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技能竞赛助力水产技术推广人才振兴的思考
2020-08-03王虹人张翔鲍华伟
文/王虹人 张翔 鲍华伟
本文分析了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推进渔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标志性活动,对提升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服务现代渔业能力,促进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以飨读者进一步共同探讨发掘竞赛之潜力。
水产技术推广人才是渔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渔业的重要建设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技术技能的重要传承者,在推动现代渔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渔民科技需求上得来,渔业科技成果下得去”的重要纽带,其业务素质的提升将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提供保障。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推进渔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标志性活动,对提升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服务现代渔业能力,促进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竞赛背景及现状
渔业行业自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以来,截至2019年底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2万余人次,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在海淡水养殖、海淡水繁育、水生物病害防治、捕捞加工、质量检验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部分高技能人才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人,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在体系内培养既在专业理论上具有工程师(及以上)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在技能操作上具有技师(及以上)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推广人才,全面提升了体系人才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造就出一支能力强、活力足、效能高的适应渔业绿色发展需求的推广人才队伍,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进入渔业生产领域,我国渔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提高了产量,先进装备提高了效率,各种原良种改善了养殖结构,但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服务产业能力受经费短缺、知识技能更新难、事务性工作较多等因素制约,无法满足渔农民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也严重制约了推广队伍参与创新实践和成果推广的积极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要求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面对的“农民技术需求强,服务产业能力弱”“绿色发展需求强,技术创新实践弱”“人才成长需求强,上升条件支持弱”矛盾日益凸显。
为呼应乡村振兴需求,解决“三强”“三弱”矛盾,为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自2015年起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前两届竞赛先后产生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0余名、“全国技术能手”3名、省级“技术能手”百余名,受到了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热烈欢迎。2019年,我站聚焦渔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创新竞赛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涵,取得良好效果,并推出了5名行业内新一批全国技术能手(见表1),得到了于康震副部长的肯定性批示。
二、举办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取得的成效
举办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是培养和选拔优秀水产技术推广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技能竞赛,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万名大练兵,千名大比武的良好局面,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解决了当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部分难题,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在行业内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提升技能、服务渔业、履行职能”的目标,树立了渔业队伍形象,提升了渔业科技服务供给能力的效果,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以赛促学,选拔了一批人才
竞赛在全体系掀起了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潮,有效提高了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的整体职业技能素质。2019年各省级预赛共推出8名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8名省级技术能手和2名地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总决赛前5名的选手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第6名~20名选手被授予“全国农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不仅使获奖选手感受到切切实实的荣誉与实惠,也在全行业形成强烈的“技术成就工匠之师,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和激励效应,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自发钻研业务苦练技能的积极性,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在各级工会和人社部门的支持下,竞赛优秀选手通过申办“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创新发展,不断弘扬劳模精神,得到全国总工会的高度肯定。
(二)以赛练兵,铸造了一支队伍
各地有关部门积极响应组织预赛,参加决赛的33个省、市、区中,共有近30个省份举办了省级预赛,千余名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参与培训和选拔,通过各级竞赛充分展示了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实力。大赛激励了广大水产技术推广职工立足岗位成长、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学习技能、更好地履行水产技术推广国家队公益性职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提升服务渔业服务渔民能力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邀请专家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相关技术指导,打通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校的交流渠道,让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有更多机会参与创新实践与科研成果的推广,破解推广人员技术创新实践弱问题,铸造了一支全新的服务到位的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三)以赛扩效,宣传了一个体系
多年来,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栉风沐雨,默默奉献,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往往疏于宣传,社会知名度及认可度不高。通过技能竞赛,得到新华社、央视十三频道、《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央视二频道在大赛期间同步开展网络直播,不仅宣传了水产技术推广高技能人才的突出事迹,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水产技术推广的年轻人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也取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全行业及社会中营造出重视渔业技能、尊重农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以赛聚才,凝聚了一个行业
通过技能竞赛,行政部门、推广机构、水产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等有机联结到一起。在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协调下,竞赛规格、荣誉不断提升;各地推广机构对大赛倾力支持、认真筹备;来自20多家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在教材编写、试题库修订、裁判选拔、竞赛保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十余家企业为竞赛提供了技术、耗材、资金等多方面支持。竞赛集全体系、部机关、多院所、强企业之力,形成了“政、产、学、研、推、企”合力办好竞赛的局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行业凝聚力,带动渔业技术支撑体系跨越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思考建议
