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策略
2020-08-03蒋学文
蒋学文
小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科学教育,它能够教授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建立学生的科学认识,形成学生的科学爱好,为今后学生的生活与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根据科学事实,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寻找科学,并在生活中应用科学,由此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授科学文化,建立科学意识,让小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通过科学知识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是科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教师要建立对生活的认识,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教学素材;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要能运用到生活中,要把科学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建立生活化的教育意识,学校要对科学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在当今全面开展施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重视,促进了教师更加认真地钻研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全方面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不断地寻找生活化的科学素材,并把生活与科学有机结合,钻研教学策略,探索出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生活资源充实教学
即使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很多方面内容,但依然有很多缺陷,例如知识储存量较少,更新的速度慢。因此,需要教師补充教学中的科学知识,不仅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加工,进而补充这些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空气是生命之源》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对于人类的生存是不可缺少的。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教师还可以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雾霾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要如何预防雾霾的形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清新空气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因为教学条件受限制,科学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生活中探寻事物奥秘的要求,但是教师如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不断思索,也同样能在课程中开创出生活化环境教学。比如,在教学《动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比如蜗牛。蜗牛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真正在教学过程中看见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教师把事先找到的蜗牛带到教室,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蜗牛的生活习性以及课堂上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为蜗牛建造一个属于它的“家”。再通过长时间对蜗牛的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对于小鱼、蚂蚁、蚯蚓等各种动物的学习,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物,还能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意识。
三、利用有效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把精力都用在课堂中,下课铃声响起代表课程结束,有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不透彻,容易忘记。因此,教师应利用好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与生活结合。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要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应结合生活与课本知识,把课后任务划分为两种,一是课本所学知识的任务,目的是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二是课外任务,以提高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程内容整合的能力,例如可以建立小组,让学生谈论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思维活跃,这是教师在授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小学生的思维由于知识的储备以及日常生活的不断积累,开始向着抽象方面发展。有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大多来自日常的生活经验以及感性经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生活化的教学合理地应用到课程中,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科学与生活相结合
要让科学更好地与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不要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大多不允许学生随意发言,从而导致课堂氛围压抑;教师运用的教学案例也比较难懂,不能紧贴生活实际,这不仅让教师的课堂讲解费心费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想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就要从课堂氛围的调节以及讲解课程的方式两方面着手改变。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效率,还关系着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程度。教师在授课中,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应合理地创设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就像在生活中一样的学习感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科学与生活相结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更容易地接受科学知识。
科学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小学生的学习中,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他们不断地去发现科学,在科学的教育下健康成长,这样他们就会热爱科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