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农村扶贫项目提高审计效率的方法研究

2020-08-03付小宸

时代金融 2020年17期

付小宸

摘要:本篇针对为保证农村扶贫项目精准落实中,多次对同一项目进行审核的现状与审计效率受到制约之间的矛盾,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主要通过实现扶贫项目的相关数据电子化、中标单位由上级政府统一协调、建立事中监督体制以及增强审计工作重要性的意識形态建设四个方面,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扶贫项目的审计效率,确保扶贫项目精准落实。

关键词:扶贫项目  审计效率  审计成本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工作的力度、深度和精准度至关重要[1]。对此,各地区多次组成扶贫项目检查组或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农村扶贫项目进行审核检查,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然而,从审计效率的角度出发,针对同一个扶贫项目,反复进行审核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消耗。因此,如何在保证扶贫工作精准落实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本篇相较于其他提升审计效率的文章,着重从提高县级以下政府基础工作质量和扶贫项目实施流程的角度出发。

一、农村扶贫项目审计现状及相关问题

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剩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2]。扶贫工作按计划逐步实施的背后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扶贫支出连续两年超过4000亿资金,其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审计工作主要面向产业到户补贴项目、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以及公共、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审核。以下是审计过程中阻碍审计效率提升的三个因素。

(一)相关数据分散或不规范

在审计过程中,多数乡镇政府的项目档案以纸质形式提供甚至还有部分数据手写提供或者无迹可寻。相关数据分散严重制约了审计效率,每次对同一项目进行审核工作,数据都需重新查找调用,加大审计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审核过程中数据遗失的风险。此外,数据分散不便于做事后抽样审计,现如今对于扶贫项目的档案使用详细审计,仅在实地盘点时使用抽样审计。

部分县级以下政府从事会计相关人员匮乏或知识储备有限,数据录入不规范或原始凭证不齐全。审计过程中,多次出现会计人员离岗或新上任者对已发生的项目所知甚少的情况。这些会计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也导致审计人员无法与项目负责人及时沟通协调,从而增加沟通成本,制约审计效率。

(二)基础设施建设中标流程不明确

扶贫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均需要招标建设,招标公示、中标说明、中标公示等环节为扶贫项目中重要的审计内容。现如今招标方为各县级以下政府也就是被审核方,审计过程中中标流程不规范的情况较为普遍,例如中标时间在完工时间之后、各项档案资料与工程量不一致等。

因此,当扶贫项目介入多方共同完成时,其中资金的可控性也受到相应制约,审计质量无从保证。为保证扶贫项目精准落实,把每一笔资金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节省扶贫项目衍生出来的后续审计成本,招标方的设立将有待斟酌,亦或是针对中标单位做相应的监管和制约。

(三)事后监督使审计可控范围有限

审计工作通常为事后监管,在扶贫项目落实一定时间之后经行审计检查。相较于普通审计工作,扶贫项目更注重扶贫项目落实情况、扶贫资金分配情况、扶贫项目管理情况以及扶贫项目收益情况。除扶贫项目收益情况,其他审计项目从根本上讲无需事后监督。事后监督不仅增加了审计不可控范围,而且促使了为弥补这种不可控的漏洞采取多次事后审计的方式出现,虽然其目的是争取缩小不可控范围达到精准落实的效果。

对于精准扶贫项目,事后监督存在时效性不足,严重制约审计质量以及多次监察增加审计成本导致资金使用效益降低等问题。因此,针对农村扶贫项目,为实现高效精准扶贫,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是否还要秉承事后监管的审计工作值得深思。

二、针对农村扶贫项目提高审计效率的对策

(一)项目档案中重要数据电子化

针对数据难以整合的问题,在扶贫工作实施的同时应记录相应的电子数据,建立配套的电子档案软件,及时录入数据,及时将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公示。建立电子档案也有助于查明信息的来龙去脉,例如产业到户补贴项目中分配给各家各户不同的农产品,由于种类繁多,数目繁多,纸质材料繁琐且不宜整合。采用电子表格统计分配的情况将更加客观清楚,为审计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保证数据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加强电子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做到每次数据的录入和更改系统都有实时记录也尤为重要。

此外,针对缺少项目档案的规范条款,很多原始凭证例如会议纪要、中标说明等材料层次不齐的情况,扶贫办应规范并简化扶贫项目的具体审核标准,并要求各县级以下政府把与扶贫项目相关的记账凭证从总账中单独提取出来,与其他资料合并做成电子档案,以备事后审计抽样,同时将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

(二)中标单位要与县级政府共同协调选择

现如今,各乡镇政府根据所管辖村所需的公共设施进行招标建设,面临着多方利益体作用下推进扶贫项目的现状,其中的资金效益可控性受到制约。因此,对于中标单位的选择,乡镇政府需要与上级政府共同协调选择不得自行招标建设。对于屡次延期完工或者完工成效与村委会上报需求不一致的建设单位,相关人员可上报扶贫办,并取消其中标资格或进行相应处罚。

消弱乡镇政府独立选择中标单位的权力并且制约中标单位在具体实施中偷工减料的行为是在根本上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实施流程,保障基础工作质量,从而提高后续审计工作的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再次增进资金利用效益[3]。

(三)采取事中监督事后抽查的审计方式

为保障扶贫项目高效精准落实,并且提高审计质量,针对审核项目收益情况的扶贫项目可采取事中监督,从村委会提出项目的会议纪要到上级政府的批复再到财政拨款凭证直到项目建设落实,扶贫办可安排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远程跟踪项目的进程。这也同时要求每个项目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方便审计人员远程调动。项目落实后,审计人员再进行实地抽查盘点,提交该项目的审计报告并同时将其录入该项目的电子档案。

把事后多次审计变成事中督促事后抽查的单次高质量审计方法,不仅做到精准落实扶贫项目,而且大幅度提高审计质量。虽然建立电子档案增加了审计成本,但节省了多次审计所消耗的人力和物,从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长远角度来讲,这一制度上的改革将对其受益匪浅。

(四)增强会计、审计工作的责任意识

扶贫项目审计过程中,乡镇政府的会计人员知识储备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状,这严重制约了扶贫项目的基础工作质量,也将对未来实现电子档案形成影响。因此,乡镇政府应定期展开会计知识普及讲座,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会计工作的责任意识。

同时也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积极认识,审计工作并非形式主义,而是推动扶贫工作稳健进行的必要手段。只有乡镇政府切实把审计工作作为落实扶贫项目中的一步,积极配合完成审计工作,审计效率才能在实质上得以提升。

三、结论

建立项目电子档案、在中标流程中加强监管、采取事中监督事后抽查的审计方法以及增强乡镇政府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扶贫项目的基础工作质量,将直接促进审计效率的提升。早日实现农村项目档案电子化,早日提升乡镇政府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仅能够提高扶贫项目的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增强资金效益,而且对未来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也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起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令云.新时期倡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因探析[J].人文之友,2017(9):100-103.

[2]凌薇.全球视野下的扶贫新局面[J].农经,2018(3):86-89.

[3]胡明友.高校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6):123-125.

作者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