技能竞赛的成功举办得到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高度认可,为助力水产技术推广人才振兴提供了巨大帮助,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发掘竞赛潜力,为渔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继续健全竞赛长效机制
三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的成功举办,基本形成了从省到全国两年一届的长效机制。但仍有部分地区采用赛前选拔少量选手集中开展强化训练的方式,许多基层推广人员没有得到培训和参赛的机会。例如本届竞赛过程中,仅山东省、河南省等地举办了地市级竞赛,县级竞赛更是局限在山东省部分地区。为此,建议将竞赛长效机制不断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省级、市级、区县级的多级竞赛平台,使竞赛长效化、常态化、多极化、系统化,为广大推广人员创造更多提升技能、更新知识的机会与渠道。
(二)进一步完善竞赛激励机制
目前竞赛奖励机制尚不完善,参赛人员中只有极少部分能够获得荣誉,从而导致部分人员无法得到有效激励,备赛积极性不足。建议继续建立健全水产职业技能竞赛表彰奖励制度,尽快建立以省部级表彰为导向,所在单位奖励为主、社会奖励为辅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建立激励制度,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表现突出的选手在工资奖金、职务晋升、学习培训、遴选评优等方面予以挂钩奖励,激发水产推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技能提升、选拔奖励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一直以来,推广人员知识更新难就是制约技术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有效带动全体系开展技术大练兵,从基层掀起了推广人员主动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服务产业的热情,并培养出6000多名既有工程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有技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推广人才,为解决知识更新难与服务能力弱问题提供了强大助力。建议继续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加强技能提升培训和“双师型”技能人才培养,配合新一轮水产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逐步构建省、市、县分级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体系,加快实施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职业技能大赛为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提供了技能展示、素质提升、能力晋升的重要平台,为水产技术推广人才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如何利用大赛延伸价值链、整合智力资源、助力人才振兴仍然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
(表1)
林功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福建省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工程师。
林功师从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5年多以来,每年检测水产品约500批次,主持完成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代谢物、喹诺酮类等十多项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开发与运用并顺利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实验室扩项认证;在《中国渔业质量标准》《渔业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参与修订地方标准1项;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水产品中禁用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农业(水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暨首届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个人一等奖、团体一等奖;参加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个人第一名、团体第一名;先后荣获“福建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三次获评单位“年度优秀个人”。
林楠,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现为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心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林楠先后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补助资金专项、福建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及发展专项、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专项等科研、推广类项目工作、《凡纳滨对虾生态养殖模式应用示范》《斑节对虾(金刚虾)低盐养殖技术试验示范》等十余项项目。在《水生生物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5篇;累计检测对虾、石斑鱼、鳗鲡等水生动物疫病样品800多批次,参与应急检测30余次;先后取得“水产病害防治员”“农业技术员”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参加全国农业(水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暨首届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获个人二等奖;参加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个人一等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李镕,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10年参加工作,现任广东省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养殖业部四级主任科员。
李镕先后发表了《大口黑鲈家系早期形态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大口黑鲈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两种杂交黄颡鱼的生长与形态差异分析》《广州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行政执法的实践与思考》等多篇学术成果;获得水产养殖工程师资格证、职业兽医资格证(水生动物类);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广东省水生动物防治员比武大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和团体一等奖,荣获广东省经济创新能手称号;参加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刘朋,中共党员,现工作于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刘朋负责组织开展山东省水产病害精准测报工作,科学设置200余个监测点,统计测报数据3万余条,快速处置病例400余起;连续多年组织全省16市300多个测报点开展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测报工作,测报面积50余万亩,培训各级水生动物防控人员1000余人,指导全省各级推广机构累计举办技术培训300余期,培训约28000人次,编印技术10万余份;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及农业技术推广等各类课题15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英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篇;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项、三等奖,青年科技奖,农林水系统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参加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段翠兰,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质量安全科副科长。
段翠兰先后荣获江苏省渔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渔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特别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先后主持和参加农业部专项、省科技厅支撑计划、省农业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省水产三新工程等多个项目研究和实施。段翠兰主持的《微食物环结构和功能在太湖渔业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中的技术研究》项目中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主持的《青虾健康养殖环境中耐药性的分子生态学机理与风险评估》项目中,发表SCI论文3篇,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参与编写和修订全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撰写著作4部,编制地方标准7个、编制水产行业标准3个,发表论文38篇;参加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