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前景探索

2020-08-03李薇蒋鑫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7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李薇 蒋鑫

摘 要:“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进一步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前景探索。本研究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优势和必要性出发,分析其发展现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有效整合建设的建议,以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以提升各领域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这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开展线上“互联网+”志愿服务的优势

“互联网+”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形式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是能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为处于不同区域的群众提供志愿服务。这改变了以往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多围绕学校周边开展的状况,为有日常课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碎片化志愿服务的机会,有效解决了时间短、距离远、成本高的问题,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常态化。二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将不同需求与志愿服务快速精准地进行匹配对接。这改变了以往志愿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状态,能有效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切实改善志愿服务质量。

(二)大学生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虽然具有独特优势,但如果与传统线下的志愿服务完全分割,难免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线上志愿活动不能有效针对所有的服务对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不仅面向青少年,如家教等,还面向不同年龄、阶层和经济条件的人群。中老年群体对互联网的接受度、信任度和使用熟悉度远远低于青少年,对于这类群体,开展线上志愿服务具有不小的局限性。另外,相对于物质条件较好的群体,经济落后地区的群体更加需要志愿服务,但这类群体往往不具备较好的互联网基础条件,因此在短期内难以仅通过线上方式享受到志愿服务。

第二,传统的面对面的志愿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非所有的志愿服务都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取得效果。比如,家教、法律咨询、科普等可以利用线上的方式取得服务效果,但涉及对残障、孤寡老人的关怀,以及到医院、博物馆、养老院等特定场所的志愿服务,还是要依靠面对面的观察、沟通以及更多的情感交流和行为互动才能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

因此,大学生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的协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能够补齐短板,发挥各自优势,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催生出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它能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现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线上线下分割的状态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网络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途径,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线上线下分割的状态。比如,信息库内志愿者的资料与实际的志愿者情况存在差异,信息数据更新滞后;部分志愿服务为了宣传效果,被过度美化,导致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差距过大,真实性受到群众质疑。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据分析,影响了资源整合功效的发挥,不能凸显“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

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呈现线上线下分割的状态,但不可否认,二者融合的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融合做出了尝试。比如,部分高校开始统一使用PU口袋校园作为志愿服务招募的线上平台,大大简化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流程;部分高校使用线上视频录制答疑课程的方式开展朋辈互助志愿服务,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了考试不合格的人数,又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参与到朋辈互助的志愿服务中。

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叠加,许多高校在探索二者融合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新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订更新,仅将传统志愿服务固有的规章照搬到新的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两张皮”和制度空白的现象。第二,缺乏专业团队进行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目前,志愿服务往往由大学生志愿骨干同时负责线下志愿服务开展和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由于其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可能出现线上线下边界不清晰、多头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此外,为体现互联网创新模式,个别志愿者团队将线下才能发挥实效的志愿服务强行移植到网络平台中,进行形合而神分的假性融合。简而言之,在线上线下志愿服务融合的快速发展中,大多数高校缺乏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和规章制度,志愿团队的建设也缺乏适应性改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務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前提

充分了解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及服务活动开展环节的特点,认真分析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协同的志愿服务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做好顶层设计,是发挥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协同发展最大优势的前提。就不同的服务对象而言,交叉分析其年龄、学历、经济条件和工作性质等信息,可以得出年轻、学历层次较高、经济条件较好、工作前沿具有创新特点的群体对于线上志愿服务的接受程度较高。就不同的服务项目而言,操作性较强、受地域限制较大的,如再就业人士、残障人士技能培训类志愿服务,场馆、医院、景点的安全引导类志愿服务等,主要开展线下志愿服务;而法律咨询、家教、心理咨询等受地域限制较小的服务项目,可以线上线下合理规划主辅侧重,以达到“1+1>2”的效果。就不同服务活动的开展环节来说,一般分为招募、培训、活动过程、总结宣传等。其中,以线上平台为基础发布通知,有利于简化招募流程;而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的培训、志愿服务、宣传等,有利于志愿服务进入不同人群视野,扩大受众范围。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激励形式,使大学生志愿者获得满足感,从而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二)有效整合建设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根本

第一,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比如,建立资源共享、实名认证的志愿者数据库,记录并及时更新志愿者的注册内容、服务历史、特长、意愿等信息,使志愿者资源可以在安全的网络平台共享;建立便携交互、用户体验感良好的志愿服务对接端口,以便志愿者和服务需求對象快速对接。第二,完善适合新发展模式的制度规范和培训体系。一是建立新发展模式所需要的新制度规范,如维护、管理、监督、考核、激励等,消除制度空白,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依据;二是定期为志愿者和管理维护人员提供有利于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分类进阶培训,降低大学生志愿者和管理维护人员的准入门槛,从而减少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带来的影响,促使志愿团队衔接平稳有序,保障志愿服务运作质量。第三,建立多样化的反馈沟通渠道。通过线上平台资源对接的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有效输出志愿者资源;同时,定期走访不同高校、社区和政府部门,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通过充分沟通反馈和经验交流,改进服务质量,修正发展方向,开发合作资源。第四,开展种类丰富、创新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宣传形式。比如,一对一、一对多的线上线下服务,长期与短期结合的关怀慰问,线下的演出活动、线上的微视频展示,在线的互动交流及平台的留言解答等。通过成果总结性和过程生动性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推广,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形成榜样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新模式的志愿服务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响应了“互联网+”新时代的呼吁,整合了有效资源,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形式,打破了志愿服务的时空限制,方便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不同群体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了志愿服务的实效。同时,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协同发展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大学生的奉献和责任意识,是实践育人形式的创新。然而,事物在发展的初期总是不完善的,这就更需要高校、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对新的发展模式进行更多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我们相信,大学生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具有令人期待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晏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44).

[2]张亚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3]卢宁.“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7,(3).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