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脱贫答卷写在群众的心坎上
2020-08-03马金安
马金安
十堰市属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该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紧扣“准、实”要求,大力推动实施“五个一批”,补短板、强弱项、攻难点、固根基,推动脱贫攻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截至2019年底,十堰全市累计脱贫83.02万人、出列贫困村456个、摘帽8个县(市、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37.26%下降到2019年底的0.17%,年均减贫15万人以上,十堰历史性地告别了区域性贫困。
力量在一线集结
十堰市坚持尽锐出战,把力量派向农村贫困地区,将主战场放在村、组攻坚前沿,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该市领导干部带头联点驻村包户,市、县、乡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帮扶,不脱贫不脱钩。34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县,挂点一个乡镇,带领一支工作队,驻一个贫困村,进行包户帮扶。1397名副县级以上干部、67024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找穷根、定项目、谋发展。选派1807支驻村工作队、5719名机关干部脱产驻村,带领贫困群众搬穷窝、治穷病、挖穷根,全市26.6万户83.4万贫困人口实现了驻村包户全覆盖。
“勠力同心,就是不让贫困人口掉队。”十堰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师利龙介绍。
力量到村,帮扶到户,措施到人,350万秦巴儿女誓言攻克堡垒,向贫困发起总攻。
2014年9月,“种啥啥不长,养啥啥不成”的房县土城镇土城村成立了土城白茅佳酿黄酒酿造专业合作社,回乡煤老板耿吉奎上任村支部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率先尝试带贫减贫的市场化模式。随后,“三碗不过岗”“慧泉黄酒”“陵州小匠”等品牌纷纷加入合作社、建起酿造作坊,按照统分经营的发展模式,把全村57户贫困户紧紧联结在产业链上,走出了一条“市场带、大户帮、共同富”的产业扶贫好路子。
去年11月,村书记耿吉奎、脱贫户瞿万江通过政协联线,和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一起向北京介绍房县黄酒,得到北京市场的广泛响应。年底,土城村黄酒销售收入达1.1亿元,成为享誉湖北、北京、河南、陕西等省、市的黄酒专业村。
“黄酒产业的成功,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更得益各级领导到村的指导和帮助。”耿吉奎深有体会。
难题在一线破解
十堰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特殊困难群体量大、致贫原因复杂,越到后来,“硬骨头”越多。
怎么扶是精准脱贫最关键的一环。
围绕破解深度贫困,市委书记张维国、市长陈新武等“四大家”领导,带头走边远、访贫困,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办民事。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该市创新推动“户户走到、扶贫车间(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吹响了攻克深度贫困的冲锋号。
截至2019年底,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累计走访家户206万户次,实现了入户走访全覆盖;创办扶贫车间(作坊)3481个,带动贫困劳动力2.8万余人;建设安幼养老中心767所,建成农村互助照料中心1243个,设施覆盖率达68%;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668个,以绣花功夫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确保贫困群众更加稳固地脱贫致富。
“今年种了5万袋夏菇,合作社的收购价格5.5元1斤,除去成本可以赚12万元以上。”在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下,戴了多年“貧困帽子”的房县沙河乡火光村村民张德军现在成了袋料香菇种植大户。到2019年底,十堰市袋料食用菌规模达到1.3亿棒,产值达17.8亿元,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8个国家和地区,成了稳定脱贫的“钱袋子”。
十堰市大力推进以茶叶、中药材、林果、蔬菜(食用菌)为主的产业强农计划,力争实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到2019年底,全市特色产业面积达到603万亩。
与此同时,十堰市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精准扶贫工程,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全方位、多维度解决贫困问题,在摘掉贫困的帽子后,正向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迈进。
成效在一线显现
“活了50多岁,洗澡从来都是用盆接热水,如今装上浴霸、热水器,可以淋浴了。”近日阴雨连绵、气温陡降,竹溪县丰溪镇周家坝村村民吴桂明说。
他家屋顶原先盖的是石板瓦,年久失修,经常漏水,厨房和厕所都是土墙,经常垮塌。去年3月,竹溪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普查脱贫短板,村里把吴桂明家纳入危房改造,厨房、卫生间纳入厕所革命。不到两个月,老吴家焕然一新。
让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地,让扶贫脚步在贫困村里坚实回响,党心连民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郧阳区谭家湾镇龙泉村,一条标准化的柏油公路修到门前,村民们告别了雨雪天不能出门的历史;房县土城镇花楼门村,自来水管道修到家里,老乡们笑逐颜开;丹江口市丁家营镇花园村扶贫车间林立,返乡就业迎来热潮,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小小的网线连接世界,贫困村变身“淘宝村”……这些过去的贫困村,如今正行驶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安置点4482个,易地搬迁35.5万人;加强技能培训,引导精准就业,每年转移贫困劳动力16万人;建设扶贫车间(作坊)3481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8万人;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累计资助贫困学生97万人次,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1800余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车,456个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达标;行政村通信、宽带、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当前,十堰市广大党员干部正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拼搏在精准脱贫第一线,以奋进之心努力把脱贫答卷写在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