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

2020-08-03季郁红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图形数学知识创设

季郁红

在幼儿数学活动当中,教师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为幼儿创设激疑、操作和争议等问题情境,并在问题情境当中结合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将幼儿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起来。在促使幼儿思维激发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从不同角度积极主动地面对和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引导幼儿将体验进行内化、将经验进行建构、将兴趣进行激发、对思维进行锻炼,以此收到发展幼儿智力的效果。

德国一位学者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说把五克盐放到你面前,你是怎样也无法吃下去的;但如果把这五克盐放进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可以在喝汤时完全吸收掉这五克盐。而数学知识和问题情境,其实就像盐和汤的关系。只有在汤中放入盐,盐才会被完全吸收。而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以及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也就是幼儿对问题的发现过程、分析过程和解决过程。

一、创设激疑性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一)借助故事引疑

人们在“疑”上,可以让认知产生困惑和冲突。当幼儿在面对新奇未知的情境时,就会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跃跃欲试的心理,这种心理也是将幼儿思维进行激发的有效开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数学活动中,并以此为依据,将幼儿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创设出激疑性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在这种悬念的设置中、思考的引发中,产生以趣生疑的效果。如在开展“1~5的序数”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解《猴子邮递员》的故事,让幼儿产生与情境中猴子一样的共鸣。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幼儿会说:“我看是不是要把小动物的标记都贴在房子上。”有些幼儿则说:“弄一个有许多小分格的大信箱,让小动物自己取信不行吗?”然后教师就可以把对房子进行编号的方法提出来,幼儿就想要对“编号要怎么弄?”“编号后怎么送信?”等等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引导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猜想,并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时,达到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目的。

(二)通过比较设疑

幼儿可以在比较和对比等方法中将比较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寻找出来,以此来产生新疑问。比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将正方形和梯形的一些相关图片进行展示,让幼儿利用正方形的四个角和四条边的特征,引导其比较正方形和梯形。随着幼儿认识的深入,其好奇心也会不减反增,“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呢?”“这些图形和长方形的不同点又在哪里呢?”这些疑问可以让幼儿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认知,在对新知识和新规律的学习中,为幼儿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一)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当中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实物的操作。幼儿在动手操作、擺弄学具的外部动作当中,可以对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进行寻找、发现和验证,从而促进其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结构的构建。因而在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收获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就是为他们进行操作情境的创设。将一些不同的材料投入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让幼儿在接触的过程中,促进其对同一概念的丰富经验进行收获。比如在开展“生活中的图形”活动时,可以先对幼儿进行这样的提问:“孩子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图形呢?”“你们会用自己所拥有的工具将那些图形画出来、剪出来或者摆出来吗?”“能不能说说你们在对图形画画、拼摆的时候,是怎么操作的呢?”等等。然后教师再利用几何图形板、皮筋、钉子板、火柴棍以及画剪工具等,让幼儿对自己所知图形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并让幼儿在进行这些操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来,在促进幼儿对图形特征的感觉和体验有所提高时,帮助幼儿形成几何图形概念。

(二)提供循序渐进的操作材料

幼儿形成数学概念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动作的表征阶段——形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实物到图片到符号”。例如教师在开展“数的组成分解”时,可以让幼儿进行瓶盖的抛掷,并对全部瓶盖中的正面朝上和反面向上进行观察。之后再让幼儿对分合情况的瓶盖分合图进行寻找,以此来促进幼儿对分合规律的认识。最后教师再提供一些数字,让幼儿通过这些数字,进行分合结果的拼摆,以此为幼儿的探索和操作提供便利。

三、创设争议性问题情境,提高思维能力

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在这种抽象的学习中,幼儿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将幼儿的主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出来,以此来对幼儿的学习欲、探究欲进行培养。而让幼儿进行争议和辩论,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辨析能力,从而加强幼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一)设疑,激发幼儿争议

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一开始,就直接将疑惑、矛盾等提出来,抛出问题并对幼儿的争议和辩论进行引导,以加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开展“长度守恒”活动时,就可以先画S曲线段、直线段、W曲线段等三种线段,让幼儿对线段谁长谁短进行判断。教师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可以让幼儿先自行思考并在谈论中坚持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对答案有不同争议后,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中,自然也就可以让幼儿简单地知道长度守恒是什么。

(二)立障,促使幼儿争议

以“量的等分”为例,教师可以先拿出偶数量的实物,让幼儿进行连续等分。当幼儿掌握了之后,教师就可以拿出三个玩具,让幼儿再一次进行等分。这个时候,幼儿就会说“拿走剩下的一个”。在这多种方式当中,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讨论、评价和实践论证等进行引导,从而让幼儿将最佳方案选出来,以此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并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

总而言之,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挖掘其学习数学的特殊潜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图形数学知识创设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