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经济学教学的中英对比思考

2020-08-03邓艾严诗颖

时代金融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邓艾 严诗颖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学教学内容无法和经济学研究或应用快速融合;缺乏培养自主创新且有独立思维能力的经济学人才机制等。通过对比中国和英国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 中英教育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一、中国经济学教育简述与简评

我国高校经济学授课方式分为展示课和讲座型授课。其中一个学期的展示课大概有一节到两节,以课本知识为主,课堂将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成员在课下收集资料,集中研讨,形成成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座型授课以老师传授为主,主要内容是以课本为主,把学生和书本知识连接起来,基本属于灌输性授课。两种类型的教学,最后都以理论知识考察为主要检测方式来检验学习成果。综合这种教学结果来看,学生最终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学位证明。

由此,我们可以找出这种经济学教育课堂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在课堂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参与为辅;二是教学以理论为主,强调课本内容,鲜有课外或社会上正在出现的经济学话题;三是因为教育的单向输入,由教师向学习强灌,而没有开发出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动手能力;四是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但引用的经典经济案例不多,不能开阔学生视野,不能引导学生建立全面思维理性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结果会培养出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应届经济学毕业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地掌握最新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典型案例,借以建立更加开阔的视野,丰富更多的经济学渠道,以开展独立思考或研究经济现象,尤其是正在影响社会的经济学现象,投身入经济学专业最新领域数研究。

二、英国经济学教育简述与简评

在英国,经济学的教学课堂分为三种课堂模式:讲座、讨论课、实践课。讲座以讲解专业知识理论和近期学术发展为主,课堂分为:老师为课堂主讲一小时,20分钟小组讨论,40分钟个人看法阐述;讨论课是以导师的博士生为指导者,选择学生做自我陈述,相对较为轻松,课堂时间为40分钟,20分钟小组讨论,然后进行个人观点阐述;实践课是以模拟经济学案例为主,学生单独作为决策者面对不同案例做出决定。上课方式更偏向学生主导型课堂,在上课的前一周,老师会提前在教务系统文件夹中上传预习资料,上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知识点基础介绍,约3到5个章节,第二部分10到20篇相关论文,第三部分3到5个题目。课堂讲义以实时学术成果,相关案例为主。具体以剑桥大学为例,其经济学教学理念为:自由教育,科技和教育结合,鼓励探索未知。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剑桥大学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解放个性,鼓励创新,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基础观点,以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全面理性看待问题,有创新意识的领导人才为目标。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英国的经济学教育特征为:一是在课堂方式上,从学生本身出发,以学生为课堂主要参与者和主要领导者;二是从学习内容上解放个性,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个人思维方式培养;三是在教学理念上鼓励自主创新,兴趣探索;四是在整体上做到教育与时代同步发展,尽量减少专业时代脱节现象;五是理论教育基础扎实。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英国的教学成果是:学生无论是在处理相关事务的思维能力上,还是专业与时代结合的程度上,都比较速度快,融合度高。缺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加强。

三、中英教学特点优劣势对比

与英国相异,中国在教学的理念上更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们比英国获取更多理论型人才,为个人做经济学研究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平台。从社会角度看则是教育的极大浪费,因为理论扎实,并不以代表实践应用也扎实。中国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老师的课堂参与度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大都以共性教育为主,难以建立个人思维能力,缺少实践性。从社会角度来看,没有充分挖掘出学生的个人潜能,无法快速创造社会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实时学术报告少,学生独立处理专业案例的能力偏低,因为专注于考试,侧重于应试内容,限制了学生学习范围,磨灭学习兴趣,忽视培养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无论是中国式教育,还是英国式教育,都存在自己的优势和弊端。但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是:无论是在意识上,在创新维上,在独立分析判斷能力上,要培养出专业本领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学生,这是硬道理。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的创新是纸上谈兵,没有思维能力的纯理论型人才是社会的浪费。

四、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中经济学教学的改进建议

其一,在教学方式上,增加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实时案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全面的独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全面理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在现时代,增加经济学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教学内容。究其根本,要从经济学的高等教育课堂方式上发生改变:首先,要从课堂模式上改变,由传统的满堂灌转变为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新式课堂,增加学生独立学习空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结束前留出由学生主导的观点发表时间,及时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同时又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思考的空间。其次,要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供必要的机会和平台,这一点可以从课堂类型的改变上实现,例如新增经济学案例分析处理的课堂形式,以各种类型的经济问题案例为学习讲义,增加学生独立处理案件的机会,一方面,为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提供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为培养全面理性的思维模式提供机会。这种教育方式,既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上有质量,又增加学生对对所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在保证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又注重学生理性独立思维模式的培养。在获得理论型人才的同时又挖掘出独立处理判断事情的潜能。

其二,在教学内容上,在保持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增加实时学术研究,做到教育上的与时俱进。为避免应届经济学毕业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最新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的脱节,那么在课堂上教什么内容才能让应届经济学毕业生学有所用,迅速与经济学研究、应用迅速接轨?例如:电子商务、区块链等一些新型知识,应该成为课堂内容。如果本校对相关的经济现象研究不深,那也不妨把这类新型的社会经济现象作为学生讨论的课题,让学生的思维找开空间,也是一种引导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其他的渠道来丰富对此类经济现象的追根溯源,这为学生的思考和追求学术打开通道。这种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应届经济学毕业生,在掌握基础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能接触到最新理论成果,并带有自己的理解,在毕业后的经济学研究或应用领域都能快速融入,并与时代接轨。

其三,在教学理念上,减少课本对学生的束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兴趣性,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应当鼓励学生去探索经济学课本之外的其他领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放学生个性。例如:增加其他领域经济学的考试内容,引起学生对其他经济学学习领域的关注;再比如:增加课堂中对其他领域的研究,通过课堂或考试内容逐步扩大学生学习范围,解放学习个性,增加经济学专业学习兴趣。新的教育理念向学生传达经济学的多方面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全面型经济学人才。

总而言之,当前经济学高等教育在经济学研究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依旧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存在隐患,为培养新型人才,我们务必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重新审视经济学教育体制,努力做到与时俱进,鼓励自主探索创新,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自主型、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夯实平台。

参考文献

[1]姬超,颜玮.中国经济学教育中的问题和出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44-148.

基金项目:本文由中央高校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号:2018XJTSZY—01。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