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0-08-02李琨

各界·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学生

李琨

摘要: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和小學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开展调查,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小学生欺凌行为存在,且没有性别和年级差异;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和不易察觉性;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家庭教养方式可以预测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校园欺凌行为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热映,“校园欺凌”这一话题再度进入大众视野。教育学界认为欺凌行为是一种恶意的持续性的对个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侵犯的行为。其有三个特征:首先欺凌是一种非对称行为,即欺凌者在身体、权力或社会地位上强于被欺凌者;其次欺凌往往具有可重复性和愈演愈烈性;最后从人数上看,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双方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多对一或一对多的;即可以表现为一群人欺凌某一特定对象,抑或一个人欺凌某一特定群体。本文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出发,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机制。该理论将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的习得定性为后天习得,而非先天遗传而来,欺凌行为也是如此。同时,很多欺凌行为实施者本身也是欺凌行为的受害者,从他处习得的欺凌行为模式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为对弱小于自己的对象的欺凌。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因此,本文将家庭教养方式作为欺凌行为的自变量,以探究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小学及河北省乐亭县某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32份无效问卷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68份,回收有效率94.7%。

(二)数据处理方法与测量工具

对收集到的数据本研究使用SPSS24.0软件采用T检验、相关及回归分析进行处理。

1.样本人口学信息。包括样本性别、年级等。

2.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采用杨红君等修订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简称PBI),共含46道题目,分为母亲版和父亲版两个分量表,各有23道题目。母亲版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45,父亲版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58。

3.校园欺凌问卷。采用陈世平于2008年翻译并修订的Smith(2000小学版)欺凌行为问卷,选取其中18道题目编制成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从1到5的等级分别对应没有、有一两次、有几次、每周一次和每周数次。该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31。

二、研究结果

采用spss24.0对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及校园欺凌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发现“母亲关爱——父亲控制”教养方式有369人,而“母亲控制——父亲关爱”教养方式为199人,这与我国家庭教育方式中普遍存在着的母亲慈祥、父亲严厉的教养模式相符合。

严格意义来说,欺凌行为与被欺凌行为应该是对应关系,但从表1显示有229名被试(149+46+34)感觉受到了欺凌,占样本总数的40.32%,而仅有97名被试承认欺凌过他人,占样本总数的17.08%,统计数据与原始设想相差较大。这说明被欺凌者会如实报告自己的感受,而欺凌者却未必会如实报告自己欺凌他人的行为。其中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欺凌者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构成了欺凌,而是受他人或家长的影响认为是与同学之间的“开玩笑”或“小打小闹”;二是社会和学校都对欺凌行为持批评态度,那么欺凌者受社会期许效应的影响而有意隐瞒了自己的欺凌行为。

表1: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统计情况

由表2可知:性别与年级两项人口学变量与欺凌行为和被欺凌行为都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母亲关爱—父亲控制的教养方式与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r=0.162,P<0.01);母亲控制—父亲关爱的教养方式与被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r=0.106,P<0.05);该种教养方式同时与欺凌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r=-0.115,P<0.05),即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儿童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性相关。为更好地探明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法做进一步数据处理。由表3可知: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被欺凌行为、欺凌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母亲关爱—父亲控制的教养方式显著正向影响欺凌行为(β=0.020,P<0.05),并能额外解释3.5%的欺凌行为的变异;母亲控制—父亲关爱的教养方式显著负向影响欺凌行为(β=-0.012,P<0.05),并能额外解释1.1%的欺凌行为的变异;母亲控制—父亲关爱的教养方式显著正向影响被欺凌行为(β=0.027,P<0.05),并能额外解释2.4%的被欺凌行为的变异。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基于568份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家庭教养方式对对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欺凌行为在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且在性别和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2)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若被欺凌者不敢对学校或家长揭露自己遭遇到的欺凌行为,而欺凌者又认识不到自己在进行欺凌或有意隐瞒欺凌行为,那么校园欺凌行为往往难以被察觉,这也导致了欺凌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的阻断或介入而具有复发性。(3)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可以预测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

以上分析给了我们如下启示:第一,直面校园中存在的欺凌行为。学校、家长和社会不能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其他考虑而将欺凌行为定性为“小孩子淘气”“小孩子之间开玩笑”等。对被欺凌者的内心感受直接面对并接纳,这一行为本身就代表着最大的支持。家长和校方应密切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和行为动向,一旦发现异常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核查异常原因。第二,我们虽然可以解决校园欺凌行为,但更应防患于未然。家长作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家庭教育方式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前瞻的预测作用。因此,应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建立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与孩子做朋友,关注孩子的倾诉,对于孩子的异常情绪或行为能做出及时反应。并对自己严格要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和奠基石。庆幸的是校园欺凌行为已引起了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为建立健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2017年11月教育部联合其他10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各方的不断努力和中小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校园欺凌行为必将越来越少发生,直至销声匿迹,届时,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会绽放出更加开心的笑颜!

【参考文献】

[1]吴双,李抒轩.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3):60-62.

[2]张连云.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11):91-95.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美国小学生YY的暑假生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