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头活水 润语文课堂
2020-08-03唐淑娟
唐淑娟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遵循的原则,接着总结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的几个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情境更有趣,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课堂更鲜活,想象更丰富;知识更形象,训练更扎实;难点更突出,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
近年来,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由于小学生可感事物有限,对教材中的某些情景难以凭空形成意象,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寓教于乐,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彰显语文的无穷魅力。
一、透视: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已普及到课堂,融入课堂实践,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学生和老师的喜爱。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问题也随之而来。
1.人为物用,课件主宰了课堂教学
在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课件展示了不同颜色的夹竹桃图片,教师配乐介绍相关知识;随后,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感知;接着,课件展示重点段落、句子,教师配以不同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背诵;进而,课件出示不同习题,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巩固练习;最后,课件展示几种水果图形,要求学生仿写、练写。
整堂课看来教学过程流畅,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学得开心,收获颇丰。但细细体味,在这堂课中,课件成了主体,学生步步紧跟,很少主动学习,他们能够做的也多是揣摩教师的心思,按照课件的要求去“投其所好”,结果造成教学毫无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的。而教师为了上好课,精心制作课件,却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把学生的思维预设在自己的框架里,学生在课件的牵引下,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
2.越俎代庖,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课例】《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师:这节课,老师还带来两个动物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请看它们是谁?
(课件展示:一只鹬和一只蚌。)
生:(很兴奋)鹬!蚌!
师:可是,鹬和蚌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们想知道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听故事《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大屏播放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动画演示,并配有课文朗诵带。)
生:(津津有味地看着大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很和谐。但十多分钟之后,孩子也没有打开课本,而是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文本的内容并非由学生通过阅读而感知,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
二、追问:如何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多媒体在使用中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教师应怎样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呢?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遵守一些必要的原则。
1.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结合的原则
多媒体可以为孩子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学生营造丰富生动的情境,这么多的资源如何选择?这就取决于教师的决策。教师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才知道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然后借助多媒体把传统教学中比较晦涩的内容形象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这样学生就易懂了,切忌粗制滥造,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在教学中让内容美与形式美一同呈现出来。
2.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多媒体的优势是可以营造出逼真的情境,快速呈现教学内容,但是它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屏幕上,教师还是要适当地板书,帮助学生巩固重要的知识点。科学研究表明,如果长期依靠图像、声音的传播,大脑的中枢神经就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就会减弱,所以教师必须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正确处理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3.注重实效性,保证科学性原则
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出发,周密安排多媒体使用的时间、出示的方式,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总之,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将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使用多媒体的标准。
三、实践:巧用多媒体,润语文课堂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课堂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果,彰显语文的无穷魅力呢?
1.情境更有趣,参与度更高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电教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巧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相吻合的情境,就可以成功地敲好这“课的第一锤”,取得“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比如《比尾巴》是部编教材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对课文的学习没有概念,教师的空口说教毫无教育意义,只有让孩子身临其境,他们才会对文本感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介入辅助,学生情绪高涨,看得津津有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刚开始的那几分钟是最关键的,往往决定了能否一下子收住孩子们的心,能否让学生安静下来认真听课。所以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我们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阅读情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生动的、更易于小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更鲜活,想象更丰富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有时候对语文感到枯燥、无法理解,其原因之一是语文知识烦琐和无味,其次就是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有关的生动情境,可以将文章中的知识以图画、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例如在《黄山奇石》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出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这些石头神奇有趣的形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黄山奇石之绝,想象还有哪些有趣的石头,领略黄山景色之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知识更形象,训练更扎实
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要想让他们表达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首先要根据学情,巧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到形象的场景,在思维上有一定的依据,他们才能说出一句句具体完整的话。而多媒体直观形象、形声兼备的特点,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超时空的、有声有色的影像,适应了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符合小学生说话的特点。
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不仅加深学生对于字的本意的理解,更加深其对字的印象,减少书写时的错误。例如在教学“礼”字时,出示图片:
可以看出“礼”字最初是在描摹一个祭祀礼器的形状,表示祭祀的场景,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礼”。学生明白了字的含义,书写时错误就减少许多。
4.难点更突出,课堂更高效
小学语文课程会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深,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固化的课本知识活化,便于学生熟悉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比如《火烧圆明园》一文,“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一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十二生肖喷泉池”的原景和破坏后的景象,学生看后是非常震惊的:多么巧妙的设计,汇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就是因为国家的贫穷落后而不能保护。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圆明园中还有多少这样巧夺天工的设计?这样的课堂改变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增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另一个可以提高效率的方面体现在,老师要讲解点播的段落,可以一下呈现出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生字词的时候,可以将生字在屏幕中投射出来,避免抄写,节约课堂时间,利用课件的放大、反红、标注等功能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
总之,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有助于老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学生与学生情感的互动。不过书本知识的传授仍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技术带来的喜悦的同时,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也不要小觑,期待着教师能让多媒体发挥更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适合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邝笑华 . 建构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六步电化教学法[J] .2004(11) .
[2]徐李军 . 以电教媒体为依托优化小學语文课堂教学[J] .语文课程标准,2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