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中促思辨
2020-08-02肖云姣
肖云姣
新课改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立德树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本,倡导大语文、大单元教学,偏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强调了逻辑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中,学生学会了常见的提炼中心、抓关键句等审题立意方法后,仍然有不少作文离题。原因一是学生看不懂作文材料;二是虽然看得懂,但表达时措辞不当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所想。学生如果无法理解材料,就無法抓住关键句,提笔成文又从何谈起呢?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拟写提纲。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在那里插队当了7年农民,他和乡亲们一起住窑洞、睡土炕,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患难与共的经历中,他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
材料二:
“永贞革新”后,柳宗元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州刺史。在柳州,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4年时光。当时的柳州还是蛮荒之地,他强忍内心极大的痛苦,推行“兴办教育”“改变陋俗”“发展农事生产”等一系列兴利除弊、惠及民生的措施,改变了柳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
笔者在评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比较多,这主要是学生缺少对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准确把握以及必要的逻辑思维造成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笔者赶紧抓实学生词语积累,注重名句名篇的背诵,坚持让学生齐声诵读美文。与此同时,笔者发现课前5分钟的演讲既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很好地体现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特色。其具体做法是:在演讲前一天由一个学生负责拟写好3~5个演讲话题,第二天课堂的前5分钟,由另一学生从中挑选一个话题进行即兴演讲。在其他学生对演讲进行点评后,老师进行总评,并延伸拓展。
还有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比如朗读课文,先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读,再由教师范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评价中掌握朗读的停顿、延长和重音等基本知识,在跟读、自读中体悟语言的精妙。压缩语段和找关键词的训练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语言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压缩语段的思路是先划分层次,再概括层次大意,最后取主去次,对层次大意进行压缩并连贯起来。至于找关键词,学生在通读材料后,要明确材料主要内容,找出每一层或每一句的关键词,最后检查关键词有没有重复。总之,教师要在语境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升其思维品质。
对于大单元教学,不少教师做了许多大胆尝试,笔者也做过类似的教学试验。例如“走近鲁迅”专题阅读,第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并整理鲁迅生平事迹资料,并对鲁迅作个简介。课堂上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阅读《祝福》《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感悟各篇文章的主题,并标注出能体现主旨的语句;然后分小组进行探讨交流,并概括出各篇的中心思想;之后叫学生再读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这和作者生平有什么关系?在问答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每篇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并朗读,说说自己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关注能体现鲁迅语言风格的语句,从而体味并归纳出鲁迅作品语言风格:辛辣、幽默、凝练。第三到第五课时主要把握各篇的文体特色。如《记念刘和珍君》,学生通过听范读和反复跟读体悟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明白散文是以抒情为主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和“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等语句的深层含义,以及“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的哲理性,从而感受到散文的又一特点——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中。至于《祝福》,学生可以从感悟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的梳理来把握小说特点;而《拿来主义》,教师可以从议论文重在说理这一特点来引导。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主动地发现和质疑。最后第六、第七课时,教师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鲁迅”的作文,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判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每个环节的精雕细琢,更要有俯视全局的宏观理念指导,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