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2020-08-03沙立卫
沙立卫
清江浦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六百年的婉转跌宕,抒写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篇章,众多的传统技艺将清江浦装扮得华丽多姿,激发出“吴楚文化圈”、“运河文化圈”“清韵多元文化圈”等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极大地推动了清江浦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全面挖掘,揭开传统尘封的面纱
非物质文化是遗落在泥土里的珠玉,一经发掘就大放异彩。清江浦区高度重视民间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在辖区内进行普查,上报线索千余条,梳理项目百余项。目前,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整理、认定、挖掘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传说等项目56个,各级非遗传承人约50人,其中“骨康關节炎外敷药酒炮制技艺”、“浦楼酱油手工制作技艺”为江苏省非遗传承项目。
筑牢阵地,积储非遗千钧之能量
多年来,清江浦区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阵地建设。打造非遗展示中心和非遗工坊。
在区文化馆投入近40万元建设了面积约300平方米的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现场展演等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个,民间工艺项目20个。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7大类22个项目,民间文学:娃娃井传说、钵池山传说、三国传说;传统戏剧:淮海戏、淮剧、京剧荀派艺术、提线木偶;传统技艺:吹糖技艺、杆秤制作技艺、淮扬菜烹饪技艺;人生礼俗:清河婚俗;传统医药:程氏针灸、宋氏骨科;传统体育与竞技:抖空竹、闹龙舟、石锁功、游身八卦连环长剑;传统美术:蛋雕、剪纸、撕纸画、仿生线编、周氏牡丹。另外还展示了串珠、虎头鞋、吹塑纸画、布艺画、中国结、十字绣等众多民间手工艺作品。在清江文庙投入近20万元,建设约40平方米的非遗工坊,布陈非遗作品300余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交流、学习平台,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
建设校园非遗传承基地。按照“传承有地,传承有人”的原则,经过认真筛选、慎重核查、全面认定,对具有非遗元素的校园挂牌。目前已经挂牌的有“凤凰新村幼儿园糖画基地”“人民小学戏曲传承基地”“繁荣小学剪纸传承基地”“清河实验小学综合传承基地”“承德路幼儿园面塑基地”。通过非遗人的讲授,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打造基层非遗展示场所。社区文化建设是最基础、最贴近群众的文化工程,为使非遗文化“零距离”走进村镇,清江浦区在部分街道、镇,建设非遗展示室,主要陈列老记忆的实物、手工作品,如剪纸、串珠、线织画、中国结等,社区文化站定期组织观看,邀请非遗传承人作专题培训,深受群众喜爱,成为非遗文化一道淳朴的风景线。
成立非遗协会。非遗人零星分布,2016年清江浦区率先成立非遗协会,目前协会会员已达140人。非遗协会经常组织非遗研讨和交流学习活动,不断提升技艺水平。
活态传承,打开非遗多彩空间
利用传统节日组织非遗展演展示,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深入社区、商场、学校、军营、市民广场举办不同主题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每年举办30余场,参与人数达5万人次,既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又调动了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借助民俗文化,宣传非遗项目。每年的清江浦庙会,20多个非遗项目,争奇斗艳,前来观看的市民达2万多人,他们流连于非遗作品前,惊叹于传统文化所发出的光芒。运用现代手段,宣传非遗作品。为拓展非遗知晓空间,清江浦区利用“文韵清江浦”、“文化馆”、“非遗协会”等微信公众号及“文旅云”APP,推出非遗活动内容,在线展示非遗作品;在抗击疫情期间,清江浦区推出的《非遗抗疫情特别作品》,登录“学习强国”平台。《文韵清江浦》、《文史纵横》等刊物展示非遗成果,推动了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的蓬勃健康发展。
市场运作,开拓非遗生存的磁场
市场化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渠道,生产性保护要求既要保持非遗的“传统性”,又要有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既要重视“社会效益”,又要关注“经济效益”。在文旅融合的今天,非遗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为此,清江浦区开展了“名师带徒”活动,激励师徒提升技艺水平,为非遗生存储备人才,同时促成文创产品研创公司和非遗人签约,开发非遗产品,让非遗产品进入市场,赢得人群。目前“清江浦糖画”“淮安蛋雕”“线织画”“肖像印”“瓷刻”“古字画修复”已成为清江浦非遗文化的符号,部分传统技艺走出国门远到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展示展销,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尽显传统珠玉之光。为了进一步拓展非遗生存磁场,鼓励非遗传承人创建工作室、私人小作坊,创建了“烙铁画”、“古字画修复”、“糖画”、“梅花拳馆”“布艺”“中国结”等工作室;“仿生线编”、“沙家牛肉”“娟画”“杆秤制作”“浦楼白糖酱油酿造”等私人小作坊。这些工作室和私人小作坊,极大地刺激着非遗传承人将更多更好的产品带入市场,赢得口碑。
非遗是一项长期建设的工程,也是一项永远无法完备的工作,要求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学会创新,既要重视保护,又要加大传承,在非遗行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执著的心,就一定能将非物质文化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责编 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