻咽癌研究中的建樹,曾挽救无数生命。

上世纪70年代,病毒与癌症的关系是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科学家们试图厘清,癌症是否由病毒引起,究竟哪些病毒可以诱发哪种癌症。

这引起曾毅的兴趣。出生于广东的他,将鼻咽癌首先纳入研究视野。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尤其广东、广西高发,也因此被称为“两广癌”。鼻咽癌早期难以发现,晚期难以治疗,病死率很高。他的弟弟就是一名鼻咽癌患者,并最终因此去世。

他想找出鼻咽癌的元凶。

但在那个年代,科学家较少能按照个人兴趣选择研究方向,而我国医学科研攻关的主要目标是气管炎和食道癌。选择鼻咽癌作为研究对象,“曾老师是顶着压力的。”邵一鸣说。

曾毅从全国各地收集了上千例鼻咽癌患者样本后发现,鼻咽癌患者EB(epstein-barrvirus)病毒筛查均呈阳性,证实鼻咽癌与EB病毒之间的关系。

鼻咽癌如能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很好。为早期发现鼻咽癌,曾毅建立了简便、安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用消毒针刺破手指头抽血,经免疫酶法检测,即可判断结果。在国内广泛应用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至30%提高到80%至90%,很多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2012年,在国际病毒研究学界享有盛誉的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授予曾毅“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他成为首位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中国科学家。

“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这句话经常被曾毅挂在嘴边,是他的口头禅。

研究病毒,就是他的职责。但他没有把自己困在实验室。“曾老师不仅是科学家,还是社会活动家。”邵一鸣说。

卸任公职后,耄耋之年的曾毅往返奔波,面向公众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他辗转不同城市做演讲、办展览;动员明星参加义演,为艾滋病防治筹资募捐。艾滋病疫苗没有成功前,最好的预防就是宣教,“让公众了解到艾滋病是怎样传播和流行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这对于艾滋病防治至关重要。”曾毅生前曾向媒体如是说。

曾毅培养了众多艾滋病研究学者,日后成为我国艾滋病研究的中流砥柱;他所在的病毒所组织各地疾控人员,通过大量技术培训,组建起我国艾滋病防疫队伍。

他多次向中央提出艾滋病防治对策。“中国艾滋病流行晚于发达国家近15年,这与以曾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邵一鸣说。

鼻咽癌、艾滋病、疾病预防,缠绵病榻仍放心不下的这些事,在过去70年中,耗尽了他全部心血,没有周末、几无爱好,他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科研,但他不知疲倦。“研究工作做出成绩就是最大的快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根本不会计较为此付出了多少时间。”他乐在其中。

◎ 来源|新京报(有删减)

猜你喜欢

毒株鼻咽癌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感染两种新冠变异毒株比利时九旬老人病逝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鼻咽癌高发,该如何预防
警惕:这些症状不引起重视,小心鼻咽癌找上身!
引发鼻咽癌的四种因素,小心鼻咽癌侵袭!
鼻咽癌有哪些症状?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