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博物馆的公众意义

2020-08-03唐健博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摘要:博物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专题性展览——《唐代壁画珍品馆>为例,探索如何将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发挥至最大化。

关键词:博物馆;唐墓壁画;公众意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9. 2;K879.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041-01

一、前言

《唐代壁画珍品馆》中陈列的墓葬壁画以绘画艺术的形式还原、展现中国古代生活的方方而而,其公众功能在丁不仅能够使公众通过唐墓壁画去了解唐代社会生活的本来而目,承载着不可重现的历史意义;而且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向公众传递出唐人独特的审美;此外,穿越千年的壁画也能激起公众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本文亦将从这三个角度去分析唐墓壁画的教育意义。

二、唐墓壁画所展示的唐代历史

陕博展示的壁画均揭取自唐贵族墓葬之中,唐代墓葬形制深受汉儒思想的影响,体现出森严的等级规制。例如唐墓壁画中常见的《列戟图》,唐代列戟制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阿史那忠墓作为唐昭陵的陪葬墓之一,其壁画《列戟图》上为十二戟,符合《唐六典》中的记载。章怀太子墓壁画同样列十四戟,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后死丁巴州,后迁入乾陵,初以雍王礼葬,后追谥日章怀太子,因此其壁画列十四戟而非十八戟,这与其生前雍王身份相符。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万国来朝呈现出一种包容万象的状态。当时长安城外来人口数量庞大,胡汉混杂,这些外来人口带来了新奇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乐器歌舞、奇珍异宝,唐墓壁画就记载下了这一中外交流频繁的社会现象。位于章怀太子墓东壁的《客使图》,从相貌看其中人物有拂秫国使节、新罗使节、室韦族使节。此外,唐墓壁画中还有一类独特的带有特殊历史色彩的人物,即各种贡人——昆仑奴、胡人歌舞伎、侏儒、驯兽师等,例如昭陵新城长公主墓中的《犊车图》。

唐代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对外贸易和朝贡的繁荣与兴盛,很多周边民族的器物被带入长安。作为墓主人生前和身后生活的反映,这些器物也出现在唐墓壁画中。例如房龄大长公主墓中的侍女图中侍女所挣“胡瓶”的造型来源于中亚的粟特金银器,六曲盘的造型则常见于波斯萨珊银器。这些精美的唐墓壁画展现出唐代空前绝后的开放与包容,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风尚、社会习俗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三、唐墓壁画反映的绘画技艺

唐墓壁画十分钟爱仕女、游园、舞乐等妇女形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古人“视死如生”的墓葬观念。例如永泰公主墓中东壁的宫女图,此幅壁画描绘了两组宫女行将相会的场景,尤以为首的红裙仕女最为端庄秀丽,眉目流转。这些手持生活器具的仕女,在画工笔下形象婀娜,光彩照人。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仕女,我们能够领略到画工非凡的造型能力。

就绘画技艺而言,唐墓壁画的作者们完全可以匹敌阎氏兄弟、周日方、张萱等“衣冠贵胄”。但受等级身份等限制,这些画工逐渐淹没在历史中,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身处社会底层却依然掩盖不了他们的冲天才气。唐墓壁画的作者,用勤劳勇敢智慧和鲜血铸造了唐代壁画的历史丰碑,这些工匠画家对唐代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唐代壁画珍品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公众领略到唐代精彩绝伦的壁画艺术,更重要的在于对这些万千工匠画家铭记于心,让这些历史无名者在一代又一代参观者中绵延不断的传承下去。

四、公众保护意识

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唐代壁画珍品馆》里的壁画文物展品大多为复制品,即便是透过这些复制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很大一部分壁画受不可抗拒的自然或人为因素已经脱落、掉色,甚至部分毁坏严重。历经千百年,曾经鲜艳的朱红、绛紫、靛蓝、藤黄等颜色已经开始氧化褪色,那些仕女或巧笑倩兮、或顾盼生姿的音容笑貌己然模糊。

这些珍贵的残破的壁画,更能唤起每一个参观者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物的保护之心。纵然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需要专业的科学与技术手段,但更需要公众的参与:文明看展,不随意触摸、涂抹、毁坏文物。

《唐代壁画珍品馆》在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中仍存在不足。博物馆展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慎重选题、明确展品受众对象;多渠道筹措经费;利用各种手段多元化宣传展览;應用数字展览扩大临时展览的影响;开发、营销相关文化产品等措施来保障展览的成功举办!

参考文献:

[1]陈璐.“画工”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2]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珍品[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2011.

[3]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李林甫,陈仲夫(注).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4 (01).

作者简介:唐健博(1996-),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首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