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明:漫漫调解路 拳拳为民心
2020-08-03林蔚杨海燕
林蔚 杨海燕
与枫桥镇仅一山之隔的兰亭,是一处在青山绿水间融兰文化、书法文化、阳明文化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旅游胜地。
记者慕名而来,是因为在兰亭有位不一样的“和事佬”,30多年来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虽年逾古稀,但依旧乐此不疲地奔走在基层群众矛盾纠纷调解一线。走近绍兴市人大代表张尚明,一探那半生心血背后的初心与坚守。
知行合一,他的心里始终揣着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核心。王阳明墓就建在兰亭郊外,每年都有学者前来研究阳明文化。
“知行合一,尚明践行”。翻开“尚明工作室”的宣传手册,这几个字同样引人注目。
2018年5月以来,兰亭街道在“治理有效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以“致良知”“行良知”为宗旨理念,建立了以多元调解为核心的基层治理综合体——“尚明工作室”,这也结束了张尚明三十多年来调解矛盾纠纷“居无定所”的尴尬处境。
张尚明是何许人?为什么以他的名字成立一个工作室?
张尚明,男,194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籍贯绍兴柯桥,绍兴县首届劳动模范、中国优秀企业家、全国自强模范……但最令他欢喜的却是人大代表这个身份,1983年当选原绍兴县人大代表,2003年至今连续四届当选市人大代表。
“我也记不清楚我到底调解了多少矛盾纠纷。”面对记者的提问,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笑着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一名共产党员,老百姓的事,我一定要去。”
在擔任人大代表的这30多年中,张尚明一直奔走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一线,每年数十起的矛盾经他化解在萌芽状态。
“我是人大代表,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些事情。”这是采访期间张尚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70多岁的老人还是一名法学硕士,他熟谙《宪法》《代表法》《监督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实务导师。
“我深知农民打赢官司的难度、农村上访的艰辛。”早在2009年,他便计划开通一条法律专线,群众有什么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向他咨询,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群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凭借精深的法律知识和树立的威信,他总能让矛盾双方心服口服接受调解,因此,无论大事小事烦心事,乡亲们总会让他来“评评理”,有时候还找到他公司的办公室去求助。而更多时候,张尚明则是“不请自来”。
1999年的一起信访积案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调解。当年,周某丈夫因意外猝死,周某50周岁后每月可领取抚恤金,然而2017年5月,相关部门发现领取抚恤金与政策规定不符,于是对其做了停止发放的处理。周某对此颇感不满,多次到上级信访,作为人大代表的张尚明主动与周某进行沟通,并以结对帮扶的形式给予她生活补助,最终周某化解了心结。
类似调解案件不胜枚举。而当问及“又要经营企业,又要做好调解员的工作,您如何分配时间”时,张尚明却说:“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乡亲们的事,我抽时间也必须去!”
“无论是饭点还是休息时间,甚至半夜,只要有需求他都会出动。”70多岁,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张尚明却“早八晚八”时常干得忘了时间,为此,他的家人坦言,“会有担心,但我们支持他。”
三十多载,心血凝结的“调解十法”
2013年9月,柯桥区某中学学生小豪在上体育课,慢跑热身过程中突然倒地不起,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亲属情绪激动,把学校老师、校长团团围住。得知消息后张尚明马上赶了过去。
调解的过程一波三折,事发当天的凌晨张尚明还在忙这件事。暂时做通了家属工作,第二天一早又为此事四处奔波。张尚明解释说,根据相关规定,在这一事故中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无法律责任。一面是家属诉求200万元,一面是按规定只能提供5万元困难补助,这个差距让张尚明犯了难。
最终经过张尚明的努力,除了学校165000元捐款,他还个人捐款5万元,兰亭一些企业也在他的带动下纷纷慷慨解囊。这些社会资金补偿后,家属基本满意。
“他也不认识我们,我们也不认识他。他就是听到我儿子这个事情,立刻赶了过来,全心全意地帮助我们,我们真的都记在心里。”小豪母亲说张尚明给予他们一家难以忘却的温暖帮助。
“张总还说,以后我哥哥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去找他,他一定会帮到底。”小豪的叔叔难掩感动,“这样好的人,我们还能说什么?”
