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2020-08-03娄云朱国美
娄云 朱国美
摘 要:该文介绍了滁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滁州市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对策;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 X5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9-0142-03
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农业生产的负面伴随产物,具有随机性大、多样性强、复杂度高、监测难度大等特点[1],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农业面源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农村生态系统和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3]。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正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4],农业面源污染的多源性、广泛性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所在[5]。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仅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村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也是做好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立足于滁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梳理分析了化肥、农药、农膜和畜禽粪便等不同污染源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滁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农药 农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施用农药是保证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滁州市农药使用主体正逐步由分散的个体农户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转移,全市现有统防统治组织2379个,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44%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8%以上,通过病虫精准测报、加快药械替代、实施统防统治、开展绿色防控等措施,指导适期防治,提高农药利用效率、降低农药用量和提升防治效果。全市农药使用量已由2015年最高值5958t(实物量),减至2019年的5017t,减幅为15.8%;平均农药施用量为7.01kg/hm2。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数据,2019年全国农药利用率为39.8%,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但仍比发达国家低10~20 个百分点[6],余下的部分农药流失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农药的过量使用、结构不合理和不规范使用,导致有效利用率较低,是造成农药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主要因素[7]。
1.2 化肥 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了在人多地少的国家粮食自给的奇迹。自2015年以来,滁州市推广化肥“三替两减”模式(新型高效肥料替代传统肥料、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先进施肥方式替代落后施肥方式,科学减少化肥用量、合理减少施肥次数),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实现了负增长。2019年全市化肥总用量32.28万t(纯养分),较2015年减少3.43万t,减幅达9.6%,平均施用化肥450kg/hm2。2019年全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9.2%,滁州市水稻、小麦氮磷钾化肥利用率分别为44.8%、30%和46%。据安徽省两地研究结果,麦稻轮作制下农田氮肥流失率在6%~9%,磷肥流失率在0.45%~1.2%[8,9]。农田过量施肥是导致作物肥料利用效率下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并将会损害土壤的长期生产能力,使得高效率的农业生产难以为继[10]。
1.3 农膜 农膜具有保温、保墒、增肥、除草等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用地膜的覆盖占比不断升高,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在增加农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滁州市地膜覆盖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尤以分水岭地区发展“五早”作物居多。近年来,滁州市强化源头控制,从地膜替代、减量和减少残留3条技术路径上,推广地膜减量替代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治理“白色污染”,推动地膜的科学合理利用。2019年全市农膜总用量超过3800t,其中地膜约占60%,地膜覆盖面积约4万hm2。据滁州市地膜残留监测国控点调查监测,0~30cm土壤中残留量在9.5~26.1kg/hm2,当季地膜回收率约为80%。由于目前使用的绝大部分地膜为不可降解的塑料,尤其是残存小碎片膜回收较难,自行分解极慢,累积残留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污染土壤环境。研究表明,随着土壤中残膜量的增加,土壤容不断增大、孔隙率减小、pH上升、有效养分下降,对作物的出苗保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均产生了严重影响[11]。
1.4 畜禽糞污 畜禽粪污既是污染源,也是可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近年来,通过实施畜牧振兴计划,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畜牧业新技术模式,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畜牧业科技示范场点,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动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19年,全市现有规模畜禽养殖场1277家,其中大型规模畜禽养殖场420家。据滁州市畜牧兽医局测算,全市畜禽粪污产生量为690.30万t,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达到85%以上,局部性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仍然严重。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大量畜禽粪污的产生,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如不能及时处理和转化利用,任其随意排放流失,不仅浪费宝贵的有机资源,还污染空气(恶臭)、水体,滋生蚊虫和传播病原体。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滁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尚缺乏集成配套、成本可控、简便实用的成熟技术体系,治理大多以工程防治、农艺防治为主,尚未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技术与管理的有效结合、种植和养殖的有机融合、局部与整体的衔接不够,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理解不透彻、技术落实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具体。
2.2 缺乏有效的经济利益驱动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仍占主体,许多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和观念根深蒂固,农业清洁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程度低,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引导不足,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适宜的低成本、增效益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方法,很难让农民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