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2020-08-03康圣琴
康圣琴
一、学科性质与目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有所进步和发展。根据小学学科的特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包括了情感、认知、思维和能力等方面。
(一)情感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
1、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主要包括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等。
2、自信心和意志力。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主要包括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及习惯。
(二)认识的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对数学的认识的发展。即:
1、能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等;
2、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及与生活的联系;
3、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有趣性;
4、初步体验到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
5、初步体验数学推理是严谨的,结论是明确的,数学的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思维的发展。思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1、应让学生认识并体验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与论证等。
2、应让学生能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论断,养成“有根有据”的习惯。
3、应让学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进行沟通。
4、应让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问题解决这个活动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能力的发展。这里主要指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能力主要包括:
1、使数学材料形式化的能力,即从内容中抽出形式,从具体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中进行抽象,以及运用形式结构进行运算的能力;
2、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即从不相关的材料中抽出最重要的东西,以及从外表不同的材料中看出共同点的能力;
3、运用数学和其他符号进行运算的能力;
4、连续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5、简化推理过程的能力,即用缩短了的结构进行思维的能力;
6、逆转心理过程的能力;
7、思维的灵活性——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向另一种心理运算的能力;
8、数学记忆,主要指对概括内容、形式化结构和逻辑模式的记忆;
9、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及措施
(一)低年级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夯实基础知识。
1、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不久,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学习将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他们对学校、教师充满了好奇心。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数学更是一门深奥难懂,却又充满了无穷奥秘的学科。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心理因素。数学课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成功与否,决定了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劣。
低年级阶段是不自觉培养期,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所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与学生之间智力因素的差异并不大,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颗好奇心,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对一、二年级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有如下的心理特点:
(1)低年级小学生生性好奇,特别喜欢思考生活中一些新奇的问题,只要他们认为新奇的事,便立即产生兴趣。
(2)想学习,求上进,希望得到成人的赞许和同伴的尊重。
(3)好胜心理强,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便往往思考不周密就举手求答,导致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
(4)信赖、尊敬、热爱教师,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喜爱。
(5)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的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情感易外露、自制力差、意志薄弱。
心理學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以上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强、好表现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营造恰当的学习情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基本思路
一、二年级核心目标是“有兴趣,乐观察,爱好广,”重在兴趣培养,引导学生玩中学,发现特长。所以本年段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总体目标,紧扣一、二年级的分段目标,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保持学习兴趣为重点,达到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增长知识,热爱数学的目标。
3、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学校提出的四个“有效”,即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有效作业,真正做到夯实基础。
(2)切实搞好校本教研,发挥教研组集体优势,促进教学实施。组内利用每周三教研时间,修订《实验精编》,研究教材,商讨教案,组内老师应根据自己的备课心得、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修订教案,并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教后反思。
(3)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真实、最强劲、最主要的部分。学生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将会激情四射。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我们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运用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引人思考的课堂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课件;布置难易适度的课后作业。低年级数学老师,要重视从课后的练习中再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达到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奥秘、体验解答数学习题过程中创造与挖掘不同的解题思路给自己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会有全面提高。
(4)夯实低年级的计算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低年级计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教师要在低年级注重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教学不能凭借反复机械的练习,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计算的乐趣。要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计算方法。要把计算与思维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①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解题的习惯。
③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④培养学生独立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6)认真对学校的月检测、单项检测、期中和期末检测的试卷进行分析,查找教与学存在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改进措施,促进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
(7)制定培优补差措施,注重平时的反馈。在作业辅导时,特别关注后进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8)加强家校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4、评价方式
