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与“重要窗口”相适应的人大理论高地
2020-08-03卢群星
卢群星
江南仲春,草长莺飞。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浙江,提出了“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殷切希望,体现了对浙江的特别肯定和特别感情。人大理论研究工作,作为“全面展示”中的重要“一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抓住特别机遇,付出特别努力,打造与“重要窗口”相适应的“人大理论高地”,为浙江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实现高蹈理想,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清醒的方法论自觉。
打造人大理论高地,必须形成标识性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就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崇高而独特的制度地位,取得伟大实践成就。对标对表“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人大理论要在话语体系构建上更进一步,积极打造人大理论高地,勇于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在制度定位上,要深刻阐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体,与西方以三权分立、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制度有本质区别。在制度精神上,要深刻阐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奉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厉行民主法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制度实践上,要深刻阐释人大制度、人大工作和人大建设这三块基石的丰富内涵和广阔边界。在制度术语上,要深刻阐释人大制度的关键词和高频词:“政体”“根本政治制度”“民主法治的第一线”“权力机关”“立法机关”“代表机关”“工作机关”“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选举任免权”“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等的概念和操作。我们有必要且有条件从人大制度的起源、内容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从研究回答如何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重大时代性课题中,提炼形成自己的标识性概念,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促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人大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制度研究的起点上,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搭建一个学术和话语上的“家”,因为有“家”才有“爱”,才有人大理论研究者“回家”的路。
打造人大理论高地,必须产生具有“窗口”意义的标志性成果。见浙江,见中国,见天下,除了伟大的实践本身,必须有标志性理论成果予以支撑。要紧扣“伟大思想”产生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的科学指南,是人大理论研究的本源和重点。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3年至2007年,还同时担任了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浙江人民对总书记感情很深。我们要深入阐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在浙江的萌芽发展和实践轨迹,不断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最新发展,展开深入、持续的研究,成为人大理论研究的“责任田”和看家本领。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重要指示产生新的理论成果。总书记强调了疫情防控要慎终如始、复工复产要化危为机、改革开放要不断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补齐短板、发展不平稳不充分问题要率先突破、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等七个方面的问题,落实好这些重要指示,人大职能发挥非常重要,有的需要立法配套,有的需要监督跟进,这也给人大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南和广阔空间。要紧扣浙江省域特点和人大日常工作重点产生新的理论成果。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确定今年的理论研究主题是“人大制度与省域治理现代化”,涵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地改革”“民营经济”“数字经济”“街道人大工作”等系列领域,我们要深入梳理,真正把最具特色的亮点、最有效的做法、最管用的经验,发现出来、研究起来并加以理论化。无论哪种新理论成果,都应当充分反映浙江经验、浙江元素,力争成为标志性成果,切实起到“重要窗口”的作用。
打造人大理论高地,必须坚持“可用”“可数”“可见”的导向。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应当引领实践,是为“可用”。实践中,人大理论研究至少存在两种进路。一种是比较纯粹的思想理念研究。例如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阐发,例如对世界各国议会制度原理的比较,都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另一种是实务研究,例如对人大执法检查的效率和效力、提高审议意见质量等问题的研究,通常要提出意见和建议。前者侧重于形而上,追求理论的成熟和思想的坚定,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也是有利的。后者侧重于形而下,体现直接的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两种研究成果,如果达到各自目的,就是“有用”“可用”,反之,则不然。去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理论要“有引领力”,“理论要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实际上是在更高站位、更宽视野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打造人大理论高地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继续努力克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务求形成高质量、可操作、能转化的理论成果。同时,理论研究内含了“可数”的要求,“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质量,无一定规模的数量即无质量,理论高地就基本是虚言。人大理论研究还应在“可见”上下功夫,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要强化窗口意识,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专题研讨会、报刊理论专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等方式发布发表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力争扩大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人大理论高地,必须建设相对集中的精英理论队伍。人大理论高地,同时应是理论人才高地,但目前显然还存在差距。全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共有48000名左右,从事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人员主要是人大工作人员,估计也就数百人,这些同志大多是业务工作外兼顾研究。人大系统外的专家学者总体上对人大了解不够、兴趣不高,近年来,申报省人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专家学者较少。我们要利用“重要窗口”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人大理论研究的社会声誉,改变人才窘迫的状况。首先要树立“自家的和尚好念经”的理念,大力动员人大系统的老领导、老同志参与理论研究工作,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青年理论研究人才,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理论研究队伍。要激发人大同志的初心情怀,多写多发高质量的文章。4月下旬,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率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提高地方立法质量重在精细化》一文,这是我省人大系统近年来在最高级别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理论文章,产生良好的感召力。同时,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邀请“外来的和尚”加盟人大理论研究,通过课题合作、會议研讨等方式,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开展协同研究。目前,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和人大研究基地两个实体性平台各有特点和优势,对集聚各方人才、打造人大理论高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作者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