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帝王谥号为何越来越长

2020-08-03黄金生

新传奇 2020年23期
关键词:谥号帝王皇帝

黄金生

谥号是对古代帝王的盖棺定论。“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是贬,严于斧钺”,死后得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谥号,对帝王来说意义重大。谥号本是对逝者生前品行功绩的客观评价,为何帝王的谥号越来越长,还多是溢美之词?

公元前626年,楚王熊恽的长子商臣在太傅潘崇的策划下发动政变,率领宫中的警卫部队包围王宫,要求楚王立即上吊自杀。在行将断气之时,楚王听到商臣和潘崇商议给他上谥号为“灵”,突然睁开眼睛,死死地瞪着商臣。商臣见父亲这个表情,安慰他不用“灵”字,换为“成”字。楚王一听,这才闭上了眼睛。

按照《中国古代谥法》(以下简称谥法)的解释“安民立政曰成”,自然是美谥。而“乱而不损曰灵”,表面意思就是把国家搞乱了,但是还没到不可挽回的程度。实际就是指帝王荒唐胡闹、胡作非为。

谥号是对古代帝王的盖棺定论。“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是贬,严于斧钺”,死后得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谥号,对帝王来说当然意义重大。

“一字褒而华衮,一字贬而斧钺”

一般认为,谥号产生于西周初年,开始只是先人避讳死者生前之名的方式。有了谥号,人们就不再稱呼死者生前的名字,用以区别前代和后代的王侯贵族。

刚开始,谥号并不具有褒贬先人的性质,目的一为避讳,二为表彰。人们认为死者为大,对坏字眼总不肯轻易取之,而是“诔列其行而作之”“取于尊隆”,隐恶扬善,以告死者,以慰生者。而且只给有爵位的人赐谥号。

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陪臣执掌国命,谥法出现了变化。诸侯的谥号不再请天子,而由其子弟大臣议定,一般卿大夫甚至贵夫人也有谥号,还出现了私谥。

春秋战国之际,在儒家的推动下,谥法具有了评价逝者生前品行功绩的作用,谥号才有了美恶褒贬之分。“一字褒而华衮,一字贬而斧钺”,谥号成为子孙百世不能更改的定论。

到秦朝后,谥法曾一度遭到废止。秦始皇剪灭六国后,下令废除谥法。他认为后代君王议论前代君王,是以下犯上。朕称“始皇帝”,后代君王的称号只用数字表示,下面依次是“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突出帝王尊严,不许群臣和后人对他随便加以评议,更不容指摘自己的过失。公元前207年,大泽乡起义的首领陈胜被车夫杀死,后被儒生们谥为“隐王”。由此打破了秦始皇有关谥法的禁令。

西汉初年,刘邦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受儒生们的影响较大,他意识到谥法对他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就下令叔孙通制定关于谥法的礼仪制度。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打败项羽后,很快谥其生母为昭灵夫人,追尊其兄刘伯为武哀侯,接着又给一些异姓诸侯王赐予谥号,把谥法作为他巩固新生政权的法宝,并在朝廷中正式设立管理王公列侯谥法的职官,即大鸿胪。谥号从而成为神化皇帝的工具。

汉代多“孝”,魏晋尚“武”

西汉时期,除了高帝刘邦以及短暂称帝27天无谥的海昏侯,从孝惠帝始,皇帝谥号皆加“孝”。东汉除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外,其余诸帝的谥号均带“孝”字。

汉代以儒家作为其统治思想,而儒家讲究以孝治天下,且孝对治国平天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谥法又是统治者进行道德评价的统治手段,既然孝对治国平天下的作用这么大,自然应该在皇帝的谥号中加入“孝”字。所以,要说古代帝王谥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非“孝”字莫属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不长,但是皇帝换得跟走马花灯似的,不乏奇葩、暴君、荒淫之辈,弑父、弑兄上位的也不在少数,但死后仍然多为美谥。这一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武”字,有9位帝王(魏、晋、成汉、后赵、宋、齐、梁、陈、北周)单谥为“武”。与“武”组合的谥号还有孝武、昭武、武宣、武昭、懿武、成武、献武、武桓等。谥号“武”的频繁使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发、各个政权间互相征伐,帝王多有征伐武功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在战乱时期,人们对于武力的推崇。

唐代的加谥之风

唐以前,皇帝一般都以谥号称呼,谥号多为单或二字,也有少数三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等。但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就刮起一股“加谥”之风。

唐高祖李渊被谥为太武皇帝,为二字复谥。唐太宗李世民被谥为文皇帝,为一字单谥,还都很正常。上元元年(674),唐高宗李治把李渊从“太武皇帝”改成“神尧皇帝”,李世民从传统的“文皇帝”变成叠床架屋的“文武圣皇帝”。李世民“文”“武”“圣”三大美谥加身,可谓谥号里的顶配。但要论霸气,还是比不过给他加谥的唐高宗,他在位晚期自称“天皇”,尊武则天为“天后”,驾崩后,谥号“天皇大帝”。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又将前几任谥号全部重新上了一遍,先是高祖、太宗和高宗加“大圣”之号(高宗谥号就变成了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又再次为之前五代祖宗全部加谥至7字(太宗谥号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之后唐代皇帝谥号字数不定,多为4字、5字到9字之间。字数最多的是唐宣宗李忱的“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共18个字。

好词加到自己先辈的谥号之中,谥号也就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吹捧的工具。

到清代各帝谥号终于增加到史无前例的长度。清太祖努尔哈赤初谥“武皇帝”,后被子孙不断加强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成为中国谥法史上的最长纪录,共25字。清太宗、顺治帝、雍正帝、乾隆帝、道光帝为23字谥;其余康熙帝、嘉庆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均为21字。直至宣统帝被辛亥革命推翻,无谥。

虽然谥号是在评价逝者生前品行功绩,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主张为君父讳恶,主张用隐讳的手法,为尊者、贤者和亲者讳。皇位大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儿子给父亲谥号,强调“孝”的统治者自然要践行这一原则,所以帝王恶谥少也在情理之中。负责为大行皇帝拟谥的官员大部分是科举进士科出身,他们又多以文辞能力见长,因此皇帝的谥议文中便会盛赞君王功德,充满溢美之词。

(《国家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谥号帝王皇帝
为何隋之前皇帝多称“帝”,唐之后皇帝多称“宗”
帝王计划
皇帝谥号“放飞史”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谥号
黑色帝王颛顼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帝王蟹
漫话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