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下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
2020-08-03张露
摘要:伴随着我国金融蛋糕的不断做大和包括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的不断涌现,需要众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企业杰出的人才、先进的企业文化、浓厚的职业氛围等要素,都能够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强而有力的帮助。因此,在对现有人才培养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业联合制定基于工匠精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定向班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三个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 高职院校 金融人才 工匠精神 培养途径
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深化产教融合的指导意见下,基于学生普遍欠缺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精神的现状,要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协同作用,做好高职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打造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强军。
金融“工匠精神”,包括了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事业的专注和创新。它是金融人才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从高职金融人才培养上,学生欠缺金融“工匠精神”较为普遍,仍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一、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工匠精神的统筹引领
金融类专业课程,需要注重诚信品质、法治观念、敬业精神的培育[1]。而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往往是简单参照工科类高职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动手能力,人才培养存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轻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具备契约精神等职业道德的塑造”、“重校内教师教学培养,轻企业专家、企业文化等资源的引入”的情况,导致最终导致毕业后专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真正满足金融实践工作要求。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42,其中金融与证券专业、金融保险专业分别以58、57的高离职率占据前十大高离职专业两席。学生低专业对口率和高离职率并存,学生缺乏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长期适应金融工作。
(二)工匠精神和课堂教学的融合不够
第一,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过程没有把工匠精神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虽然近段时间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教师逐步提升思政元素在课堂的占比,但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缺乏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的塑造效果并不明显。第二,一面是金融技术、金融业态飞速发展,另一面是受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下的学校实训软硬件更新不及时、缺乏实质性校企合作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金融实践课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的点钞、小键盘、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方面,缺乏对新的金融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三)“双师型”队伍有待加强
研究发现,开设了金融类专业的非财经类高职院校占比远高于财经类高职院校数量,作为“万金油”专业,金融高职教育的“双师型”队伍确是相对缺乏的。目前,教师大多来源于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把新理论、新技能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同时,金融科技、金融综合经营不断更新迭代更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四)产教融合不深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两个系统基于共同利益,发挥各自资金、技术、师资等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合作的发展模式[2]。之所以产教融合不深,主要由于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工作中的任何失误或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都可能产生严重影响[3]。因此,企业对接收学生参观实习、教师挂职等比较谨慎,也缺乏和高校深度合作的意愿。校企合作的推进困难、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对称等正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
二、校企双主体下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一)校企联合制定基于工匠精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应对现有合作企业的合作进行深化,积极拓展新的合作企业,全面发挥校企协同效应,充分开展行业调研,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将真实的企业人才需求融入到课程建设,平衡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占比,以任务驱动等方式提升專业本领。此外,以“1+ X”证书制度试点为生长点、突破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共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要素进行考核,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工匠精神。
(二)探索“定向班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调研,以金融产业需求、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创办校企联合定向班。 培养模式上,建立双导师制,由专任教师和企业骨干联合培养,共享共建培养资源,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重视课堂工匠精神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外,提前掌握企业岗前培训内容,实现校内岗位实训与企业岗前培训相融合,既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员到职员的过渡,也为企业未来招工节约成本。 考核方面,由校企共同对定向班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进行考核。 此外,学习可以依托与企业的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把金融企业的优秀职业文化、时下最新的职业技能知识通过专题讲座、“企业杯” 学生技能竞赛、模拟招聘比赛、企业实践等形式贯穿到到人才培养中来,由点到面,形成辐射专业群的效果,促使全体学生工作作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有效提升。
(三)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优势,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保障。第一,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提升现有专任教师增强双师素质。通过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保证金融类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挂职锻炼,进而密切把握金融业最前沿的业务模式、发展动向。第二,吸引企业人才,建设校企融通、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聘请来自银行、券商、互联网金融公司等金融企业中高层、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让他们参与教研活动和教改、科研项目中,参与到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学生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金融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及职业道德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随着金融人才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高职金融类专业要活下去、活得好,不能再囿于所谓条件不足而闭门造车。必须有忧患意识,主动出击,克服校企合作困难,打造专业特色,构建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强军,才能推动专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玉江.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J].大学教育,2019(09):131-133.
[2]刘晓,段伟长.产教融合型企业:内涵逻辑与遴选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9-14.
[3]许捷,李玉菲.新时代金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20):20-24
[4]米高磊,郭福春.“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138-144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职业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ZJG1913818),主持人:张露。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