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低年级学生高效地进行试验观察
2020-08-03徐春芳
徐春芳
实验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实验中利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在实验仪器或者设备的帮助下,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那么如何让生理和心理管控能力都较弱的低年级段学生,高效地进行试验观察,是值得研究的。下面就是笔者基于这两年的低年级段小学科学教学,对实验观察高效性的研究与探讨。
一、任务驱动促高效
实验观察,是贯穿于整个科学实验过程的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观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既没有心理上想要去收集科学事实数据的想法,也没有生理上各种感觉系统相互协同的基础。因而,为低年级段的学生安排实验观察需要老师格外费心。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叶》一课时,刚开始直接把树叶分发给了学生,这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异常兴奋。在好不容易听我讲解完常用的观察方法(鼻子闻、眼睛看、耳朵听、皮肤触摸)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验观察。表面上,学生观察得很热闹很积极,但是到了汇报交流的环节,问题就出现了:他们的实验观察其实很单一。例如,用眼睛看,学生在说出了颜色和形状之后,居然找不到其他眼睛能发现的叶的特点了。上完这节课后,我马上就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是什么限制了学生的观察?答案很明显,问题在我,因为没有给出“任务”!没有了有趣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实验观察也就只能停留在他们的前概念上,根本没有深入。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对我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在课上,我没有讲解观察方法,而是直接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同学们,调皮的树叶宝宝找不到它的家人了,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帮帮它们,让它们快点回家?”学生一听,要帮助树叶宝宝,立马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他们通过看,很快发现除了颜色、形状外,叶子的叶缘、叶脉、叶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不仅如此,由于卫矛和香樟树的树叶外形有些相似,很多学生很快想到用其他方法分辨,如,闻闻它们的气味……简简单单地给学生加个任务,他们的学习状态就明显不同,不仅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学习的效率了提高了很多。
二、激趣活动促高效
低年级段的實验观察周期一般都较长,不管是老的科教版三年级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还是现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的“植物”单元,观察周期都长达4~6周之久。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对于耐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很难从第一周坚持观察到第六周。要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维持学生的观察热情是关键。就如我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我们知道的植物”单元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种植任务:水培大蒜,并观察大蒜的生长变化。第一周,学生很热情地把自己种好的大蒜带到学校给我看,完成率达百分之九十。第二周要交观察记录表了,这时候的完成率已经下降了一半。这怎么能行?完成率都成问题,更别提高效观察了,估计到了第三周、第四周还在继续观察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于是,我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得去观察,观察得更高效?我把每人完成水培大蒜的任务,改成了四人小组的活动,并要求学生把大蒜带到学校,放在班级的植物角,每天随时可以去观察,比一比谁观察得最仔细,每周每组评出一名观察之星。这样一来,学生平时就会更细心地观察,明显提高了观察效率。
三、拓展延伸促高效
在科学实验中,老师大多会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方法的讲解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上,而忽略了拓展延伸环节的重要性。低年级段的科学课每周只有一节,如果仅仅靠这一周才有的40分钟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可谓是杯水车薪,效果甚微。这时候如果能安排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拓展延伸,在课堂观察技能和方法掌握的同时,让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展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我想这样的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才是学生思想得到升华的最好见证。例如,小学科学一年级《观察叶》这一课,在课堂完成了叶子观察之后,我布置了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去收集树叶,完成树叶贴画。这个作业看似和课堂的实验观察无关,其实是很好地把课堂所学的本领应用到课后作业中。为了制作美丽的树叶贴画,学生需要去寻找那些颜色、形状、叶缘、叶柄不同的树叶,这正是课堂的延伸和强化。而在教学“动物”这个单元时,我给学生安排的拓展延伸作业是:从身体结构到运动形式,观察一种虫子。这个活动如果是确定了某种小动物,很容易局限他们的观察,如果让他们自己任意选取一种进行观察,更能激发其观察的兴趣,这不正是课堂实验观察的再次强化吗?从课上到课后,实验观察不断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大大提高了实验观察的效率。
总而言之,低年级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实验观察时的注意力和耐久性不是特别好,科学老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设置任务模式去驱动孩子进行实验观察,安排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维持长期的实验观察,布置课后的拓展活动紧紧与课堂实验观察相联系,从多层多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验观察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