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体育课教学的整合
2020-08-03詹悦恒
詹悦恒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现融合,是对教育内涵的一种延伸,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趋势。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促使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优化,有助于强化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小学体育老师要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加凸显,积极参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小学体育课堂学习活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使学生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良好的学习目标。
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将有助于降低教材的难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比较艰深,教学难度就比较大。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有助于促使教学内容的难度由深变浅,有助于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技巧,让学生更好地调整体育动作的速度,让体育运动技巧由快到慢,由运动到静止,有助于全面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是因为学习兴趣使然,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以声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学生对小学体育知识的探究和创造兴趣,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强度、密度和情感。比如,在教学田径跨栏之前,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播放我国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在奥运会上参加110米跨栏比赛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时将在惊叹中兴奋与活跃起来,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能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有效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学生掌握一两项最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小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时候,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肢体动作,而且要注重身体各个器官的配合。借助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能够将正确的动作表象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强化学生形成体育动作技能,在提升其观察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的体育动作得到强化。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体育是力量和美的集中体现,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体育课堂是对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场所,体育动作具有很强的美感,审美价值比较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美的形态,对美的内涵进行深度发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情操。体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审美价值的视角来对体育运动之美进行赏析,这样就能提升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之情。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教学整合的策略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对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也是一个良好的培养。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与学生实施有效沟通,强化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指导。比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向学生积极推荐各类体育知识论坛,让学生定期观看互联网上的体育运动视频,及时发布体育新闻,让学生全面建立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一)建立体育知识学习研讨论坛
借助互联网,小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可以随时提出体育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解答,并积极发布各类体育知识信息,组织相关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一起探讨教学活动开展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专题模块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六大系列,分别是球类运动、体操运动、田径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这六大体育课程内容和相应的健康教育专题,构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小学体育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系列,建立具体的教学系列专题模块,将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视频及时上传,让学生借助专题模块就能很好地掌握体育动作的技术要领以及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建立立体化的知识学习体系。同时,可根据体育技能类别来划分、根据教学情境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专题。通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体育技能的应用来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样就为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途径。
三、结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良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