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
2020-08-03张保仁崔英姜倩倩曹慧
张保仁 崔英 姜倩倩 曹慧
摘 要: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学校农科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进行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该文分析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了修订课程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以期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为农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壤肥料学;实施途径;新农科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9-0150-03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il and Fertilizer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Zhang Baoren et al.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Weif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Weifang 261061, China)
Abstract: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compulsory course for agricultural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course is an necessary cho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urse were analyz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revis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ing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were explored, so as to form the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major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100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共同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了新农科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提出了新农科建设要开创“三条路径”,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高标准建设好农林“金专”、“金课”和“高地”[2]。
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学校农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将有关土壤和肥料的知识分成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2门课程进行讲授。近年来,随着学科交叉融合力度的加大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许多高校都将2门课程合并为1门课程——土壤肥料学,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组成、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分布、农田土壤生态保护和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營养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肥料种类性质及合理施用等,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在“新农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土壤肥料学课堂教学,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是每个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到土壤肥料学的教学当中,针对当前土壤肥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以期为农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1 土壤肥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农业发展历史、土壤水肥气热因子及其相互协调、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各种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综合作用、施肥与植物产品的品质及人类健康,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融入思政元素相对容易,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存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几方面。
1.1 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师生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有些授课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关系,没有认识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教育强国战略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应承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3];学生对专业课的内容比较重视,以为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必需的,专业知识才是他们的立身安命之本,而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枯燥的,且内容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关系不大,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不积极、不主动,课堂不听讲、考前突击成为思政课学习的常态,对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视更无从谈起。
1.2 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课程教学大纲中对思政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学内容中没有明确的思政设计,缺乏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导致课程思政的开展无章可循;另外,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对师生思政意识和水平没有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这也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课程思政的动力。
1.3 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 要想达到良好的思政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目前《土壤肥料学》存在授课方法手段相对单一的现象,不能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课程思政改革,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没有起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 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2.1 修订教学目标,增加思政内容 在原有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强化情感价值目标,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何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2.2 调整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4]。通过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的梳理,充分挖掘专业理论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从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方面开展思政教育。在讲授土壤肥料学科发展概况时,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壤肥料学乃至大农学的实践思想、理论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授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时,可结合我国土壤退化及污染现状,引发学生对土壤及环境问题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在讨论土壤水肥气热因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时,让学生懂得只有水、肥、气、热因子相互协调,土壤肥力才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结合复混肥料、缓释肥料和微生物菌剂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结合施肥与植物产品品质及人类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过量施肥对农业产品品质的影响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树立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另外,在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中,还应当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成长规律及心理特征,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促进课程思政的开展。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效率 课程思政的标准和目标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讲授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课程思政效果。要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翻转课堂等网上载体平台,结合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在讨论区上传一些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形成该课程专有的教学资源库,与学生线上互动交流,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心田,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5]。因此,线下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课程知识点与教学案例结合起来[5],通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授土壤肥力、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等知识点时,可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从家乡农田采集土样,进行土壤质地的分析和肥力的测定,然后根据分析、测定的结果和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规律,制定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作物种类和施肥方案。此案例将土壤肥力、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植物施肥原理和施肥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的情怀。
2.4 改革考核方式,增强思政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6]。课程考核是评判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收获什么、收获多少的重要标准。具有思政功能的《土壤肥料学》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评价,也是树立“三农”意识、培养“三农”情怀的评价。因此,不仅要变传统“一考定终身”的结果性考试考核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还要在考核内容上加以改革,除了考核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进行更为全面的道德考量,从而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2.5 强化团队建设,提升思政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根据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7]。因此,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收到理想的思政效果,就需要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课程思政意识。一是加强对授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授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使教师深入理解和高度重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更全面、更生动地开展课堂讲解与组织,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二是授课教师在课堂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敢于约束和管理,实现“传道”和“授业、解惑”的统一。三是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交流,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动态,把思想政治教育“惊涛拍岸”的声势与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结合起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3 结语
作为高等学校农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进行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修订课程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充分挖掘出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之中,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培养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具有“一懂两爱”情怀的三农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北京: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教司.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3]刘方方,范忠軍,孙淼.《细胞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科学视界,2020(1):40-41.
[4]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5]潘鹤林,黄婕,卢扬,等.高校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0(1):110-114.
[6]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28-29.
[7]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4-10.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