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敢于承认孩子的“平庸”
2020-08-02李玉柱
李玉柱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人物。一次,有位记者问丘吉尔的母亲:“是否为自己有一个当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这位母亲回答说:“那是当然,但我还有一个儿子,也让我非常骄傲。”记者忙问:“你那个儿子是干什么的?”这位母亲微笑着用手一指:“瞧,他正在田里挖土豆呢!”
读了这则故事,有人会说丘吉尔的母亲不过是在作秀,但我却以为,这是一位母亲从心底发出的真言:孩子只要身心健康,自食其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值得父母骄傲。
敢于承认自己孩子的“平庸”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博士生将招收10万人,硕士研究生将招收100万人;2020年全国高考人数为1071万,本科生录取率超40%,也就是400多万人。而今年,笔者所在的县初中毕业人数是8000余人,高中计划招生4100人,录取率也就是刚刚超过50%。
笔者简单算了一下,粗略来看,初中毕业升高中的学生仅是1/2,高中毕业考取本科的学生不到1/2,本科生考取硕士的比例是1/4,硕士考取博士的比例是1/10。
当下,除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本科、硕士、博士教育都还没有普及,无论孩子如何努力,在这些考试中总是有人要落榜的,从学生总数上来看,尽管每年大学都在扩招,但考上本科的孩子仍是少数,考不上本科的孩子才是大多数,这是每位考生和家长需要面对的现实。
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升学问题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家长们要立足现实,保持平和心态。孩子若能考上高中、升入大学固然好,若是名落孙山,也实属正常。只要孩子品行端正,能够“自己挖得好土豆”,不赖在家中啃老,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不上大学,一样也有精彩人生
从古代的科举到现代的中高考,考试历来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由于考试内容、试题容量、考试方式方法等局限性,一两场考试并不能对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做出全面科学的评判。古往今来,很多人考场失败,但人生却一样辉煌,如诗圣杜甫、《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聊斋》作者蒲松龄等都曾“名落孙山”。
在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童话大王郑渊洁等,都只是小学毕业;浙江卫视《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也曾高考落榜;还有香港首富李嘉诚,迫于生计,初中没上完就不得不到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后来为什么能够成功?那是因为他即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没有放下学习,下班回家后要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没有书,李嘉诚就去翻垃圾桶找别人扔掉的旧教材,到图书馆、旧书店看书……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却不是唯一的加油站。一个人只要心中有梦,不懈努力,无论学历高低,身居何处,终会成功!
不轻言放弃,路在脚下
笔者是一名教师,有一个儿子,小学时学习很好,初一时成绩开始下滑,于是花钱将他送到一个“封闭”的民办初中学习。高中时,儿子成绩又滑了下来,高考一塌糊涂,但他不想复读,就去上了个高职。
高职毕业那年,实习了三个月之后,儿子说他要考本科。因为实习中他发现,公司里专科、本科、研究生毕业的人工作不一样,待遇也不一样。于是他开始发奋学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实现了专升本,接着又考取了研究生。儿子的教育经历让我这个当教师的家长明白了,最好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实践,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让他尝一尝。
当下的孩子,几乎天天囿于校园,上课、作业、考试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节假日也被送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进行强化,鲜有社会生活实践历练的机会与体验。机械枯燥的生活、狭窄的视野、浅薄的閱历,使他们对这个缤纷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另外,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心理认知也不够成熟,因此对自己的人生未来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其结果就如家长给他们的“定义”——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不下真功夫去学习。
但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初中毕业升不上高中可以上中职,高中毕业升不上大学可以上高职。现阶段,只要你愿意,中职、高职几乎是敞开收的。
孩子上中职、高职有什么好处?第一,可以学一技之长,到社会上能自食其力;第二,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孩子对社会、对自我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评价,人生观、价值观会渐渐向“主流价值”靠拢。就像笔者的儿子一样,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实现“二次奋发”。其实,不仅是笔者的儿子,这几年各地“专升本”异常火爆,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家长朋友们要抛弃过去对职业学校的认知偏见,给孩子一个成长反思、重新腾飞的机会。
(责编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