评价是促进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1)评价要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方式,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检测形式由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不用成绩排名。
(3)根据单项检测、周检测和月检测对学生“学会”的情况进行评估,注重平时,淡化期末。
(4)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进步、成长过程,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中年级重在习惯培养,为学生发展奠基
1、学情分析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其总体发展较平稳。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开始出现了分化性的学习兴趣,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评价,且开始偏重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具体表现在:
(1)思维方式发生改变。
小學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了三、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 知识的增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
(2)思维品质有所发展。
①思维活动有一定的自觉性。低年级学生做完一道题,往往不易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因而很少检查或验算结果是否正确;而中年级学生大多能比较清楚完整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有一些学生还能自觉检查结果 ,寻找错误原因,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
②思维独立性有所增强。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开始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人云亦云”的盲从意识逐渐减弱,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课堂中,经过老师启发,他们可以展开讨论,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
③思维的灵活性开始发展,部分学生开始敢于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思维的灵活性在低年级就开始萌芽,如摆小棒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到了中年级,思维的自觉性和独立性的增强,在这一时期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如一题多解等,就能推动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
(3)思维水平的差异增大。
小学三年级,进入小学阶段的分化期。产生分化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差异增大所致。加之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复杂起来,因而解决问题的速度差异增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的快有的慢,思考同一问题不同学生使用的思维材料不同,有的 是“概念”,有的是“表象”甚至“动作”,反映出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在思维品质,如灵活性、敏捷性、 创造性等方面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即导致所谓“两极分化”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 这种差异还会进一步增大。
2、基本思路
紧扣中年段的目标——好习惯,细观察,积累多,重在习惯。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深入钻研教材,全面掌握学情,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3、具体措施
(1)培优补差,防止分划。
培优补差的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在坚持做好“作业精编”的基础上,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习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①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②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 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以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③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④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检查,并做出评价。
⑤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⑥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
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化,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要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2)作业分层
对于作业,我们坚持做到:分层设计、统一要求、不同批改。
①分层设计:可为C层学生设计基础题,重在判断、计算、了解;B层学生除了做C层学生的基础题,还配以简单的例题变式练习;A层学生除完成B、C层学生布置的题目外,主要从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上设计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讨论型、渗入一些数学思想的自助餐(对于自助餐,我们配有答案,不收、不改、不评),使学生在自我消化的过程中感到学无止境。
②统一要求:平时,我们在学校分配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按时做作业,及时收缴,做到有练必交,有错必纠;做好限时训练,变学堂为赛场,做到平时练习考试化,及时领悟消化。
③不同批改: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对C层学生尽量采用面批,及时指导,做到日清周结,帮助他们提高;对A、B层学生的作业,我们采取初改或者轮改的方式,批改后,要求他们互相对照独立完善,鼓励他们自主钻研,力求更优。
(6)建立数学错题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既能对当天做错的题型进行巩固练习,又可以作为期末复习的重点,查缺补漏。
(3)为配合学校的各项检测,年部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每周检测”活动,例如:乘法的口算、计算;除法的口算、计算;应用题检测等,并及时收集统计学生成绩,查阅试卷、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有的放矢,保证教学质量。
(4)利用课余时间和下午辅导课的时间,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①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②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③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5)评价方式
评价是促进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①评价要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方式,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②检测形式由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不用成绩排名。
③根据单项检测、周检测和月检测对学生“学会”的情况进行评估,注重平时,淡化期末。
④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进步、成长过程,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三)高年级重在打好基础,提高能力。
1、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在教学中,五、六年级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与其他同学学习成绩有一定差距,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加之课后辅导跟不上去,这样的学生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教师、家长的看护下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一些习惯没有形成,学习方面处于可上可下的边缘地带。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引导,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尽快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