“对一些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的调解案件,调解员通过充分了解分析案情,提高思想认识,一方面对当事人开展法治宣传、安抚情绪,另一方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找出解决矛盾纠纷的突破口,必要时联系区域内的爱心慈善企业家、慈善义工团队等参与调解,化解纠纷。”这就是张尚明“调解十法”中“安心援助法”的成功实践。
“通过与当事人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消除隔阂,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和矛盾实质……”
“解决基层纠纷尤其是邻里纠纷,需要调解员深入现场‘用脚决策查看各方反映的实地情况……”
“双方或几方争执的问题讲在明处,摆在桌面上,让当事人主体互换,引导双方找出各自的矛盾纠纷分歧点……”
…………
在100平方米尚明工作室内,还有情感化解法、一线调处法、换位思考法等另外9种调解方法与相应案例布满墙面。“我调解了几十年的矛盾纠纷,把那些案例总结归纳起来,就形成了这些调解方法,以便大家学习借鉴。”
“调解工作费时费力,简单的矛盾或许只需一两个小时就能化解,但复杂的花上一两个月也是常有的。”张尚明坦言,要做好调解工作,持之以恒也很重要。
张尚明还说,调解过程中当事人情绪往往都很激动,他们越是激动,调解人员就应该越沉着冷静,要有足够的耐心成为他们的倾听者,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们难处,把他们当家人,才能铆足劲去为他们解决问题。
“现在很多外地人也会来我这儿学习调解矛盾纠纷的模式,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特殊妙招,最关键的还是要用心,有耐心,用对方法,老百姓就会信服你。”
古稀之年,仍旧精神矍铄,张尚明笑着说:“很多人都说我70多岁了,就别瞎折腾了。但我说,只要有一点力气,就没有退休的想法,年纪越大调解就越有经验了。”
深化“枫桥经验”,打造“尚明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说,矛盾处理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基础性工作。解决问题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老百姓都能够顺心满意,我们这个国家才能越来越好。
50多年前,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半个多世纪来,浙江不断传承这一宝贵经验。眼下,浙江在全省推进建设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正是“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在绍兴有句谚语:要到那座桥,先过这个亭。桥就是诸暨枫桥,亭就是柯桥兰亭。
作为当地乡贤和人大代表,张尚明一直秉承“枫桥经验”精神,在为兰亭人民调解矛盾纠纷中,一路披荆斩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非常热心,就是宁愿自己多吃亏点,也要对社会、对政府负责。”“他实实在在为我们解决问题。”“对老百姓的事情非常上心热心。”“他很正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张尚明几十年如一日的调解工作,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名“老娘舅”,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与百姓情怀。
由他领衔的“尚明工作室”,通过发动人大代表、本地乡贤、民间调解员、农村法律顾问、义务救援、慈善义工等民间力量,就地听民情、解民忧,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发挥出多元调解、应急救援、慈善救助、志愿行动、法律服务、民情收集等作用。据统计,“尚明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累计接待群众400多人次,化解矛盾问题150多个,化解率达80%以上,啃下了多块“硬骨头”,群众满意度达100%。
“不但為兰亭街道调解了大量的纠纷矛盾,同时也引导了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到兰亭街道的社会治理过程当中。”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王磊表示,期待“尚明工作室”在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制定工作日接待、联席会议、信息反馈、台账登记事件流转处理和帮扶结对等五项制度,确立“指派”服务、“点单”服务、“微心愿”服务三种服务模式,一方面强化基层治理工作规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便民服务新形式,“尚明工作室”在减少初信初访案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我们也想通过这种尝试,能够把单一的以政府为首的化解,变成一种多元化的矛盾化解模式。”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工作委员会书记邵世昉感慨道。
柯桥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兰亭街道人大工委作了创新和探索,推动“尚明工作室”成为“枫桥经验”的生动典范,打造基层治理“尚明样本”,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为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大担当作为,一直是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