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冷刺激联合口腔护理对脑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率的影响
2020-08-03宋玉华
宋玉华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 商丘476100)
脑出血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危重症,因脑出血后血肿会形成占位性效应,损伤脑组织神经,并对舌下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产生影响,进而造成吞咽功能障碍,导致患者进食、饮水困难,严重者可引起肺部感染,降低生存质量[1]。 因此,需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脑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改善吞咽功能。 咽部局部冷刺激通过对患者咽部感受器施加有效刺激,可较好地增强吞咽动作,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在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 鉴于此,本研究探讨脑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联合应用咽部冷刺激及口腔护理对其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率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的脑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6 例,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 例。 观察组男24 例,女19 例;年龄55~80 岁,平均年龄(69.25±5.81)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3 例,脑叶9 例,丘脑10 例,小脑6 例, 脑干5 例。 对照组男25 例, 女18 例; 年龄56~80 岁,平均年龄(69.08±5.6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4 例,脑叶8 例,丘脑12 例,小脑5 例,脑干4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2]中脑出血诊断标准;意识清晰;精神系统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自愿参与本研究。(2)排除标准:存在其他脑血管疾病者;存在心、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异常者;口腔破溃者;不能配合治疗或中途退出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等,并进行舌咽部按摩。
1.3.2 观察组 实施咽部冷刺激联合口腔护理。(1)口腔护理: 依据患者口腔pH 值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用不滴水的湿棉球,细致、轻柔地擦洗患者口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完整性,同时注意舌苔颜色、溃疡、炎症、充血等情况,及时给予对症干预;护理过程中向患者讲解口腔清洁的重要性,获取理解与配合,以调动护理及治疗的主动性。(2)咽部冷刺激:预先制备0℃冰生理盐水,将3 根棉签浸入其中,患者保持坐位,操作者用软布牵拉稳定患者舌尖,在前基底部、咽喉部、腭弓用棉签涂擦刺激,注意避免引起患者恶心反应、呛咳,一轮结束后更换棉签, 并进行下一轮刺激, 共5 轮,15 min/次,3 次/d;同时用棉签刺激玉液、金津穴位,指导患者做咀嚼运动,多次凭空吞咽,并练习缩舌头及伸舌头,2 次/d。15 d 为1 个疗程,共干预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0 d 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评估两组吞咽功能,分数1~10 分,分数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好[3]。(2)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0 d 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观察两组饮水情况,患者保持坐位饮温水30 ml,5 s 内一口顺利饮完为1 级;5 s 内需2 次饮完,或>5 s 一次饮完,无呛咳,为2 级;一次饮完,有呛咳为3 级;≥2 次饮完,有呛咳为4 级;30 ml 温水咽下有困难,且多次出现呛咳,为5 级[4]。(3)记录两组肺部感染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吞咽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吞咽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对比(分,±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3 43 14.318 8.953 0.000 0.000 t P干预前 干预后 t P 3.98±1.49 3.87±1.42 0.350 0.727 8.37±1.35 6.75±1.56 5.149 0.000
2.2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对比 两组干预前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干预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对比(级,±s)
表2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对比(级,±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3 43 7.824 5.686 0.000 0.000 t P干预前 干预后 t P 3.59±1.02 3.64±1.05 0.224 0.823 2.19±0.58 2.56±0.67 2.738 0.008
2.3 两组肺部感染率对比 观察组肺部感染1 例,发生率为2.33%(1/43);对照组肺部感染4 例,发生率为9.30%(4/43);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9,P=0.167)。
3 讨论
人体吞咽过程可分为口腔期、咽期、食管期,而脑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主要发生在前2 个阶段,患者常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吞咽动作不连贯, 易导致进食、饮水过程中出现呛咳。 因脑出血后存在水肿、血肿,会造成患者脑部皮质层损伤,并对双侧皮层脑干束或真性球麻痹造成损伤,进而出现假性球麻痹,影响咽喉部肌肉运动,导致吞咽活动不协调,引起口咽肌肉痉挛,造成吞咽功能障碍,极易因误吸而出现肺部感染,危及生命安全[5]。 因此,临床需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 以帮助脑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0 d 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升高, 洼田饮水试验评级降低,肺部感染率较低,表明脑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联合应用咽部冷刺激及口腔护理, 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分析其原因在于,咽部冷刺激通过对患者的前基底部、咽喉部、腭弓等施加冷刺激,可对吞咽反射感受器进行调节,促使吞咽反应时间缩短,进而提高吞咽功能;同时可有效刺激口腔肌群, 并使食物知觉敏感度及吞咽反射区域敏感度提高,促使吞咽反射加强,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吞咽反射功能,降低误咽、误吸风险;还可使咽部运动启动的阈值下降,有助于导入吞咽前感觉冲动,进而有效刺激吞咽运动,改善吞咽功能[6~7]。 此外,通过咽部冷刺激可增加舌、咽喉、脸部等肌肉运动,提高吞咽次数,有助于改善相应肌群运动灵活性及协调性,进而减少误吸发生率,显著降低肺部感染风险。而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可正常进食,并获取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早期恢复身体健康。 侯玉芹等[8]研究发现,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咽部冷刺激,有助于提高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并缩短住院周期,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在此基础上结合口腔护理,可有效维持患者口腔的湿润度及清洁度,减少感染发生,同时可加强患者护理配合度,有助于提高咽部冷刺激效果,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吞咽功能,增强身躯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脑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联合应用咽部冷刺激及口腔护理,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