2、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投其所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遵循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规律,把教学过程制订成: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探究发现(经历学习过程)——交流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科学练习(形成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2)激励性原则。首先要对学生的作业或学习做出正面评定,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或进步,使学生的自尊和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唤起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在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都时刻注意运用激励性原则,从课上的暗示到课下的谈心,都时刻体现这一原则,使之更加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条件。
(3)差异性原则。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应该让评价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追求具有实验学校特色的分层练习;改变只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做法,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3、實施策略:
先从教师的方面突破。教师要全面掌握学情,随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满足各层学生的需要。根据教务处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动态的、理性的变动和调整,实施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有效作业。有效备课是专人主备、个性处理、二度设计、互动交流、形成资源。有效上课要求教师掌控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点培养学习方法。有效辅导,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内容,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做到面向全体、分层辅导,特别关注学困生。有效作业的布置与安排,要摒弃“一刀切”,根据编写的《作业精编》进行有效的课后分层练习。
4、具体措施:
①期初制定计划,所有教研组成员在一起共同制定整个学期的规划,分析现在年组的学生实际状况,有哪些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是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针对这些方面怎样改进制定出改进措施。教师在所教的学科还存在哪些问题,是知识方面还是教学技巧方面,有哪些方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制定整改措施。
②全面落实学校的“教会每个学生”的方案。期初进行全方位备课,组长将文本教材分解,分给任课教师。先进行整本教材的分析理解,做到把握整体,再加深任课教师对自身主备的内容了解。教师在备课中要力争把积累的各种示范课和观摩课的教案运用到自己的备课当中,做到重点突出,备课精炼,层次明朗,具有实效性
③期初对有效作业进行全面审核。校对《作业精编》,针对质量、数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增强作业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订正,保证今后使用的质量。
④加强平时的校本教研。坚持每周三的教研课制度,学科组每位教师要参加周三的教研课听评课。设立中心发言人,做到“四个一”,即:评一节课,分析总结上一周教学存在的问题,研讨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学习一篇新课改的文章。教研时针对上一周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思,并群策群力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法,教研组长要及时得到反馈。针对下一周要讲授的内容组长要帮助把关和定向。
⑤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数与代数知识,空间观念,初步的统计与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现在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能力达不到要求,或根本不具备。另外,部分学生计算能力较弱,不能达到大纲要求。使用北师大版教材应用部分能力应该是很强的。但有的学生却把对这部分知识当成了负担。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要在现有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培养,要低起点,小步走,纵观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看到孩子的进步,点滴积累,不得轻言放弃。毕竟现在是小学阶段,还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自律能力的阶段,知识不是很复杂,要通过教师的努力,不断完善学生的能力。在整个学期中,教师都要抓紧一切时间,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能力。
⑥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在综合性的考试中,因为学生的差异比较大,后进生是很难体验成功的,所以有计划的改为月考或小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让后进生体验成功。
⑦注重平时的反馈。在作业辅导时,特别关注后进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能掉队,继而有针对性的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有目的的查缺补漏,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对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缩短与学习好的同学的差距。
⑧提高效率,同舟共济。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完成本职的教学任务以外,要注重平时的时间进行辅导。早自习,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密切协调,相互弥补,将辅导时间化整为零,既要对优等生进行加深和拓展训练,又要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基。在小学的五六年级,正是形成学习能力与习惯的黄金时期,教会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倾听等习惯尤为重要。在课上教师要尤为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上课发言的同学,要坚定信心,对其他同学,要培养其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礼貌地提出加以解决的良好习惯。
⑩及时与家长沟通,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家校联系,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发展的空间。
5、评价方式
①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②检测形式由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③通过单项检测、月检测对学生“学会”的情况进行评估,注重过程监督。
三、保障措施
学科组要突出教学特点,做两方面工作。
1、重过程、抓细节、求实效。
(1)备课
遵循学校提出的:“划分任务,解读文本,由专人主备,形成教案;再由个性处理,二度设计到互动交流,最终形成资源”的模式,大力推行优势互补的集体备课。学科组重点抓实集体备课这一关,使每个教师都能上好常规课。同时关注每位教师的“个性处理、二度设计”环节的检查,特别关注学科组教师对文本解读和对教材的理解。
(2)课堂教学
践行我校“四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即:多元化的情境创设(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化的探究发现(经历学习过程)——多边化的讨论归纳(掌握学习方法)——科学化的创造应用(形成学习能力)。以学校开展的新教学模式的“引路課”、“评优课”活动为契机,推进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评价
学科组按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师生活动,并以“达标目标”为依据,对本学科的教学成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真正实现教会每一名学生的目标。
2、重结果、抓活动,求质量。
(1)开展单项检测,强化数学技能
按计划开展单项检测活动。单项检测讲究实效,生生过关,对于不达标的学生和班级将继续进行补测,直到合格为止,单项检测内容及标准如下:
(2)阶段检测评价,夯实数学基础
按计划进行阶段检测(月考、期中、期末),注重平时成绩跟踪,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以检测来发现问题,对不达标的班级及时整改,以提高教学质量。阶段检测“三率”标准如下:
单项检测内容及标准
年级计算应用正确率一98%96%二98%92%三94%85%四92%80%五90%75%六90%75%阶段检测“三率”标准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优秀率60—50%50—40%40—30%及格率100%97%94%平均分959085 (3)丰富学生活动,培养数学特长
在注重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活动,发现和培养数学特长学生。具体做法:
A、编写《实验精编》,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B、组织数学竞赛,为培养数学特长生搭建平台,使特长学生向专长发展。
我们将具体开展如下活动:组织口算比赛,评选出“口算小标兵”;组织计算比赛,选拔出“计算小能手”;组织应用问题大赛,数学综合知识竞赛,对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表奖,拔高尖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