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经典中汲取时代养分

2020-08-03陈树连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发展现状

摘要: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深受中国历代丈人的喜爱。学者熊秉明先生曾说: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书法艺术也最能体现中国的哲学:黑与白、巧与拙、藏与露、虚与实、是天地、阴阳对立统一的体现。书法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心性的艺术:“书为心画”即是如此,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审美、志趣。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书法艺术却在逐渐式微。基于此,为了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国民形成对书法文化的正确理解,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当代书法发展现状中的几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对发扬我国优秀书法传统文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当代书法;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29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018-02

一、前言

中国书法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京剧”“中医”“武术”并列为中国四大国粹。我国的书法文化源远流长,书法文化源于文字,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到周朝成熟的金文(钟鼎文),再到秦朝的大小篆书,乃至于以后衍生的隶行草楷,书法文化历经时代变迁而不倒,始终散发着艺术的魅力,这是因为文字是国家的命脉。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书法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曾被日本、韩国等多个东亚国家效仿,并衍生出一系列的东亚国家书法文化。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始终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从未受到过外界的干扰,也即是说,中国传统书法的发展变化带有的是中国本土艺术的特点,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印记。

二、回归书法艺术的本质与核心

启功先生在论及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时谈到:书法艺术其本质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摹写。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可以引导人们思想观念跟随时代的潮流。因为书法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反映时代精神的。”书法艺术的内涵与核心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而:表现对象:以汉字为载体。表现内容: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书写情感:寄情感于点画、结体和章法中去。中国书法历经五千年的变化,其内涵与核心却不曾改变。如何在秉承书法本质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气息,这是当代书法工作者应该思索的一个重要命题。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学习书法并不是为了参展、获奖、炒作,而是修身、抒情、正心。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必成俗学”。书法艺术需要这样的素心人来传承。

(一)当下丑书盛行原因分析

书法历来奉经典作品为圭臬,但是近年来,部分书家在创作方式和风格上表现得越来越背离传统书法的书写,形成了所谓的“丑书现象”,这个话题也作为当代书坛一个热点话题,备受争议,有人赞扬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贬低其诋毁书法文化,背弃了传统书法以“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为核心的审美准则。

而造成这种“丑书现象”的原因:

一是来自于艺术创作自身的规律,书法艺术家也在力求创新,在写作材料、写作手法等方而不断创新,宁要丑的,也不死守那一套程式化的写作手法,从篆到楷,从繁到简,汉字的演替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走过了2000多年,书法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定式,书法家找不到创新的突破口,于是,就有了“丑书”盛行这种现象。

二是源于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便利化,中国书法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后,逐渐融入西方文化,一部分书法家突破文化藩篱,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和日本现代书道,开启“现代书法”的序幕,最具代表性的是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现代书法首展》,一部分书家不遗余力地对经典帖学意义进行个性化消解。

(二)经典书法名篇的意义与精神内质

经典书法名篇,名冠古今,众人眼中却只见书法,而不见思想,而书法的真正含义就在于其表达的精神内质,书法形式上的平整、流利其实并不是评价书法艺术的根本标准,经典书法名篇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写出的字一个个虽然是抽象的符号,但是其有形象感,若静若动,若起若卧。还有就是它的内在表现,它传达出来的精神内质。

三大行书中《兰亭序》为王羲之的诸行书冠冕之作,体现出魏晋时期士大夫感叹人生无常、寄情山水的情思与襟怀。充分体现王羲之书法“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特色。《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不计工拙,字随情绪波动而摇摆多姿,字势更显雄强勃郁。《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之作,心情苦闷。通篇跌宕起伏,行距参差错落。大小反差极大,给人恣肆奇绝的感受。

三位作者在书写时都处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不同的情感抒发直接影响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三件作品在融入书家情感之后变得多姿多彩,瑰丽神奇。不再拘泥于旧的法度,反而是手随着情感变化,节奏随心绪起伏,大小参差、浓淡兼施、方圆并济,既符合审美规律,又脱离法度束缚,达到从心所欲,心手相畅的境界。

文字本来的意义在于记录,在于抒情。只有沿着情感的轨迹用笔抒发出来,方能成其经典。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书法作品的精神内质体现在“文以载道”、书为心画”。王羲之经典名篇烂亭序》中的行气和曲水一样有左右摇摆,点画似兰叶一样摇曳多姿。魏晋的隐士精神在此篇得到完美的诠释:情之所钟,正在吾辈,在茂林修竹中,也在清流激湍里。全文二十一個“之”字无一字书写重复雷同,试问没有不激不厉的平和,怎么会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祭侄文稿》则又异于前两篇,这是一篇字字泣血的文稿,说是祭文,倒不如说是檄文。在与安史叛军交战的过程中,得知侄子季明被敌军斩首,丧侄之痛在文稿中显得格外突出。“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不计工拙的用笔,随处涂抹造成的大小墨块和渴笔让人仿佛见证了颜真卿书写时声泪俱下、怒发冲冠的情绪波动。与王羲之内揠手法不同,颜真卿的书法采用外拓字形,结合篆籀之气,显得宽博雄浑。也只有这样的情感支撑,才能使后人目睹此幅作品时感受到惊天泣地的视觉冲击。

相比《兰亭序》的幽情,《寒食帖》则表现出苏轼被贬黄州时苦闷的心情,乌台诗案过后,苏轼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不得办公,还被监视在地僻的黄州东坡。“今年又苫雨,两月秋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字形越来越大,和首行相比反差甚巨。在极端恶劣的艰苦环境中,文字也随心情变得沉重,使得苏轼书法绵里裹铁的特色愈加突出。

