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画“气韵生动”的重要性
2020-08-03徐敬霜
徐敬霜
摘要:中国画中所讲的笔墨当然不是指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工具的笔与墨。所谓有笔,是说在作画过程中毛笔触纸所划出的线条运行有一波三折,抑扬顿挫,有刚、柔、粗、细的变化,下笔有笔势。若在线条中含有枯、湿、浓、淡的变化,即达到了所谓“笔中有墨”。所谓有墨,是说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小块或大块的墨色具有枯、湿、浓、淡变化的韵味,并使这些小块或大块的墨色亦能具备笔势及中、侧、顺、逆、散锋的笔触感,即达到了所谓“墨中有笔”。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运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054-01
一、前言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问题,中国画的笔墨归纳概括为两个层而,一个是笔墨内涵精神道的层而,另一个是笔墨线条骨法用笔和墨色块而枯、湿、浓、淡等表现的技法层而。
二、中国画笔墨的内涵精神
中国画是自成体系的笔墨文化精神,而笔墨文化又是一个宏大的文化概念,和西方造型艺术观念不同,是各自平行不悖地在发展着。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代表有先秦诸子百家、两汉文学、魏晋玄学、唐代诗歌、宋代理学、清代朴学等,这些学问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链的核心部分,儒、释、道三家学说则形成了互补。
中国的文学艺术皆来自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国画。最好的中国画所表现的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国许多经典的哲学思想都是最好的画论、文论及诗论。例如《易经》,画家们若能读进去,就会发现那是一部很好的画论,其中有很多指导笔墨的辩证法。诚然,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思想的就是“和谐”,这两字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性格。
筆墨是中国画历来的核心命题。笔墨不仅是国画的绘画技法,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画的境界。笔墨不是用来记录自然物象的,则是通过表现自然物象进而表达画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心灵诉求。黄宾虹以毕生实践研究传统笔法,认为“用笔之法,从书法而来”,亦说“白画法失传,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作画全在用笔上下功夫”;还说“作画不求用笔,止谋局部烘染,终不成家”。这使得我们当下的中国画家非常迫切的清晰认知中国画的笔墨,并将笔墨完美的呈现于国画作品的创作中。
三、中国画笔墨的线条技巧
在中国画创作中前人有很多极为宝贵的经验论述。早往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对中国画的品评提出了“六法”论,其中第二条对于笔墨要素的标准要求就首提了“骨法用笔”。《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现今发现的最早期、最全而、最权威的一篇关于绘画理论批评的专论。“六法”更是一个完整的绘画美学体系,涉及到绘画美学中的创作和鉴赏的审美精神、情趣、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艺术审美境界,这首推“骨法用笔”,“骨”在六朝时具有特定的艺术审美范畴,美学中就有刘勰的“风骨”说。书法领域则有卫夫人《笔阵图》提出的:“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谢赫品评江僧宝“用笔骨梗,甚有师法”。文章尚风骨,书法尚骨力,画人尚骨法。用笔这一系列论点贯穿着以本质为先,以内容为主的精神。就人物画来说,写出人物的生命、气韵,是创作的目的,气韵所体现出的骨法是创作的对象。骨的刻画有待于用笔,则属于创作的艺术手法。可以说“六法”的第一法和第二法概括了绘画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就是说,用笔要有骨法,要有内在的骨力。
四、中国画的笔墨运用及表现
当然,在国画创作实践中“骨法用笔”,也就是指笔墨的运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感受。在作画时当毛笔触及纸而一笔下去的瞬间,肉和骨包在一起,笔画中间的那条线就是骨,因此强调“骨法用笔”就必须将中间那根线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让人感觉似有骨架把外一层块而墨色的皮肉支撑起。五代荆浩在其《笔法记>中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荆浩却将“骨法用笔”释为“生死刚正谓之骨”。将人格和价值观都融合进去,这其实就是做人要有正义感、是非观。譬如人在遇到大是大非时要有大节、要有骨气。此言用之于画可谓何其重哉!骨是写的力度体现。历代画论中,“写”的拙辣,无疑要高于“工”的巧致,前者重于神韵的抒发和笔墨本身的审美,为艺而重道;后者是关注外形视觉效果的完善,为技技而重法。北宋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此话被画家千年以来的创作实践所证明。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如论气韵先观笔墨,若无笔墨则无以谈气韵;无笔墨更不是中国画。
五、结语
总之,正如黄宾虹所述‘国画艺术之粗精,高下之分,就在笔墨变化之中,既是笔笔分明,又能浑成一气。既是浑成,又能分明,其中变化就透出造化的消息来。”还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故,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倘若笔墨功力不到家,就不能谓之是成功的中国画家。
参考文献:
[1]吴柯.谈中国画之“气韵生动”[J].美术大观,2009 (007).
[2]梁真.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略谈中国画品赏[J].江西教育,2009(15).
[3]曹瀚.谈中国画创作中的“气”[J].美术,2017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