三、书法创作与文化素养

(一)当代书法展览自作诗词现象

书法艺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演变进程中展现了恒久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写内容也在不断的演变中,现代的书法研究与实践使书法的视觉艺术层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书法走向形式之上,当今书法展厅展现的千篇一律的都是唐诗宋词,抄录古诗词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书写内容。

近几年来自作诗词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书家的青睐,自作诗词作为创作内容的作品虽然多了,但质量高的作品还是少之又少,兼具诗词书法二美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往往一个展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是抄写古代诗文,百分之十是自作诗联。有些自作诗联写得不伦不类,往往贻笑大方,不但没给书法作品增色,相反给书法作品大打折扣。

(二)文化素养对创作者的影响

书法创作之首位,即文化素养,肚里有点墨,下笔方自如,书法家必须具备三大文化素养:即美学、史学、技法素养,书法创作的终极目的就是彰显书写者的独特个性,体现书法的本质,黄山谷的“作字之法”有效表达了“修养,墨方能尽妙”的观点,体现了文化素养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

纵观书法史,历代大书法家,无一不是满腹经纶的文人,晋右军王羲之,师承卫夫人,家学渊博。欧阳询太常博士;颜真卿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公,人称“颜鲁公;柳公权二十九岁登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黄庭坚是江西诗派鼻祖,官达国子监教授等;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蔡襄,翰林院学士。这些充分证明了一个成功的书法家一定是有深厚学养的。苏轼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胸中有数万卷书方使得笔下无一点尘,绝不是会提笔写字就敢称书法家。

四、对当代书法创新的思考

(一)当代书法面貌雷同的原因分析

十一届国展前后,以“二王”手札为取法主体的帖学书风兴盛,正所谓‘新帖学”,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代表书家。因“千人一而”,后期也遭到了批评。甚至在这一时期的作品评审中,出现了学生入展而老师遭遇淘汰的尴尬局而,就是缘于书风雷同。像古人,像今人,像名家,像老师,唯独不像自己,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书法艺术的“同质化”。“同质化”是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信息传播的迅速与便捷,使人们接受的信息日趋一致,人们发现身边的东西越来越雷同,书法学院教学的模式化、书坛的“跟风现象”、“集字式”创作是导致“雷同”现象发生的三驾马车。而这些都是由于功利与浮躁所带来的,书法作品大多以玩弄技巧为主,性情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很难嫁接和发挥,因为浮躁和功利,所以重复多思考少,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性情的缺失,内容的缺失,气息的缺失,在信息爆炸、冷漠浮躁、功利化、同质化的环境下,书法创作更要保证其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要让每件书法作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二)大数据时代对书法创新的意义

我们处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海量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这对书法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书法创作可以搜集数据,激发灵感,拓宽书法知识而,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构思新的书法作品,同时,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被别人借鉴,可以互相交流书法作品,对书法创作提供更多的素材。

大数据时代提供的不仅是海量图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的对比和分析能够轻松在数以百万计的电子书籍中找到你想要的关键信息,并且通过对比,我们能把同一笔画、同一偏旁,或者同一作者前后跨度几十年的作品进行纵向对比。再比如针对某一书法问题。不同的作者关于对这些问题的著述和评论都将在大数据检索中一览无余。

“大数据”的重要意义远不止此,它可以将古代和现代所有法帖、碑刻作品录入系统,找到所有作品中的高频词汇对临帖和创作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大数据”对当下一些心存侥幸者也有警醒作用。中国书协取消了第十一届国展的一件获奖作品,这件隶书“君子行道,贤者履仁”对联,在出版书籍《石门颂集联>中能找到原型。这在以往的展览中想发现是有难度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图文只要输入、搜索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三)考古研究新成果对书法创作者的启示

二十世纪以来,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二十世纪的书法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甲骨文字、敦煌遗书、秦汉简牍的发现和挖掘被罗振玉先生称之为未曾有的“文字之福”时期,这不仅是学术的大幸,也是中國书法艺术的大幸,比如,甲骨书法融入大篆笔意,笔法变得丰富了,线条中也蕴含着挥洒意趣。既能保留甲骨文的一些优点,又能对现代书法进行很好地改进,使我国书法更加精进。

晚清书家李瑞清、郑孝胥认为,自从汉简出现以后“书法之密尽泄”,“书法复古指日可待”。流沙坠简一出土,碑帖的这层而纱被撕掉了,书法家们看到敦煌汉简的写本墨迹时都兴奋莫名。沃兴华先生说:“汉简直接就是毛笔写出来的,你用不着做这个功夫了,什么‘透过笔锋看刀锋,汉简书法的笔锋就在上而,很清楚,不用再去想象了。我们通过笔锋还可以看到汉代人书写过程中的提按、顿挫和粗细、起伏变化,完全没有失真,完全真实地保留下来一种原始状态,对我们研究隶书的写法很有帮助。”

五、结语

中国书法艺术是国家的财富,是国人的自豪。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将书法艺术传承和发扬。但是当今社会的书法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正视和解决的,更好地发展书法是当今社会书法领域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

注释:

[1]宗绪升.熊秉明书学思想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

[2]何欢.对中国书法史分期问题的思考[J].美术观察.2020 (02).

[3]白砥.中和:书法的审美标准[J].美术观察.2008 (06).

[4]陈方既.从“丑书”的观赏说起[J].中国书法.2014 (11).

[5]韩立平.本体笔法境界——北宋文人书学的核心命题[J].中国书法.2018(06).

[6]元国霞.民国中期(1925-1937)京津地区章草书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陈树连(1961-),男,湖北云梦人,大专学历,副研究馆员,湖北省云梦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发展现状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